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武术的定义,从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开始,迄今 为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因为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故而 不再详论。

一、止戈为武

我国的武术历史悠久,是伴随着原始社会人类活动起源的。我国最早文 字甲骨文的“司”(甲骨文费,金文腿)字刻成的形状,生动、形象地将两 人徒手搏斗的情景描绘出来,斗也就有了搏斗(主要是徒手)之意。这反映 出了殷商时期人们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清代魏禧《兵迹》中说“民物相摆 而有武矣”,这里的“武”便是指军事战争。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属于武术 类的名称,如春秋战国时的“技击”,汉代出现并沿用至明末的“武艺” 一 词,最早见于南朝并一直使用到今的“武术”。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武术 的“武”字,是由“止”和“戈”两部分组成。那么,对于“止戈为武”的 释义,现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认为:“止戈为武”,即消停战事是武(军事实力和战争功劳)。止, 停止;戈,兵器,引申为战争。武术,是制止侵袭、停止战斗的技术。在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书中记载,潘 党(楚国大夫)说:“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 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潘党认为楚庄王战胜了 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武力威风。而楚庄王告诉 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 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说文解字》里面提到:“楚庄王曰:夫 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戢,是藏的意思。止戈为武的意思就是制止 干戈。《北齐书-文苑传•樊逊》亦曰:“然后除其苛令,与其约法,振旅而 还,止戈为武。”所以要能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功。后来也指不用武力 而能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另一种观点认为:止,通“趾”,意思为奔跑;戈,武器、兵器。武术 就是军事技术,也就是古代战争技术。所以兵器被称为武器,军事被称为武 事,军备也被称为武备。武,本意就是拿起武器奔跑,去战斗,去杀伐,去 参加战争。武术即为杀伐之术,也为战争之术。《汉书-刑法志》曰:“斩左 止。”颜师古注:“止即趾可见“趾”与“止”同义。止,“趾”的本字, 象形。甲骨文的字形,上像脚趾头,下像脚面和脚掌,本义为脚。戈是古代 的一种兵器。“武”字是个合体字,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看,“武”从 止、从戈,由止、戈二字上下合成。甲骨文中“武”(寸)字的最初表现形 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形”,而右边画一个“戈形”,二者组合 成其字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后字体变为上下结构 (现在的武字为左右结构),即“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 “足形”被“止”字所代替,而“戈形”被“戈”字所代替,使字的象形具 体化,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

甲骨文的“斗”和“武”这两个字虽然都具有搏击之意,但造字原意是 不同的。前者强调的是人们之间的徒手(或采用石块、棍棒等还不能称作武 器的原始工具)搏斗,后者则表示人们手持着武器进行搏斗。

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 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画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 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 “武”(表)中“止”依然如此。

从甲骨文中“武”字看,其本意似乎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 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或兽搏斗,与人搏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 值,与兽搏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从甲骨文、金文的“武”字,到如今的 “武”字,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古人与现代人对“武”字的理解是 有区别的,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扩充意义。

汉时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的提法。在古时“干戈”是两 种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杀,干主以防御。在战争交斗时,常常是一 手执戈,一手持干,类似后来的矛与盾。“干”为象形字,上面一横指的是 “干”,下面的“十”指的是“戈”,有“以干抵戈”的意思。大动干戈是指 将武库中的兵器都拿出来,充实于军队而准备打仗。毋庸置疑,动干戈或大 动干戈,就是用武力的一种形式,而止息干戈,就是以武禁暴。与“武”字 的本意有本质的区别。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象形意义上的 “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这才是武的本意,而其他方面的含 义都是后人赋予的。

另外,“武”原义也可从武术的近义词“武艺” 一词中得到印证。“武 艺,,的“艺”字,应是源于西周所谓“六艺,,。《周礼・地官司徒》载,西周 时,大司徒以“三物”教民,其三曰“六艺”,即后来孔子用来教徒的礼、 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顾颉刚先生说,“六艺”之中,除了书、数 二艺,其他内容其实都与战争技能的训练有关。这无疑是正确的。其实周代 的各级学校,如《孟子》所谓“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的庠、序、学、 校,都是传授和训练射箭等军事技艺的地方。据此,周代所谓的学校,教学 内容主要是军事实战技能,于是由“六艺”而衍生出“武艺”便是顺理成章 的事。先秦古籍中,“艺”字既有“才艺”的意思,又有功课、学科的意思。 儒家所谓“六经”也被称之为“六艺”。由此联想古人最初所谓“武艺”,其 实是含有“武学”的寓意,即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军事学校培养的军事人 才,就是为了战争。

以上两种认识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然。没有武力来抵抗,入侵的敌人不 会退却,战争不会平息;没有强大的武力威慑,敌人也不会臣服,打消发动 战争的想法。所以武术分为三个层面,最低层面是依靠武力平息战端,即所 谓的以暴制暴;中间层面是用强大的武力起威慑作用,打消敌方挑起战乱的 念头,即所谓的“攻心为上”;最上层面是以德服人,偃旗息鼓,不靠武力, 争取和平相处,最终消弭战争。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武力杀伐只是为 了消灭战争的一种不得已的手段;没有战争,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和 睦相处才是武术追求的理想目标。如果没有一定武力储备,要想和平那是一 厢情愿的事,历史上也是很难找到这样先例的。今人梁小露在《说文学武》 说的“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骷,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也就 是这个意思。

二、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 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 即进攻,攻打。谋就是谋略。伐谋就是指以谋略攻敌而取得胜利。孙子这段 话的核心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为使用谋略胜敌,不是依靠血腥的武力。孙子在 “上兵伐谋”这段话之前还说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 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 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部敌人,才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能使 敌人降服,其法宝就是“攻心”。这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 战争有很大的影响。孙子的“上兵伐谋”,虽然与后来的“攻心为上”叫法 不同,但内涵是一样的。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记载诸葛亮与马谡讨论评定南中(今云贵部 分地区)少数民族部落叛乱的事/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 《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心 战”之法虽然早已有之,但直到三国时期,马谡(一说诸葛亮)才第一次 明确提出了 “心战”的概念,并首先提出了 “攻心为上” “心战为上”的观 点。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讨伐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参军马谡对诸葛亮 说:南中诸族恃险不服,屡征屡反,最好的办法是用“攻心” “心战”的心 理战术,只有征服其心才能确保长治久安。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 纵该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亮去世时再没有反叛 作乱。马谡这句话不但精辟地总结了前人的心战理论,也对后世兵家产生了 重要影响,从而使心战的方法手段不断得到完善。

浏览6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