少林武术对禅宗的影响
少林武术短小精悍,各种武术套路除了个别以外均在三十六个动作左右,其中作用除技法外,主要是让修习者在练习中能集中精力一气呵成,使心境定在较少的念头上,用以收散乱之心,
为初修禅者开方便之门。通过对功夫的了解,由动人静,先将迁流变化的妄念围定在一个定的范围内,然后逐渐打消,这是由武入禅的一个便捷法门。
少林武术的出拳发掌是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介于非曲非直之间,在发力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是力气将尽之时,其力已成强弩之末,嫩者为力气初生之时,其力含而未出,其力微弱。力气发挥最大的瞬间在非曲非直之时。通过这个方面的机理,使修习者对禅理进行透彻的参悟,修禅者的意念如小河流水,无一刻在停留,后念生前念灭,念念不断。如抓住非曲非直的一瞬间,使他常住不行,那将是功夫的上乘,禅的最高境界。离佛境只差消除一念的距离。
少林武术的练习要求形神合一,每招每式在发力上、技击上、动作名称上均有特别的含义,与外形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若只习 外形不思内涵,那只是变相的广播体操,于事无补。一个修禅者, 在修心智的同时要洗练外形,若只修内而不修外,等于是盘膝打禅,无论多久,也只是白费力气。若只修为而不修内,只能是逞 莽夫之勇,那么禅修思想何在?少林武术的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给修炼者一个启示,即形神一体。
少林寺有七十二法台,练习七十二艺。其中主要是对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和搏杀进行专项训练。在少林武术专项功夫的训练上, 拍打功是练习少林武术的必修课程。功法的练习中,每个人不讲
究多而烂,而讲究少而精。每人除了拍打功以外,只掌握一到二项, 练至炉火纯青为止。少林武术的作用是护法、护寺、自卫、渡世, 而非争强好胜,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示人,因此决定了少林武术功法的方法。之所以用拍打功作为僧人的必修功法,主要是让僧人在入世修行、渡化世人时,遇到陷入迷津的强人,先以威降服, 后以理教化,避免在渡化过程中伤害对方,否则会增加对方的怨恨给渡化制造障碍。少练的目的是让修习者尽量集中精力,意念专注,在练习中不知不觉抛除杂念,逐渐进入禅定的境界。
少林武术在动作编排上多以怀中抱月作起势,两掌叠放于胸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等到你舍得一干二净,宇宙万象全部都舍去,你所得到的将是无上的菩提妙果。少林武术动作简单,启示人们看似简单的招式,实际是用之有效的绝招,抛开杂念,心住一处。
佛教戒律对少林僧人的约束
少林寺僧人的生活是受佛教戒律约束的。少林寺僧人演练少林武术也不例外,要受到“少林习武戒约十条”约束。少林寺习武戒约规定:
1.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随意作辍。
2.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习以自卫,切戒逞气血之私,好勇斗狠,犯者与违反清规同罪。
3.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
4.对待后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孝双亲,不得恃强凌弱, 任意妄为。
5.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恃技而逞强,任意妄为。
6.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较,但偶尔遭遇,未知来路,须先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则以右掌照式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
7.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犯,盖以酒能夺志,肉可昏神也。
8.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吾宗门弟子,必严守戒规,勿毫违矣。
9.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遣害于世,违佛氏之宗旨。如深知其人确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 兴,而逞强斗狠,此禅宗之第一要义,幸勿轻忽视之也。
10.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自丧其身, 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甚为紧要;或炫技于一时,或凌弱逞暴而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 贻羞当世,取祸俄顷,是岂先师创立此术之意也乎!凡在后学者宜切记之。
这种戒律约束直接表现在少林武术动作的风格上。少林寺武装力量的建立,只为自卫,不为攻击,所以少林武术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以防为先,攻击为后,这也直接表现在少林武术的技击风格和创拳目的上。少林寺武装力量的建立,另一方面是健身, 所以少林武术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内敛、含蓄和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的风格和特点。
(四)少林武术的发展
少林武术体系中,最先发展成熟者,当推器械武艺。器械武艺之中,又以棍术为先,其次为枪,而刀剑之属则更晚。从现有史料看,直至清代,少林诸种器械武艺才逐渐完备。少林拳法虽产生较早,但也是到了清代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被肯定。少林武术的内功体系形成则更晚一些,大致在清初吸收了道家内丹导引的功法,创造出了少林《罗汉行功》的内功,并按照中医经络原理与子午流注学说而创造出“分筋截脉”的“点穴”技术。这样,构成少林武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拳术、器械与内功, 算是发展完备,标志少林武术体系的最终形成。这大致在清初至乾隆年间。
少林器械武艺成熟于明代后期
在少林武术的许多历史传说中,对器械武艺的渊源是非常久远的。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宋朝少林福居禅师曾邀集全国十八家武 林高手在少林交流武艺,从此使少林各种兵器武艺得到发展。这种说法也可能有某些根据,但从历史文献上却没有发现有关少林福居和尚的记载。武术史家唐豪曾引证《少林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定祖图序碑》,考证出在元代福裕禅师才确立少林曹洞宗七十字辈,首句是“福慧智子觉”。据说,少林僧在元代才有“福” 字辈。因此,说福居在宋朝主持少林较武,显然矛盾,值得研究。成书于乾隆时期署名为“升雷道人重集”的四卷本少林武术图谱 (以下简称《少林衣钵》)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较完整的少林武术文献。该谱第三卷题为《绘象罗汉兵刃全式》,内容为器械武艺,一开始即列出东汉初随光武帝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邓禹等三十二名武将名称,即所谓东汉云台绘图三十二将,以纪念诸将的功劳。这本武谱有诗云:“二十八将云台起,传留刀枪并剑戟,鞭刺瓜锤各有奇,万般皆同总一理。” “诸家手法甚有益,重是少林重 删集,唯恐后学学不尽,人鬼之间悔之迟。”意思是少林武艺传自东汉云台武将。众所周知,少林寺始建于东汉以后250余年的北魏太和年间,与东汉初相距年代实在太远了。把武术渊源说得 越久远越好,因而附会出许多古代名人与武术结缘,这似乎是武术传说的一种常见现象,实际是一种祖先崇拜与尊古观念的产物。这种崇古思想也许是民族自豪意识的一种反映,作为民间故事传说也无可厚非,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则是应该严肃对待的。
少林僧的习武并“寺以武显”,早在隋末助唐王李世民打天下便开始了,这是众所周知的有确雷记载的史实。但这里讨论的不是少林僧何时开始习武,而是考察少林武艺何时才具有自己的杰出技术与风格特色,从而形成流派体系的问题。
少林器械武术最先发展成熟者当推棍术。明代整理少林棍术有显著贡献的武术家程宗麟编著的《少林棍法阐宗》,记叙了少林棍术的起源,说少林寺在元末抗红巾军时,一灶下僧乃奋神棍退敌,而此僧即是紧那罗王显灵,从此传下神棍。神话是历史扭曲的反映,因而从扭曲中亦可窥见历史。此神话表明少林棍术乃 萌生于元末护寺的实战生活之中(十三棍僧救唐王之类故事,乃
后代附会,没史实根据),自元末之后,棍术成为少林武技之主要特色。为何少林器械由棍起始,以棍扬名?有如下说法:《少林棍法阐宗》云:“少林形胜,有文武二山夹寺,故棍法与禅宗 并传不替。”少林为佛教禅宗重要丛林,禅宗讲“顿悟”,有所谓“棒喝”的修禅法,故棍棒在禅宗佛法中有特殊地位。其次,佛教慈悲为本,戒斗戒杀,兵器离不开铜铁锋刃,而棍则非金铁, 无锋刃,非凶器,佛门弟子随身携带较为适宜。
浏览3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