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的发展
少林武术体系中,最先发展成熟者,当推器械武艺。器械武艺之中,又以棍术为先,其次为枪,而刀剑之属则更晚。从现有 史料看,直至清代,少林诸种器械武艺才逐渐完备。少林拳法虽 产生较早,但也是到了清代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被肯定。少林 武术的内功体系形成则更晚一些,大致在清初吸收了道家内丹导 引的功法,创造出了少林《罗汉行功》的内功,并按照中医经络 原理与子午流注学说而创造出“分筋截脉”的“点穴”技术。这 样,构成少林武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拳术、器械与内功, 算是发展完备,标志少林武术体系的最终形成。这大致在清初至 乾隆年间。
少林器械武艺成熟于明代后期
在少林武术的许多历史传说中,对器械武艺的渊源是非常久 远的。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宋朝少林福居禅师曾邀集全国十八家武 林高手在少林交流武艺,从此使少林各种兵器武艺得到发展。这 种说法也可能有某些根据,但从历史文献上却没有发现有关少林 福居和尚的记载。武术史家唐豪曾引证《少林释氏源流五家宗派 世谱定祖图序碑》,考证出在元代福裕禅师才确立少林曹洞宗 七十字辈,首句是“福慧智子觉”。据说,少林僧在元代才有“福” 字辈。因此,说福居在宋朝主持少林较武,显然矛盾,值得研究。 成书于乾隆时期署名为“升雷道人重集”的四卷本少林武术图谱 (以下简称《少林衣钵》)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较完整的少林武术 文献。该谱第三卷题为《绘象罗汉兵刃全式》,内容为器械武艺,一开始即列出东汉初随光武帝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邓禹等三十二名 武将名称,即所谓东汉云台绘图三十二将,以纪念诸将的功劳。 这本武谱有诗云:“二十八将云台起,传留刀枪并剑戟,鞭刺瓜 锤各有奇,万般皆同总一理。” “诸家手法甚有益,重是少林重 删集,唯恐后学学不尽,人鬼之间悔之迟。”意思是少林武艺传 自东汉云台武将。众所周知,少林寺始建于东汉以后250余年的 北魏太和年间,与东汉初相距年代实在太远了。把武术渊源说得 越久远越好,因而附会出许多古代名人与武术结缘,这似乎是武 术传说的一种常见现象,实际是一种祖先崇拜与尊古观念的产物。 这种崇古思想也许是民族自豪意识的一种反映,作为民间故事传 说也无可厚非,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则是应该严肃对待的。
少林僧的习武并“寺以武显”,早在隋末助唐王李世民打天 下便开始了,这是众所周知的有确雷记载的史实。但这里讨论的 不是少林僧何时开始习武,而是考察少林武艺何时才具有自己的 杰出技术与风格特色,从而形成流派体系的问题。
少林器械武术最先发展成熟者当推棍术。明代整理少林棍术 有显著贡献的武术家程宗麟编著的《少林棍法阐宗》,记叙了少 林棍术的起源,说少林寺在元末抗红巾军时,一灶下僧乃奋神棍 退敌,而此僧即是紧那罗王显灵,从此传下神棍。神话是历史扭 曲的反映,因而从扭曲中亦可窥见历史。此神话表明少林棍术乃 萌生于元末护寺的实战生活之中(十三棍僧救唐王之类故事,乃后代附会,没史实根据),自元末之后,棍术成为少林武技之主要特色。为何少林器械由棍起始,以棍扬名?有如下说法:《少 林棍法阐宗》云:“少林形胜,有文武二山夹寺,故棍法与禅宗 并传不替。”少林为佛教禅宗重要丛林,禅宗讲“顿悟”,有所 谓“棒喝”的修禅法,故棍棒在禅宗佛法中有特殊地位。其次, 佛教慈悲为本,戒斗戒杀,兵器离不开铜铁锋刃,而棍则非金铁, 无锋刃,非凶器,佛门弟子随身携带较为适宜。
上述说法有一定理由,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棍在本质上属 于民间武术器械而非战阵正规兵器。至于少林僧兵以棍上战场, 如抗红巾,御倭寇,乃是武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运用。
少林棍术可能在明中叶发展成熟,开始扬名。明嘉靖年间少 林僧兵抗倭立功之后,名声就更大了。明代著名军事家和武术家 俞大酰(1504年-1580年)《新建十方禅院碑》中有一段重要史料: “俞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棍术),嘉靖辛已岁(1561 年)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 之。俞告其主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 真诀皆失矣。”这段话表明两点:第一,少林神传棍术在嘉靖年 间已经有名。第二,俞氏对所见少林棍术表演不满意,认为“传 久而讹,真诀皆失”。因而带领少林僧宗擎、普从随军,教以棍 术,三年之后,二僧返少林寺传习所学武艺。俞氏对少林棍术的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表明少林棍术在嘉靖年间虽已有名,但
还经历过不断完善与提高的过程。数十年后,较俞大猷晚约半个 世纪的武术家程宗酰(1561年-?)师从少林僧洪纪、洪转、 广按等习武十余年,对少林棍术作了系统的记载与整理,成书《少 林棍法阐宗》,这标志着少林棍法武艺最终走向成熟。
清初武术家吴殳论枪法之重要著作《手臂录》,详述诸家枪 法时,论及少林枪,并于其附卷中全文收录少林僧洪转著《梦绿 堂枪法》,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少林枪法专著,标志少林枪法技 术开始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但程宗猷曾向少林洪转等习武, 并谓“时洪转师年逾八十耄矣,棍法神异,寺众推尊,嗣复师之, 日得闻所未闻”。按说,程氏应学习洪转等人的少林枪法,且洪 转已八十高龄,其《梦绿堂枪法》应已成书,程氏应该知道。但 程氏《长枪法选》中竟只字没提少林枪法。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枪棍之后,刀剑鞭戟之属,明代均不见述于少林武艺之中。少林棍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客观依据,是得到当时许多军 事家的肯定。戚继光(1528年-1587年)《纪效新书•拳经捷 要》在历举当时各路拳棒名家时列入了 “少林寺之棍”,稍后一 些的军事学家何良臣《阵纪》一书中亦著录了少林棍法,并对少重古今。”并赞扬少林棍最大特 色是“刚柔相济”,对少林棍作 了很高的评价。
但在整个明代,少林拳术的发展却落在少林器械武艺的后边。当少林棍术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武术流派时,少林拳法却迟迟得不 到武界的肯定。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列举了 “古今拳 家”,提到了宋木祖长拳、六步拳、猴拳、因拳、温家拳、吕红 八下、绵张短打等诸家拳法,并列出“少林寺之棍”,但却只字 没说少林拳法。何良臣《阵纪•技用》所列当时拳法各家大体与《纪 效新书》同,而举出姓名的拳家更多,如曹聋子之腿、唐养活之 拿等,也没提少林拳法。兵家著书与江湖传说有所不同,凡列入 兵法著述者,必然是技术发展得相当成熟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方能为军事家武术家所承认。此时的少林棍早已成熟,故被肯定 推崇,而少林拳则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这一点少林僧人也很 明白,他们正在为发展少林拳法而努力。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写道:"或问曰:棍尚少林,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何也?余日: 少林棍名夜叉,乃紧那罗王之圣传,至今称无上菩提矣。而拳犹 未盛行海内,今专攻于拳者,欲使与棍同登彼岸也。”程氏《少 林棍法阐宗》写成于明万历丙辰(1616年),距明亡(1644年) 不过二十余年,足见在明代末年少林拳法尚未发展成熟,少林武 僧正在为少林拳的提高而努力演练。为什么同为少林武术,棍法 却先成熟而拳术大为落后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与明后期少林武僧 参加抗倭征战有关。棍术虽非正规军器,但可用之于阵战,并在 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形成少林棍法特色。而拳术,却不 能直接用于阵战,它的技击性主要体现在武术较技与表演之中。 少林武术发源于实战的需要(如护寺、抗暴),且又在实战中发 展(元末抗红巾,明代抗倭),因此,实用性更强的棍术自然得 到了较快的发展了。
少林拳法大概是清初形成体系,渐趋成熟,并成为与少林棍 术齐名的武术流派的。但这一说法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能够证明。 只有两本书可以推测出少林拳在清初的成熟,一为清乾隆二十七 年(1762年)弗逞道人作序,升霄道人重集之四卷本《少林衣钵 图谱》;一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曹焕斗序言,题为张孔昭撰、 曹焕斗注的《拳经♦拳法备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看。
浏览3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