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从中国奴隶社会开始,就 已在军事活动外的其他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奴隶 主贵族的学校教育中的武术内容,等祀活动中的兵舞等。但. 是,在广大奴隶没有自由的情况下,这些活动仅服务于奴隶 主贵族,因此尚无民间武术活动。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贵族在 军队和教育等方面垄断武术的局面被打破了,武术开始走向, 民间,从而形成了与军旅武术貌似而神非的民间武术内容。这一时期,车战衰落,步战兴起,兵家较前期更加强调. 阵战和纪律,而把单纯的个人技艺放在第二位,正如《荀子议兵》说:“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镶 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焉,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 焉离耳,若飞鸟然,倾则反复无日。”这段话的意思是,齐 人崇尚个人武技和勇力,击杀敌者,以首为赏,不问其战事 胜败。这对脆弱之敌,还可饶幸一用,若碰上强大的敌人, 倾刻就要瓦解。这里强调了阵战中战斗力在于号令严明,动 作整齐,万人齐刀,而反对强调阵战以个人技艺为主。而民间则与军旅武术的要求完全不同,民间专以武术为, 生的人,则讲究的是个人技艺“如《庄子・说剑》记载,“ 昔赵文王曾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一 伤岁目余人,好之不厌。”这些剑客可谓民间武术家,他们 挟其剑技依附权贵,是以其技而为生。所以当时“为人臣 者,养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韩非子•八 奸》),正是利用这些人勇悍的格杀技能。民间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说是从军旅武术中脱 胎出来的。它有了自己的特定领域,就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 性。从此,它在“私斗”的观念指导下,按实战需要继承以 往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如司马迁说他祖上 的一支,“在赵国,以传剑论显。”(《史记》卷130《太 史公自序)当时孔子等私学中传授的射、御等技,也意在培 养学生个人的武艺和勇力。《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服 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日:‘古之君子,固以剑自卫乎。” 子路之语明确说明了民间习武者,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自卫 需要。当荆轲刺秦王失败后,鲁勾践私曰:“嗟乎,惜哉其 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史记》卷86《刺客列传》)可见 “刺剑之术”此时已是民间武术中重要的技术之一。民间武术虽然脱胎于军旅武术,最初也有与军旅武术基 本相同的器械种类和技艺要求,但由于其不受战争需要的制 约。所以它的技术体系逐渐向庞杂的方向发展。它所反映的 主要是来自民间格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内容,以及有关健身 和娱乐表演的内容。秦汉时期,民间两两相角“以为戏乐, 用相夸示”(《史记》卷87《李斯传》,《集解》注引应劭 语)的现象日趋普遍。汉武帝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 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丰六年(公元前15 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汉书》卷 6《武帝纪》)隋唐五代时,民间浸以成俗,都邑百姓“作 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隋书》卷62《柳 或传,》)有些地方,往往“观者如堵,巷无居人”(《角 力记•出处》)。至于民间击剑,舞剑也有相当程 度的发 展。历史发展总是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变化,由渐进引起 飞跃,而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种不断地循环往复的质量 互变,构成了历史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量变与质变、渐进一 与飞跃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从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可以说是民间武术逐渐积累和 发展时期。由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豪强地主私人占有制 并存,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存在,以及受商品经济发展水 平的限制,民间武术中徒手与器械的对抗性的竞技和格杀活 动是占主导地位的,用于健身自卫娱乐的个人技艺活动,虽. 然有相当的发展,但是尚未形成普遍现象。民间武术的飞跃应该说是宋代开始的。尤其众多“套 子”武术的出现,说明它与军旅武术已经相去甚远了。但是宋 代的套子内容,除个别现象外,还是按拳、刀、剑、棒等各 项而分的,尚未在各项中分门别派,这说明宋代民间武术的、 发展只表现出了部分的“质”变,还只是初步的变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城乡民间武术的发展是有差 异的。广大农村因繁重的赋税和和地租剥削,阶级矛盾尖 锐,沿边广大地区除阶级矛盾外,民族矛盾亦颇尖锐,且无 城镇那样活跃的商品经济。因此,农民的习武活动,多以格 杀技能为主。对此,宋朝统治者一直是严加防范和禁止,真 宗时“忻、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民秋后结朋角抵,谓. 之野场,有杀伤者。”真宗下令“自今悉禁绝之”(《长 编》卷95,天禧四年夏四月乙巳)。仁宗时,“淄、齐(今 山东淄川、济南)等州民间置教头,习兵仗,聚为社”,仁 宗下诏:“自今为首处斩,余决配远恶军州牢城。”(《长 编》卷134,庆历元年十一月甲寅)尽管统治者严于禁止,然 而农民聚众习武及私人授艺的现象也较前期普遍。这是整个 民间武术的发展进程所决定的,也是两宋时期社会条件的变 化所造成的。明清时期是中国民间武术大发展的时期。这首先是定额 租制在全国已逐渐占据统治形式,农民生产的独立性加强, 封建依附关系进一步松懈,尤其自明中后始,商品经济迅速 发展,城乡交流加强。因此,宋时那种以健身娱乐为主的武 术活动主要在城镇开展的现象开始改变,逐渐向农村发展。正德以后,民间秘密宗教的组织和势力已遍及全国。 清时,下层秘密结社也发展起来,由于统治者的严厉禁止与 镇压,以及民间组织本身的分散和松懈,所以出现了民间宗 教和秘密结社支派林立的状况。这些组织的活动方式多是习 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结合,因此为武术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 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些民间拳派的产生、发展与此都有极大一 关系大量的史料说明,明清时期民间武术不仅门派化、而且. 套路化、图谱化、理论化,其体系已不是宋时那种按项而分 的状况,而是门中有派、支派递分。其自卫、强身、娱乐的 功能也不断加强,可以说,中国民间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基本 完成了,后世的武术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的。民间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由攻防格斗技能组成的套路《拳、器械、对练、集体操练等)和对抗竞技(散手、角 力、推手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 术语、礼节和体系。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除上 述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外,作为健身文化来说, 武术与导引养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清初开始,“'坐 功运气”与习练拳棒结合的现象在武术家之中、民间宗教和 秘密结社中都非常流行,“坐功运气”所引起的人体生理变 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玄虚宣传,对下层民众颇有吸引力, 因此练武又练气就成为一种武功的习练形式而沿袭下来。那为什么直到清代、历史才安排二者走向兼习的道路 呢。众所周知,历史的发展总是不断否定过时的东西.逐步 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 为转移的。实际上,清代以前已有练武又练气的现象,但不 是普遍现象。这主要是武术和导引养生都未发展到应二者兼 习的历史条件。民间武术的长足发展是在明代,导引养生中 由外丹转向内丹修炼始自宋金时代,其后,有关内丹的理论和 修炼方法才进一步发展起来。明清时期,道教、佛教都趋于 民间化和世俗化,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都在不同程度上结合 和吸收了道、佛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吐纳、内丹术。 练气和练拳成了这些组织战胜生活困难和反抗压迫的两个重 要手段,因此,二者兼习便成了武术发展中的一种趋势,此 后,武术理论和技术对此都有相当的体现。

浏览2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