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八卦掌传至第二代时,已经衍化出尹、程、二宋、梁等五个 支派,于是在清末民初,以北京为中心,初步形成八卦掌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掌”,为董海川 在北京所传。A#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 导引吐纳融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 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 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 绵绵不断。/荐卜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 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好手行拳,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 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 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A#掌注重身法的灵活性,要 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 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灵活多变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 搬、截、拿等。

八卦掌的主要特点: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是发展身手的 捷径,并特别注重锻炼下肢的力量°八卦掌以“行桩”“瞠泥步”内功功法 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 其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 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融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 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器械有刀、剑、棍、鸳鸯钺等,其步法要求与 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盘刀”,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单刀。

第五节武术的技法

武术技法,即武术技击法,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使用各种手法、腿法、 摔法、拿法,或利用武术器械进行劈、刺、格、架等武术技击方法,制胜对 方的攻防技术。它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不断积累和总 结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武术的精华和核心,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重要表 现形式。

—、四击

拳术中有踢、打、摔、拿四种击法。“踢”指腿法,包括蹬、端、弹、 点、缠、摆、扫、挂等;“打”指拳法,包括冲、撞、挤、靠、崩、劈、挑、 砸、撑、搂、拦、采、抄等;“摔”指摔法(旧称跌法),包括巩、揣、滑、 倒、爬、拿、招、勾等;“拿”指擒拿法,包括刁、拿、锁、扣、封、闭、 错、截等。

武术应用有内三合和外三合之分。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 与力合;夕卜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又有眼、心、意、气、 功、力六个方面的配合。还有以手、眼、身相合为外三合,精、气、神相合 为内三合。

三、八法

八法,是指武术运动的八种主要技术方法,即手、眼、身法、步、精 神、气、力、功。由于手、眼、身法、步是外显的,故称外四法;精神、 气、力、功是内在的,故称内四法。外四法表现武术的“形”,内四法表现 武术的“神”,内外合一,就体现出武术“形神兼备、以形显神、以神领形” 的特点。

八法的拳诀是: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行蛇步赛钻;精(神)要充沛气 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拳诀将武术八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用精炼通俗的 文字做了阐释。

四、十二型

十二型,武术中12种运动方式的定型,即动、静、起、落、站、立 (单腿)、转、折、快、缓、轻、重。

在武术运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创造了一套富于形象化的格式:

动如涛:活动之势,要使运动气势像江海的浪涛那样激荡,滔滔不绝, 在万马奔腾中仍有明朗感和稳定感,做到“动要有韵”,“动中有静”。

静如岳:静止之势,要像大山那样巍峨,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推它不动。

起如猿:跳起之势,要像猿猴纵身时那样机灵、矫健、敏捷。

落如鹊:落降之势,要像喜鹊落到树枝上时那样轻稳。

立如鸡:单腿独立之势,特别是从活动性动作转入到静止性的独立动作 时,要像鸡在奔走中突然听到了什么,立刻停步收起一只脚来那样,显示出 动作的安逸稳固。

站如松:两脚站立之势,要像苍松那样刚健、挺拔,在静止中傲然富有 生气,使静和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即所谓“静中有动”。

转如轮:旋转之势,要像车轮绕着轴心那样转动,善于创造和掌握运动 的轴心,这样才能达到“圆“的要求。

折如弓:折叠之势,是指扭身拧腰等转折的动作,要像弓那样越折越有 力,含有一股反弹劲,不是折得极柔软而没有劲力。只有在折叠之势中做出 反弹劲,才能突出动作的变化。

轻如叶:轻飘之势,要像树叶那样轻,才能达到“飘”的要求。

重如铁:沉重之势,要像钢铁砸下那样沉重有力,但“重而忌狠”,不 「能咬牙切齿。

缓如鹰:缓慢之势,要像鹰在空中盘旋那样精神贯注,慢中有快,而无 松解之感。

快如风:快速之势,要像一阵疾风那样迅速,但“快而忌毛” “快易生 爆”,火爆可以藏拙,但会产生不准确的错误,所以要做到快而不毛。

第二章一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养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观点认 为,健身养生其实就是武术的一种社会功用。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也是 具有科学依据的。

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强健体魄、延年益寿自然成为其本质。武术健 身养生和中国传统的导引养生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气功,也有着密切 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体现在武术与气功同样讲究调息运气,同样讲究内外 兼修,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另外也体现在武 术的理论与导引养生功理论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本章重点从武术与健身、 养心等方面,介绍武术运动对于人体养生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笋 武术与养生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活动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增 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和手段而进行的自我保健方法。所谓 养,就是供养、保养、调养、护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性命之意。

一、武术与养生的相通之处

养生是中国传统的保健身心的一门学问,旨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摄 养身心,以期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传统 文化的基础之上,以哲学的“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为指导,以 精气神论、经络学说为其理论基础,并融导引、气功、武术等各种身心炼养 术为一体,构成的传统养生体系。中国古代人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 基础,也是生命的本原。天地元气是人寿夭强弱之本,“人禀元气于天,各 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汉•王充《论衡》)。气是生命的本质基础, 也是健康的本质和基础。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外不停地流动运行,人体内阴阳 二气的平衡与和谐是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也是健康长寿和古代养生的基本 要求。


  1. 重视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阴阳平衡、中和是历代医家、养生家 推崇的养生保健总原则。“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 天之道》)。《内经》把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础,一旦平衡被 打破,健康也就被破坏了。《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平衡即“和”,“和”是指在动态中把握平 衡,进而实现中和的健康状态。

传统武术养生是以阴阳作为理论构架的,把阴阳作为“道”来认识, “手战之道,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 传》)。阴阳变化是拳道的规律,“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拳经拳法备 要・二则》)。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等养生拳的基本原理,“太极行功,功在调 和阴阳”,“在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阴平阳 秘是武术养生家追求的最佳状态,武术内功锻炼,就是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 法,促使人体内部阴阳平衡、调和,健康长寿。

浏览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