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达生》中有一故事:纪省子为周宣王培训斗鸡。过了十天,周 宣王问:“鸡可以斗了吗? ”纪省子答:“不行。雄赳赳,气昂昂,到处挑 战」’过了十天王又问,纪省子答曰:“不行。虽然不挑战了,但是仍然应 战。”再过十日,王第三次问,纪省子说:“不行。虽然不应战了,但是眼射 凶光,胸怀斗志。”又过了十天,周宣王第四次问。纪省子说:“差不多了。 听到其他鸡叫,不见任何反应。看起来好像一只木鸡,德行完善了。站在斗 鸡台上,神闲气定。其他的鸡不敢应战,一见到它回头便跑了。”这个故事 诠释的就是“攻心为上”。
在本节的前面说到武术的三个层面,其中中间层面是用强大的武力起威 慑作用,打消敌方挑起战乱的念头,即所谓的“攻心为上”。这只是“攻心” 的初级阶段,是靠武力的震慑c最上层面是以德服人,最终消弭战争,这才 是“攻心为上”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高的理想境界。
三、强身为要
武术不管最初是为了培养战士、战争人才,还是后来具有了体育娱乐功 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必须使训练者体魄强健。所以,强身为要是贯 穿于武术的全过程之中的。
练习武术是通过人的身体运动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 就能够增进健康,即使是在以武术作为技击手段的古代,人们也没有忽略它 的强身价值。所谓“搏刺强士体”(孙子语),一方面说明通过“搏刺”这种 形式使人体运动可以“强士体”,另一方面也说明为更好地“搏刺”也需要 很好地“强士体”,所以说“搏刺”和“强士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在狩猎的活动中开始用棍棒、石块等作为武 器,同野兽进行斗争,并逐渐产生了击、刺、劈、砍等动作技能,武术就在 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发端起源了。后来,随着生活物品剩余的出现,各部族之 间有了争斗、杀伐,武术进一步得到重视,从而也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成 熟。在武术萌芽的时期,人们无论是为了生存同自然界做斗争,还是从事狩 猎活动,都需要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如果身体羸弱,行动退缓,就无法猎取 到生活必需品,赢得生存的权利。武术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们在学习 武术技能的同时,也一定会锻炼好身体;甚至好的身体条件是学好武术技能 的前提,特别是在古代武术主要作为技击手段的时候。
古代,武术作为军事训练手段,是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 更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 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 采用。军旅人员如果没有健壮的身体,怎么能学好技击本领?即便是掌握了 一定的技击技巧,也难以在战争严酷的拼杀中赢得胜利。从军事的角度讲, 强身与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它将技击寓于搏斗 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 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要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 那就是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这固 然需要技术、技巧,但是更需要耐力,需要有强壮的身体。
武术到了现代,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健身运动,如太极拳等。这将在 以后的章节中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武术始终让练习者的心身处于不断的协调配合当中,并适当加以夕卜在的 压力进行艰苦的训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通过苦练达到与常人不一般 的体质特征,如有力、强健、有毅力等。习武的过程不仅是学习武艺,更是 在锻炼身体。所以说练习武术的核心就是强身健体和修心养性。
第二节 答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候,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石块 等原始的工具作为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二是为了猎取生活 资料c这样逐渐积累了击、刺、劈、砍等攻防格斗的基本技能。尽管这些 源于生产生活的攻防技术是简单的、原始的,但是却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各部落之间为了互相争夺财富、领地经常发生战 争。明末清初魏禧著的《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矣”,这里的“武” 便是指军事战争。后来又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山海经-大荒北经》 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在战争中,双方厮杀常常是很激烈的,远 则掷石射箭,近则棍打矛刺,有时候还要徒手搏斗。同时,在战场上搏斗的 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击、刺、拳、腿等动作技巧,被模仿、传 授、练习着,使得武术逐渐形成。可以说,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 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是同步的。
在殷商时期,徒手搏击多被称为“手搏” “手格”等。《诗经•大叔于 田》描写了袒身赤膊手搏猛虎的打猎场面:“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 两验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褐暴虎,献于公所。”(叔到围场去打猎, 四匹马儿拉车跑。一把缰绳像丝组,两匹验马像舞蹈。叔在湖边草地,几 处烈火齐烧。赤膊空拳捉虎,捉虎献给公爵。)“暴虎,空手以搏之(《毛 传》)据《史记》记载,夏王、殷王和纣王都是拳技术能手,能徒手生擒猛 兽。随着青铜业发展,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 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 高技击能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 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手搏已经成为当时一门比较成熟的搏击技术。《毂梁 传-僖公元年》记载鲁公子友与莒“相搏”,范宁注:“搏,手搏也。”《左 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梦与楚子搏”,杜预注:“搏,手搏也。”随着 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 器(特别是剑身)变长c这样,武器的形制、种类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 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 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术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齐桓公 每年举行“春秋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 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 佯攻等°春秋末期,出现了 “擒拿” “跌摔”和“暗器”,越国女击技家越女
在“手战之道”中从动静、虚实、攻守、快慢、内外、顺逆、呼吸等方面对 其理论做了精辟论述。这些都推动了武术的发展。
手执兵器而舞的古代“武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韩非子-五 蠹》记载,早在舜时已经有了类似军事操练和炫耀武力的“干戚舞气干是 盾牌,戚是大斧。《礼记-乐记》:“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后汉书-崔宴 传》:“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可见,这种武舞在周朝前军事色彩十 分浓厚。从西周开始,武舞的活动样式和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据 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的武舞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象舞”,《毛诗序》云: “《维清》(《诗经•周颂•维清序》),奏象舞也。”郑玄《〈毛诗传〉笺》云: “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毛诗正义》亦云:“文王时有击刺 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所谓象舞即模仿“击刺之法”的人体活动形 式。据《礼记•内则》记载,当时年满15岁以上者,则要求学习“象舞”。 再一种亦名“干戚舞”。《乐记-乐化》上说:“执其干戚,习其俯、仰、遮 (同“屈”)、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舞蹈的行列和活动区域),要(配 合)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这时的“干戚舞”已经与《韩非 子》中说的“干戚舞”不同了,弱化了炫耀武力的成分,具有了体育训练的 功能,彰显了娱乐观赏性能。另一种是“万舞”。《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 载,“万舞”者,“习戎被也”(即是军事训练)。《国风-郸风-简兮》:“简 兮简兮,方将万舞。”
浏览3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