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按照运动形式分类,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三大 类,各类又包括相应的内容。如套路运动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搏 斗运动分为散打、推手和短兵等;功法运动分为柔功、硬功、内功、外功、 轻功、眼功和耳功等。其中功法是2004年以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 理中心推出的新赛事,它在众多的传统功法中选出了符合“科学健康、特 点突出、方法简明、观赏娱乐”的规定项目(单掌断砖、石锁上拳、对拧 长杆、抛接沙袋、绳镖打靶、桩上徒搏)和自选项目(克服重力组、击打 能力组、灵活能力组、其他能力组)两个大类,实现了比力量、比速度、 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比难美、比格斗的目标。
独特功能是武术文化形态的外表武术的功能有多种,但有主次之分,同样是一种功能,在不同的历史 阶段其排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时突出武术的“技击自卫功能”,而现代更 重视它的“养生健身功能”。无论如何,有一个基本原理是非常清楚的,那 就是: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不能丢。虽然武术有技击自卫功能,但它有别于“你死我活”的厮杀,其中武德制约着技击自卫的尺度;虽然武术 有养生健身功能,但它绝不是大众气功的翻版,其中武术内功融入了更多 的内涵;虽然武术有竞技比赛功能,但它的整体不可能是竞技运动,其中 武术比赛内容只是很小的部分;虽然武术有表演娱乐功能,但它不同于一 般的曲艺娱乐节目,其中“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起到调控;虽然武术有 武德教育功能,但它肯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其中武术的“门规、戒 律”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武术的文化经济功能明显提升,这也是本讲 特别提出的当代武术功能之一。就武术的文化经济功能而言,至少涉及武 术产业、武术市场和武术消费三大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习武 为健身、防身和修身,“三身”为长寿,长寿就可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 医疗开支。上海的一份调查显示:在518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练习拳 术、剑术、练功十八法、养生气功占总人数的70. 1%,这充分反映了武术 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②武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正消费于全民健身 活动当中。如武术服装、器材;武术培训、娱乐;武术旅游、保健等。③ 武术馆校的平稳发展、武术之乡的评比,拉动了当地相关产业;④“以武 塔台,经贸唱戏”,成了一些武术发源地的习惯做法,使产品、健身、休 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在 美国一部分人学习了中国武术后,再传给其他人时深有体会地说:习武不 仅使自己进人一种古老而宁静的东方心境,而且还能带来滚滚财源。总之, “以武养武”是一种必然。
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策略现代日本的空手道、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项目,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中 国古代武术影响的遗迹,而现代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是以申报“奥运项 目”为主要特征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推广武术文化的四个标志: 即成立亚洲武术联合会,组织国际武术竞赛,中国武术队出访表演,国外 武术组织纷纷成立;90年代正式提出入奥设想的三个标志:即国际武术联此外,还有三项重要措施:合会成立、组织世界性武术大赛、推广国际武术竞赛套路;21世纪初实现 申奥既定目标有四个标志:即申奥成功为武术提供了机遇、加大对中国武 术的宣传力度、领导阶层直接参与外联工作、策划和研究入奥的设项问 题30尽管“申奥”未能成功,但留给我们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后奥运 会,竞技武术将要实施“三轨制”:①准奥运赛制,即准备推人奥运会项目 的赛制;②职业赛制,即开拓竞赛市场的赛制;③武术运动会赛制,即从 整体上展示武术全貌、能与奥运会相媲美的赛制。这样,无论武术能否进 人奥运会,竞技武术的赛制都将逐步完善。另外,就是武术的产业化趋势 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武术是要讲经济效益的,“以武养武” 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种实体的再现。市场规律要求武术加快市场化建设, 逐步形成开放式的产业开发体系。中国武术协会与有现代经营理念、经济 实力雄厚的部分企业集团组建武术产业发展公司,以组织武术赛事、人员 培训、用品开发;武术文化市场宣传、运作、拓展。初步构成了武术产业 发展的崭新格局,为武术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术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理应承担起塑造 “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要从民族化和国际化“两化”的高度认识武术文 化的传播和推广任务。基于武术文化的民族化的考虑:武术能够很好地体 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审美情感、生活习俗、 文化心理等基因,并从整体上具有某种同源同构的全息映照的关系。“中国 人在武术上的种种思考,同样可见之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 医学美学等等领域”。正如有人研究认为的:“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 讲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腿的正三角阴性体型,人体重心较低,体现恋 土归根的农业民族心态。竞技拳击基于白色人种,强调身高体重,突出胸 围手臂的倒三角阳性体型,人体重心较高,体现离土超越的工商民族心 态。”在文化形态的分类中涉及了游牧文化、商业文化和农耕文化,其中商业文化背景下积淀的西方人性格具有外向、扩张、冒险、进取的特征, 而农耕文化下的中国人体现的是内倾、和谐、伦理和审美的特征。由此, 也有人得出了 “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术技术上的本质区别是它的步法”,即 “中国武术是一种静态型武术,强调下盘稳固”,而“西方武术是一种动态 型武术,步法移动。”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但有一个事实是十分清晰的: 在西方“足球”被称为第一运动,在中国“武术”则是第一运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世界上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武术活动,则没有中国人的 地方也有人喜爱中国武术。这在某些西方的人眼中,中国文化就是一种与 基督教文化相冲突的文化,是一种西方强势文化与正在兴起的东方儒家文 化碰撞,面对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异军突起(中国、中国人、中国风、中国 红、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符号、中国表达、中国航天、中国梦等 等),提出“中国威胁论”的鄙视言论。严峻的现实已经提醒我们:中国必 须明白,我们的形象并非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还应取决于别人对中国的看法。
这就涉及武术文化的国际化问题了。客观地说,近30年来我国在武术 推广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让世界上喜欢中国文 化的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武术的魅力。美国纽约一所武术学校的创始人, 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为了改变有些学生练武术“仅仅是为了 掌握格斗技术”的片面性,他“下决心带这部分学生来到中国,以便帮助 她们来体验武术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哲学和人文精神,以寻武术之根”。 在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习武的情结。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 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亚洲大趋势》一书中说:“整个世界舞台正上演着 一出大融合的戏剧”,“西方人正在从东方‘进口’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 他在书中特别举例说美国公园里80岁的东方人和30岁的西方人一起打太极 拳,有些人还研究中国道家的打坐和内功修养方法——气功。这说明武术 文化的传播正在成为一股世界潮流。美国习武之人还有一种认识,中国武 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搏击和防身,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与历史渊源更是 令人着迷。这也显示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力量。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高占祥在《文化力》中总结出了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生产力、 和谐力、形象力、安全力、凝聚力等21种“力”,认为“文化力是软实力 的核心”。而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传播价值就是“文化力”的 体现。
在武术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武术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 的”的语录或口号,表达了中国武术文化资源共享的良好愿望,但时过境 迁,再仔细思考一番,其“武术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提法是一种悖 论。这里不妨按照逻辑学加以推理:设民族为A,世界为B。民族的就是世 界的,也即A = B,既然A = B,以逻辑上讲也即B=A。于是反过来说,这 一命题就变成了世界即民族,继而推导的结果也就变成了:世界的就是民 族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人们大多将此悖论归于鲁迅,鲁迅的原 话是:“现代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 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 大抵不以为然”。无论如何,世界的与民族的是有本质区别的。法国学者、 作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战争》一书中强调: 未来之争就是文化之争。每个民族若要存在,只有保存自己的文化,使之 不被湮没,同时还要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而且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文化。 西方的强势文化已在世界占有主导地位,中国的年轻人都说着英语,看着 好莱坞大片,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开着福特车,多少年之后,无 论我们的经济多么发达,但在世界上属于中华民族标记符号的东西在哪 里?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保有自己民族精神和国民 性最根本的东西,未来的一切竞争都是文化竞争,每个国家、民族都要坚 守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中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意义也就在于此。世界需 要中国武术,武术也需要得到世界人民共同分享,并构成外国人观察中国、 体验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浏览2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