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宗。师备同门文堰创立。因文堰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 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云门宗一面逍遥于无极, 一面又回返人间,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 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法眼宗。希迁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数传至义存(822年-908年)其门下师备之再传文益(885年-958年),文益住金陵清凉寺创立法眼宗。南唐中主李憬赐溢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法眼宗完全奠基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可以用“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来概括其宗风。
黄龙派。宋代临济宗慧南(1002年-1069年)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杨岐派。宋代中又分出方会(992年-1049年),因住杨岐山(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后由大慧宗果光大,传授话头禅法,大行于世。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璧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的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揭颂行世。后来提倡“看话头禅”,将“敲门豉”给发心参禅者,深受士大夫们的欢迎。这种佛儒合流倾向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宋元以后,禅宗仍广泛流传。诸家禅学,自宋以后,经元明清三代,禅净合流形势大成,至今不绝。
正值禅宗流弊严重,临济、曹洞互争短长时,法眼宗延寿编《宗镜录》100卷,对各派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书在100年后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复旧 观。清雍正年间曾被推崇一时,但始终未在禅门中发挥应用。在金元间有曹洞宗行秀,元有临济宗明本,明末清初有临济宗圆悟、曹洞宗元贤等宗师,继续弘扬禅法都未能挽回颓势,并陆续出现三种情况:一、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二、为争夺法统, 临济宗后人歪曲云门宗的传承,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洞一宗;三、清帝雍正撰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使被压制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如杭州灵隐寺等,改换门庭。
禅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弩之末,不穿鲁缩。近代以来的禅寺,实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寺院。
(三)禅宗与少林武术的神奇结合
在很多人看来,少林武术就是与别人争斗的技击技术,专门搏杀格斗,张扬着血光与暴力。如果这么看少林武术就太过于片面了。少林武术不仅仅是简单、杂乱的历史技击经验的堆积,而是作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而存在的,其中上面提到的“禅”便是其武术的精髓,这也是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最重要的原因。
少林武术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绝非自卫强身小技,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故少林武术又称为“武术禅”,成为能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禅宗对少林武术心意的影响
禅学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而后性静,神清,气爽而力足。以达明于法而不拘于法,它包含了人生道路上很多有 益的哲理。所以,以意为法,求功于宗法形迹之外,使心理上有大无畏之精神,心灵上净化解脱于尘海世俗之中,即有“了解人间生死念,便觉当前火自凉”的良好心态。碰到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人物,即使到生死关头,也能无牵无挂,泰然处之,洒脱以解。总之,有禅的无法,无我,无众生,了却生死关头,而万念尽空,而后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的精神信念,做强大的心理
支柱。在大敌当前时,才能面目不致改变,手足不至失措,神魂不至失舍,心不为之动摇。再加以纯熟的少林武术,禅武相融,任何强大的对手岂有不克之理。即为在静中求动,以禅人武。
《少林武术大全》一书中说:“养气不离性,练气不离别,欲要养气修命,欲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劲为象火,心火不动, 象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者心滤定。”少林拳谱中 说:“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力,手与心合更疾快。” “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内劲生”,强调的还是心的作用。这是武术训练的一般规则,少林武术不仅具备这些训练,还要做到心中有佛,充分发挥愿力信仰的作用而彻底抛开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禅与武的境界中。
禅从字意讲是静心思维的意思,但它超越于文字之外,跳脱于框框,不拘于教法,明心见性,反观内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它的独特之处也在于此。它通过身、心、呼吸的调整、观境、专注、凝心的修炼,以达寂无他念、性静神清的禅定,更好地磨炼意志, 锻炼胆识,完善心理和精神品质,而至修德益智、求定得慧,从而对世间万物保持一种超越的认识,不为处境所牵制束缚,从形式到内容不刻意追求都是无拘无束,活泼自由。少林武术以禅宗 思想和修持方法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的练气、运气方法进行了有系统的综合和整理,使内功炼气与功夫拳击相为表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少林武术世称外家拳,实则特别重视内功的修炼,
认为武术“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少林内功一指禅》一书中, 练习内功的方法为:“练功中间不想体内,忘记自我,把意念排除在外,使内气自然地升降出入,与大地之气、自然之气相接, 顺其自然,不知不觉地达到练功者向往的美好景象,理想的功夫, 健康的体魄。”
易筋经是少林武术中至上的内功心法,从易筋经的动作演练 和功法运行中可以看出佛教禅学思想对其影响。如后部易筋经中第二段行功的练习,这段为入手行功的基础方法,旨在驱除杂念, 使心神宁静,精气集中,丹田为内府的中宫,所以存想于丹田,以治脏息虑。行时双臂不用任何力量,任其自然。
禅宗对少林武术技术动作的影响
少林武术动作名称和歌诀中有许多是借鉴佛教中的人物名称,如一至九路罗汉十八手、少林夜叉铁砂掌、一至十路金刚拳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修行者得到果位的称谓,即断绝一切欲念,解脱一切烦恼,已达到涅槃的佛家僧人。“金刚” 则是佛教对手拿金刚杆、孔武有力的佛的侍从力士的称谓。“夜叉”由梵文音译而来,最初乃印度神话中的小神灵,佛教中国化后成为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的“捷疾鬼”,恶人凶相,勇猛迅疾。少林武术取其“专一”、“力量”和“勇猛”作为拳法名,由此规定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技法象征,充分体现了少林僧人坚定的信仰和对武术意义的理解,也反映出佛教禅文化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少林武术的动作技术在运动方式和风格上受到禅思想的影响,可从少林优秀拳种罗汉拳的演练看出一二。
少林罗汉拳是少林寺优秀传统套路之一。演练起来刚中含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发力疾快、招法连环,动作高低起伏、疾缓、动静明显,造型上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而套路简洁、朴实、古拙, 实用性强。从罗汉拳起势动作就为拜佛表现出少林寺僧的坚定信仰和对佛祖的恭敬。
六祖慧能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自知,自性自见,自性自悟,自性自度”。也就是说真正由自己内心而发,自性清净而发,不受处境所牵制,身处万变之中而心不为所动。这也正如妙兴大师在少林拳谱上说的“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实而虚”。
《少林拳术秘诀》则说:“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剥波镇静,所谓超乎灌中,得其相外也。”这里是说高超的技击(武术)如禅机一样,需要心态镇静,在实践中才能发挥正常, 随机应变。也就是说在“无念”的情况下自然地激发自己的本能, 才能将所学发挥到极致。

浏览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