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在技击方法上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变,有踢、打、摔、拿、击、 刺等。踢法中有勾、踩、弹、蹬、踹、铲、点、撩、挂、摆、缠、丁、拐、 错等;打法中有冲、劈、挑、砸、贯、抄、盖、鞭、崩、钻、扫、挂、撩、 栽、扣等拳法,以及劈、砍、切、截、肖叭推、按、拍、摔、扇、塌、掖、 穿、插、挑、抹等掌法,还有许多勾法、爪法、肘法、桥法(以上臂和前臂 进行攻防),以身体进攻的挤、撞、抖、靠等法;摔法中主要有巩、揭、另0、 切、沼、抱、合等;拿法有三十六拿和三十六解,以及各种器械方法。不同 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要求与技巧变化,各拳种流派又有许多独到的方法与 风格,从而形成了一个林林总总、名目繁多、丰富多彩的庞大技术体系。在 运动形式上,既有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散手,太极推手,长、短兵对抗 等),又有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两者既相交融又相区别;在技击理论上也 颇为丰富,诸如“阴阳变化” “奇正相生” “刚发柔化” “后发先至” “得机得 时” “胆气为先”和“守柔处雌”等战略战术思想,既富有哲理又切合实用。

三、武术同时兼备体育竞技功能

武术源于攻战搏杀,与军事武艺极为密切,但同时也具备体育价值与功 能。早在古代军事训练中就有“搏刺强士体”的记载,即武术用于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

当冷兵器时代过去,体育功能成为武术的主要的职能,健身、修身的功 能占据了武术的主要地位,并逐步发展了娱乐、竞技的社会功能,这是当今 武术的一个主概念c古代武术在为军事服务的同时,也具备了强身壮体的功 能,明代战将戚继光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 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说明拳术可作为军事训 练内容用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武术在民间流传,主要用以自卫、健身、 修性、娱乐,其社会功能是多元的。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面对西方体育 的冲击,出现了 “土洋体育”之争,武术在中西文化碰撞后实现了交融,从 师徒口传身授方式向学校体育教育转化,并逐步进入体育比赛之中。新中国 成立后,武术被正式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属民族传统体育类。武术向 体育倾斜靠拢后,它的健身与竞技功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武术的技击性被 寓于体育之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练的形式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技 能,进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较量,同时从健身和审美的角度、动作的幅度 和要求看,虽与实用的技击术略有一些距离,但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击 特性,又符合了体育竞技与健身的要求。散打运动在技术形态上与实用的技 击术基本一致,摒弃了实用技击中致人伤残的技术,并用规则限制了一些危 险违禁动作,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护具等,对运动员加以保护,仍然体现 了武术的体育特征。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武术具有广泛的功能和社会价 值,体育尚不能涵盖它的全部,其作为体育项目的部分应称为“武术运动”。 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讲究“内三合…外 三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协调配合,更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

四、武术浸染着浓郁的武德思想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因为本书的第二章第三节对武德有较为详细的 论述,故此处仅做扼要概述。

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萌芽、形 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上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记载见 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 民、和众、丰财”。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过 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仁学思想逐渐形成了传统武德的主 要内容。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 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思想,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是 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 和气魄。其次,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 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 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武术的抱拳 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 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 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 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重承诺,守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林人物崇尚的美 德与人生追求;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武 德内涵的深层是“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像荆轲、关羽、 岳飞、戚继光、邓世昌、关天培、秋瑾等一颗颗闪耀的明星,正是将自己的 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今天,我们同样应 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力量。

第四节 武术的流派

中国武术的门类繁多,可以按地域、传承与起源、技巧(套路)特点等 进行分类与命名。早期多把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内 家以太极、形意、八卦三门为代表;外家统称少林,又分南、北两大流派。 武术流派(或称“武术门派”)主要是按传承起源进行分类的总称,简称 “门派” “流派”。

武术流派滥觞于汉朝,流派正式之分始于明代中后期,如内家拳(内功 拳)、外家拳(外功拳)、南拳、北拳等。清代以后,武术流派、门类之分 更细。以地区分:长江流域派,又称“南派” “南拳”等;黄河流域派,又 称“北派” “北腿”等。以宗教分:佛家宗,少林派,称外家拳派,起源河 南嵩山少林寺;道家宗,武当派,称内家拳派,起源湖北均县武当山。以门 类分:太极门、形意门、AM门、少林门、迷踪门,还有长拳和短打类。习 云太《中国武术史》中,武术拳法分类部分有46节计75种,武术器械部 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近年来,关于武术流派又有三大流派(少林、 武当、峨眉)、四大流派(少林、武当、峨眉、南拳)、五大流派(蛭桐、少 林、武当、峨眉、昆仑)、七大流派(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太极、形 意、A#)等说法。因为流派的分类依据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各异。事实 上,不管如何分类,在各大流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武术支派中某一套路 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各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 一些的武术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本节仅就几个 主要流派做一简单梳理。

—、少林派

少林派是中国武术中范围最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武功套路高达 700种以上,因发源于中国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又因以禅入武,习武 修禅,而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派的起源,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 帝大和年间(477—499 ),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 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事实上,少林武 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 际。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贼人放火烧 毁寺院。秦王李世民与王世充作战,少林武僧应邀相助,活捉王仁则,逼降 王世充,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即位后,对“十三棍僧” 大加赏赐,少林寺兴旺起来,少林武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原武 林第一门派。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也是少林俗家弟子。从宋到元,少林武术又 有了较大的发展。元代大圣紧那罗王传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禅师汇 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 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启 五年( 1625)树立“少林观武碑”,成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后期,少林武 术逐渐从以棍法为主转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间拳种,集天下武术之大 成,形成少林派。清代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 反清义士 “谋逆”而将其焚毁,并严禁民间练武,少林武术转入地下状态。 转入南少林的一支,据说创立了洪门。

浏览4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