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释永文《少林武术概说》,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 以五拳为主要拳法、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 鹤拳练精之说,又有南拳、一路闯少林、二路提卢少林、三路文 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

(二)禅宗祖庭

佛教传入中国,释迦牟尼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在传教的时候,他经常针对 不同的对象或场合,随机设施,随缘教化。这种讲授方法虽然便 于听众理解,但也容易使不同听众对同一佛理产生不同的认识。

释迦牟尼是一位天才的导师,但没有写讲义的习惯,他的教 法都是口口相传。众所周知,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是容易使传播 的内容变形的。释迦牟尼的弟子们为了使佛法长存和远播不变,曾经用会诵经典(结集)的方式统一 口径。但这种方式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 预期的目的,有时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例如,释迦牟尼去世后, 500名释迦牟尼的亲随弟子在王舍城七叶窟进行结集时,就有一 部分比丘在窟外推佛教最早的五比丘之一的跋波为主持人另行结 集,这实际上就是佛教宗派的萌芽。至于上座部分和大众部的正 式分裂,正是由于结集而引起,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佛教传播到的地区极为广大,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风土人情存在差异,要想顺利传播,就必须与当地的具体社会实 践相结合。加之释迦牟尼的历代弟子们各住一方行化,师徒相承, 这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系统。自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以 后400年间,印度的佛教又分裂为18部(一说20部)。当时虽 然分派很多,但各支系之间都互相承认对方是佛门弟子。佛经中 说,一支金手杖,断为18根,手杖虽已折,根根皆黄金,就是 一个很好的比喻。

公元5世纪-6世纪,大乘派佛教兴起。虽然这一派自视甚高, 把上座部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概贬为“小乘”,但也没有不承认它 们是佛教的意思。大乘佛教本身,又有显教和密教之分,密教修 行咒术、手印、仪轨等,实践口诵真言(咒语)、争结契印(手 势或姿势)、心作观想的即身成佛法。重视理论的大乘显教又分 为中观宗和瑜伽行宗。前者注重说明万物皆因缘集合而成,不存 在自体;后者则注重说明善恶因果转化的道理。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众多的译师、注释家、撰述人和研究 者都先后发挥各自的见解,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学派。隋唐时 代,佛教寺院经济十分发达。为了保证寺产的传承,佛教中师徒 传承的方式逐渐制度化,这样在佛教学派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众多 的佛教宗派,其中实力雄厚的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 律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

禅宗祖庭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禅宗的这个“禅”字本来是 从巴利文“禅那”音译来的,但其意 义上有很大的差别。而“禅宗”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 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禅定是通向真如佛性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禅定的方式将心 专注在一种法境上,用心专心地参证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这叫参禅,通过参禅达到对本体的一种领悟,形成新的世界观, 所以叫“禅宗”。在笔者看来,禅宗不光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 一种世界观,一种通过禅定“顿悟”,进而认识世界、看清自己、 追求自由的思维方式。

依据佛教传统说法,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南北朝时期南天 竺人)创立。虽然达摩有可能并不是少林武术的创造者,但他是 禅宗始祖毋庸置疑。菩提达摩,简称达摩或者达摩,是南印度人, 出身婆罗门种姓,有学者研究认为是香至国王第三子,出家后致力于大乘佛教,禅定功深。宋代以后的禅宗史书中多作菩提达摩、 达摩,他被中国禅宗奉为印度的最后一代祖师,即第二十八祖师, 中国祖师中的初祖。

达摩在1500年前不辞艰难险阻,渡海泛舟来到中国广州。史籍有记,达摩从广州登陆以后,大通元年(公元520年),受 梁武帝的诏请到建康南京讲说佛法。热心向佛的梁武帝与菩提达 摩祖对话,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 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 毫无功德。因两人不契机缘失之交臂,达摩渡江北上。期间菩提 达摩驻锡定山寺,面壁修行,留下“达摩岩”、“宴坐石”、“卓 锡泉”和“一苇渡江碑”等重要历史遗迹。由于浦口定山寺为达 摩一苇渡江后驻锡之地,在历史上一直为禅宗的重要寺院,其法 豚传承清晰可辨。北宋著名文学家贺铸(1052年-1125年)称 誉定山寺为“达磨(摩)第一道场”,定山寺也被认为是禅宗中 的祖庭之一。

达摩经过几年的细心考察,发现中国南方虽流传大、小乘经 典,却偏重小乘信仰寺庙虽多,义学颇盛,对禅法却不重视。 道副是山西祁县人,刚从北方入南梁不久,向师父介绍了北方佛 教状况:那里盛行大乘,少林寺是大乘禅窟。于是,达摩“一苇 渡江”,于北魏末年首先活动于洛阳,后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一带 (今河南登封市)活动3年(宗教界认为达摩面壁九年修持佛法),
修习禅定,倡二入四行之禅修原则,以《楞伽经》授徒说法,属 当时的楞伽师之一。后世就以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以嵩山少林 寺为禅宗祖庭。然而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准确地说,达摩到过少 林寺,住持跋陀欲邀之共住该寺,但被祖师婉拒,却在五乳峰上 择洞禅居,收徒说法,传授面壁禅观。

达摩收过的徒弟有嗣法弟子慧可(487年-593年)、道育等, 以“二人四行”禅法教导弟子。二祖慧可从师达摩6年,达摩授 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 传法于僧璨。直到五祖弘忍,他的“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 玄理,默授予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 发展影响甚大,名噪一时。

五祖弘忍门下著名弟子有六祖惠能(638年-713年)、神秀、 惠安、智诜等。其中的神秀、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 两个派别,时称“南能北秀”。南能北秀两大系,使禅宗进入了 一个全新的时期。之后慧能被视为禅宗正统,世称六祖。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 子,命众弟子各做一个偈子作为检验,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 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则认为“未 见本性”。慧能也在墙上做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当时未作评论,心中颇为认可, 后秘密传以衣法,以惠能为第六代祖。

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 为北宗。神秀北宗注重“观心看净”、“方便通经”,更多继承 了印度禅法的安心守心、藉教悟宗等特点。晚年入京,为三帝国 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北宗主张“拂尘看净”的渐修, 传授了几代人后,就衰落了。

慧能得法以后南归,隐居了 15年,继至曹溪宝林寺(今广 东韶关南华寺),门下甚众,其中法海便是他的门下。后应请在 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慧能南宗倡导 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不立文字,对随缘任性、不随言教做了创造性的发挥,更具中国特色。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 慧忠、法海等40余人。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 为主要教义根据,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南 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天下。至此,禅宗思想已经基 本形成。

关于以上说法,学者胡适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说印度禅 的这二十八祖的法脉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坛经》没有印 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 法脉的记载。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六祖坛经》的基 本内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时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惠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 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要 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人”指“理人”和 “行人”。理人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 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 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 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人为具体“四行”:报怨行、 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此四行属于修行过程中的实践部分。 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 心源。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一切 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 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 “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 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 出了定慧等学的宗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后, 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 重大影响。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 息。至此禅宗思想已经发展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

惠能弟子中最负盛名的是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荷泽神会、 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怀让住古南岳天柱山, 创南岳系,南岳下数传形成伪仰、临济两宗。青原住江西吉安, 创青原系,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 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怀让弟 子道一(709年-788年)尊称马祖。其门下怀海影响最大,称 洪州禅。另有神会居洛阳荷泽寺,创荷泽宗,被尊为七祖。唐玄 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惠能 弟子神会辩倒北宗,使得曹溪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晚唐至 五代,禅宗发展极盛。两宋之后,儒道释三教合流,禅宗风格略变。 宗派更多,但是其思想核心基本一致,故有“一花开五叶,结果 自然成”之说。

禅宗思想的发展

曹洞宗。行思门下石头希迁(700年-790年)一系传至洞 山良价,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840年-901年)师徒 共创曹洞宗,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 寂在像章洞山(今江西宜丰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 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 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 洞宗”。后传于宏智正觉禅师,建立默照禅法。曹洞宗以自忘来 完成自我的实现,其教法“五位群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 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临济宗。怀海弟子黄聚希运禅师住持宜丰的黄聚山寺(今江 西境内)时初露端倪,希运门人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 河北镇州(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后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 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临济宗传至楚圆门下,又分出黄龙派、 杨岐派。临济宗认为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提出“三玄”(三 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四 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伪仰宗。百丈怀海门下伪山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814 年-890年)创立于湖南宁乡伪山密印寺。慧寂治所在栖隐寺(今 江西宜春的太平兴国寺)。伪仰宗强调机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间的差别,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的“理 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 成佛。伪山在得意妄言这一点上跟庄子完全相同。

 

浏览3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