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动静结合
古代养生学主张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各种 方法,实现阴阳元气和体内精气神的平衡充盈。因而其手段方法也就不是那 种激烈的运动和比赛,而是重视精气神形的炼养。在具体炼养方法上,则遵 循经络原理。养生就是通过武术、导引、气功等各种方法,来调通经络,流 畅气血,协调阴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独创的五禽戏,就是模仿几种动物的动作,来达到养 生效果c历代武术家们一方面将武功和导引功分而兼习;另一方面又将导引 功融摄于武术,改造成武术独特的功法体系。武术从导引术中得到启迪,吸 收了导引术的理论与动作,并根据自身的攻防特点,将其改造成仿生性或象 形的拳法套式与动作。如形意拳之十二形、少林五拳(龙拳、虎拳、蛇拳、 豹拳、鹤拳)及象形拳类等。武术不仅从形体动作上吸收了导引术式;而且 将导引吐纳行气融摄于武术锻炼之中,讲究“以意领气” “以气运身” “内气 外力” “内意外劲” “内神外形”,形成具有特色的武术练法。导引术势讲究 柔、缓、松、和的动作原则,融摄于武术之中后,使某些拳术发生了变化。 从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中所载三十二式长拳到陈王廷创编陈式太极拳,由 刚劲发力动作的陈式太极拳演化为柔和缓慢的杨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 从中就可以看到其演变的痕迹。武术与导引术的融合,使武术由较原始的单 纯搏击术跃升发展为融技击、养生、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武术文化。
武术气功是武术功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林拳术秘诀》首篇即为《气 功阐微》,强调练武“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并指出:“气功之说要有二: 一养气,二练气。” “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武术气法”是 拳家在长期体验呼吸与攻防动作配合、呼吸与蓄发劲力配合的过程中,总结 出以气助势、以气催力的呼吸方法。武术的这种以发劲力为主的气法与道家 气功、医疗气功等有区别,它将传统的养气炼气之术向运气使气方向发展, 使道家气功、医疗气功单纯养生转向重点提高自卫防身的能力。
武术养气炼气方法很多,如清-英乃周《哀氏武技书》中的《中气论》 《过气论》《行气论》《养生论》等。武术养气炼气皆不外通过静心平息,存 养气息,以求全身内气凝聚充盈于丹田。如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形意拳 的“聚气于丹田”,少林拳的“气贯丹田”等。将养气炼气法融入站桩的 “桩功”练习,以意识引导气息并配合劲力聚蓄、运转、爆发的劲力练习等, 是各家各派气功练法的基本形式。武术的马步桩、浑元桩、三体式桩等被视 为气功静功;峨眉十二桩,以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功拳,被称为 气功的动功,称为养生拳术;武术硬功与气功融摄而成的硬气功的一些简易 功法,被称为强壮功。
- 实行内外兼修
中国传统的精气神论、经络原理融摄于武术之中,构成武术理论的内 涵,并发展成为“内炼精气神,夕卜炼筋骨皮” “内夕卜兼修” “形神合一”的武 术炼养理论。武术养生重视内炼精气,导引形体,讲究动静结合、内外结 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使武术由技击之术的单一功能向养生之术、健身 之术、修身之术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含义的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的活 动,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健身是武术的价值功能之一。人们习武练武,不仅是获得一种自卫 防身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为了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武术在其发展中受到了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极大影响,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与武术相互融摄,形成 了武术的炼养观。在传统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 术的本根,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和神韵,均是“气”的演化与体现。“武之 主于气也”(清•宋茂源《英乃周二十四气拳谱序》)。修炼武术,将人作为 一个整体,认为人是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与宇宙自然是同构 的C在练功实践中以攻防动作为结构,以刚柔、动静、虚实、开合等为运动 规律,以人身小天地来体察、探索自然大世界之究竟,在物我交融的拳械运 动中实现人体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武术养生 和现在的很多健身方法不一样,它更注重的是内部调养,从内到外地让身体 散发出生机。
- 习武延年益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广西(1941-2008)研究员曾就习 武之人的寿命做过统计研究,认为一般人都认为练武能延年益寿,这个观 点是有道理的。他曾对18世纪以来的50位著名拳师做了一个统计,在统 计过程中,剔除了那些非正常死亡者,如王正谊(1854—1900).霍元甲 (1857—1909 )、妙兴(1876—1934 )等。王正谊(大刀王五)死于八国联 军之投,霍元甲被日本浪人所害,妙兴卒于战阵。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为 74岁,高于目前的全国平均寿命。在这50人中,有2人超过100岁,寿 命最长的是河南心意门的马梅虎(1805—1924 ),活了 119岁,其次是太极 名家吴图南(1885—1989),活了 104岁,另有5人寿命为90—99岁。
陆草先生也曾说过,心意拳大师的平均寿命“高于目前的全国平均寿 命”,这个“目前”,所指的应是作者所处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武术》 1996年8月第1版)。从陆草的文章中可以看出,练心意拳的大师的平均寿 命比他们同年代的人均寿命要高得多。另外,再让我们看一看以下这些心意 拳系的大师们的年龄就更有说服力:
戴龙帮(1713—1802), 89 岁
戴文熊(1769—1861 ), 92 岁
戴良栋( 1934—1915), 81 岁
李洛能(1803—1888), 85 岁
车毅斋( 1833—1914), 81 岁
布学宽(1882—1971), 90 岁
宋铁麟( 1885—1979), 94 岁
买壮图(1779—1877), 98 岁
丁兆祥(1835—1932 ), 97 岁
尚学礼(1865—1939), 74 岁
卢嵩高(1873—1963), 90 岁
宋国宾(1885—1960 ), 75 岁
马承智(1888—1974), 86 岁
丁克重(1888—1974), 86 岁
郭汉之(1881—1980), 99 岁
吕瑞芳(1908—1999 ), 91 岁
从上可见,这些心意拳大师最小年龄寿命74岁,最大年龄寿命99岁, 平均寿命88岁,明显高于当时社会人群的平均寿命。 •
心意六合拳的马义志老先生,虽然年过六旬,依然精神矍铢,口齿清 晰,身手敏捷。他坦言自己健康的体魄主要是因为每天都练拳。他认为生命 在于运动,而且是身心运动。运动一定要有度,小于“度”则达不到目的, 大于“度”则有伤身体。不少国家级运动员退役后都是一身伤病,那就是因 为他们的运动大大超过了人体能承受的“度”,变成了身心过度“劳动”。习 武之人也不是人人都长寿,有些人就是不懂“练、养、用”合一的原则,一 味地“练、用”而不“养”,当精力耗竭后身体就会走向健康的反面。当然 除“心意拳”以外的内家拳(比如太极拳)等都有养生的作用,关键是看练 功者是不是懂得“养”。习武练拳不“养”,不“强元固本”,就等于盖楼房 不打地基,肯定不行。这就说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习武要“致中和”。
- 现代医学佐证
我们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武术运动在增强体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 用是与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的。科学地进行武术锻炼,具有显著的 健身强体功效。
武术锻炼可以加强身体各部肌肉、各关节韧带的功能。武术的基本功本 身对练习者要求比较高,一般包括桩功、腿功、腰功和臂功。其中,压腿、 踢腿、甩腰、翻要、压肩、抡臂及各种步型、平衡、跳跃、翻滚等动作能够 有效提高肌肉的力量和韧带的柔韧性,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幅度,提高身 体素质。研究表明,参加武术锻炼者背肌、腹肌、腿肌力量比未参加训练的 人有明显提高。武术锻炼也促进了其他技能的提高,如能提高运动员的田 径、舞蹈等比赛的成绩。通过武术锻炼,可以提高视力,有的还消除了失眠 的现象,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大有好处。
武术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武术很重视对呼吸的要求,在练习 中要求做到“起吸落呼,开吸合呼,以气助力”,这些要求完全符合呼吸运 动的规律。武术套路中,一套初级拳打下来,要恢复平静呼吸需8—9分钟, 相当于5000米跑的强度。在运动过程中,我们的肺活量无形中得到锻炼, 使肺活量增大。肺活量的增大,说明我们的肺组织弹性增大,能够呼出更多 的废气,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
武术锻炼可以提高心血管的功能。套路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套 路多则60几个动作,少则也有40几个动作组成。打完一整套,内脏器官 要承受很大的运动量,脉搏增至175次/分。要知道,我们平静时的正常脉 搏,普通人一般约为75次/分,而优秀的运动员甚至只有50几次/分。这 说明学练武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浏览3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