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广东少林、峨眉 少林和武当少林,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派别实繁。从地域上又可分 为北少林和南少林两大流派。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 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夕卜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 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 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
少林拳套路很多,具代表性的是少林五拳,即龙拳、虎拳、豹拳、蛇 拳、鹤拳。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少林拳 分南北两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下又各分小派。少林拳术刚健有力、刚 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式式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有“拳打 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 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讲求技击的实用。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冲拳一 条线之说。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 切自如。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其动 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
少林派棍术有猿猴棍、风火棍、齐眉棍、大杆子、旗门棍、小夜叉棍、 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云阳棍、劈山棍、阴手棍、阳手棍、五虎擒 羊棍等。对练棍术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杆、破棍十二路等。棍打一大片, 一扫一劈全身着力。棍练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棍法密集,快速勇猛。 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克敌制胜,在历代抗敌御侮中,少林棍发挥过重要作 用。少林派枪术、刀术、剑术、器械对练、技击散打等也都各有特色。
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 “小武 功” “站桩功”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代表的整个外家功夫 的集大成。
二、武当派
在中国武林中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的说法。武当派,因发源于湖 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武当山历来为道教圣地之一。道家讲究清静无 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 击之中。几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这与偏重技击的佛门拳派少林拳有 所不同。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载,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有的 称他为金人,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末年武当 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见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 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又传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 精髓五拳(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术)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锦长拳 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 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后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武当派的正式流 传,大约开始于明代。据《王征南墓志铭》,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 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再传张松溪,遂蔚为大观。张松溪自称得 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的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湖,又得峨眉真传,创 立武当松溪派内家拳,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
武当拳的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乘势借力,斗智 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 步走弧形,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 相依,闪展巧取。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较少跳 跃动作,步型低矮。
多用掌,重在打穴;少跳跃,重在实践;步型低,重在擒拿;走圈步, 重视跌法,由此形成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的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于自卫,除非遇 到危急情况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 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有六十多种,器械套路也有几十 种,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全称熊门七心活 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全称文武八段和血内丹功法,重在养 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全称乾坤太乙金木水火土五行玄门手)、黑 砂迷魂手(全称道家太乙玄门黑药浸砂乾人秘炼迷茫失魂绝手)等。
三、峨眉派
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并称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 泛的门派。它发源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其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 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 等众家之长。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 佛门……是时,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 子御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 帜……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 曰蛾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末也。恐汝 不识,为汝志之,师本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见 《峨眉拳谱》)。由此可见,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 时候叫作玉女拳法,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 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此外,峨眉派的许多 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 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素女撞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 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还有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 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化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庄” 一天、地、之、心、龙、鹤、风、 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 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 一^ g法、簪法(峨眉 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 眉剑法。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派的绝技。
峨眉派的分支,据清初《峨眉拳谱》上说有“五花八叶”。五花:①黄 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②点易派,因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③青城派, 因川东道家胜地青城山得名;④铁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⑤青牛 派,因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①(曾门,据说传自少林僧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巧、快、灵、动, 如瑚猫状,别名“斜门”。②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 划圆不成拳。③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祖长拳(据说也是 赵匡胤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称为“红门”。④杜门, 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自然门的杜观印。 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⑤洪门,相传以明太祖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 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⑥化门,又称“蚕闭门” “缠闭门”,三十六闭手 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⑦字门,又称“智门”, 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⑧会门,又称”慧门”, 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默想师傅音容,默念师傅名字),念咒语, 颇为神秘。
四、蛭崛派
蛭崛派是传统中国武术流派之一。蛭婀武术早于少林、峨眉、武当,其 创始于蛭桐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峪炯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 称为我国著名五大传统武术流派。始祖是唐朝甘肃人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 学艺,后隐居瞠炯山习道研艺。峪崛武术从唐朝开始兴盛,晚清时达到鼎盛,到了现代,已基本脱离了普通人的视野。
浏览4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