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之所以称为“武术文化”,其考 量有三:一、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武术文 化自成体系;三、武术文化体系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那么, 究竟是如何反映的呢?概括有五点:①武术中能反映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②武术中能反映伦理道德的人文精神;③武术中能反映排斥神学的民俗精 神;④武术中能反映“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精神;⑤武术中能反映师徒 血缘的宗法精神。这五种精神又是通过武术文化形态逐步展现的。武术文 化形态就是武术本质、形式和功能的具体体现武术的本质是攻防技击,攻防技击是武术的内核,倘若失去了攻防技 击,它就不可能称其为武术。研究武术本质,就必须弄清“武术”的含义。 翻阅古今汉字工具书籍,对“武”的解释清一色为:止戈为武,或从戈从 止。并将这种传统解释纳人所有的武术教材之中,广为流传。然而,随着 人们对武术认识的提高、研究的深人,对“止戈为武”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些新的解释便应运而生。如樊云庆研究认为:“武”字的本意是,“人拿 着兵器走或跑着去打仗,取勇敢向前冲之意”。于省吾则认为:武,从止 从戈,本意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 戈即武器。徐清祥更有想法:“武”的原义是威武示威,象征着一个武将 或武士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警戒凶恶的人。而韩建中则认为:“武”字 “本身就包含了战争与保卫和平两个要素,战争与保卫和平同时含在这里 面,于是‘武’字的战争与保卫和平的意项就对立统一起来”,“这里面有 搏斗,又有停止械斗”的意义。四种认识,按照古汉字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去分析,依照祖先造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去研究,都有它 的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

为了更好地解释和理解“武”字,我们特意考查了河南省安阳小屯村 殷墟遗址,对甲骨文中的“武”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武”字由止、戈二 字组合而成,最初的表现形式是静态的“立足持戈”,而后又形成了动态的 “持戈而行”,至于金文以及后来的变化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甲骨文中 “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 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 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至于“止戈为武” 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 赋予的。武术之所以称为武术,重要的是还要有“术”。那么,“术”的本意究 竟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释为:“术,邑中道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技 艺。”道路是通达目的地的,技艺则是方法、技术之谓,都是手段,所以技 艺也就被称为术。《现代汉语小词典》将“术”解释为两层意思,一是技 艺、技术、学术;二是方法、策略。泛指操作方面的技巧。实践证明, “术”有法而无定法;“术”贵在“变”,“术”贵在“活”。前面已对 “武”作了描述,再加上“术”的本意,应该这样表述:无论是与人斗,还 是与兽斗,必须使用合理的手艺、技巧、方式和方法,才能争夺地盘和剩 余价值,维持生存和生命。

以上三段话是对“武”与“术”本意的引申认识和理解,并不是现代 意义的武术概念,但无论如何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是十分明确的,也 是武术文化形态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根本所在。武术的“攻防技击”本 质确定以后,其“攻防技击”转换的特征也就表现出来。形成“攻防技击” 特征是以双方格斗为前提的,双方都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手段和技术,既 可以防守,也可以进攻,或防守中实施进攻,或进攻中兼顾防守,循环往 复。一般情况下,进攻者是根据防守者的姿势而采取最佳的进攻方法,也 许是直线或曲线出击,也许左侧或右侧攻打,也许是拳法或腿法攻击,也 许是组合性进攻……,而防守者也是如此。对此,武术界的共识是:精妙 的防守,是对对手精妙的进攻的反映;而精妙的进攻,往往又是对对手精 妙的防守的反映。明唐顺之在《武编前集》卷五中讲到:“拳有定势,而用 时则无定势。……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这 体现的是武术灵活多变的本质特征。由此话题我们又想到了两种古老的兵器——弓箭和暗器。由于两种兵 器在当时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它的实用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如十八般武艺 “弓”为首,而暗器超出了十八般武艺的范畴,这也充分说明了两种兵器的重要性。但是时过境迁,今天的武术器械并不含有这两种兵器,原因很简 单那就是这两种兵器不具备武术的进攻和防守转换的本质特征。箭的射出 是有去无回,只能进攻,不能防守,而暗器以发出为进攻,防守却变成了 徒手。耐人寻味。

武术的攻防技击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的。武术在分类上至少有三种形 式:一是流派的分类;二是器械的分类;三是运动形式分类。所谓武术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派别。 早期有“长拳”与“短打”之类;“内家”与“外家”之说;“南派”与 “北派”之分;“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之划法;“少林派”与 “武当派”之别。现代有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健身武术、实用武术等。现今国家体委把古代“十八般武艺”中的各种兵器,按器械性能归纳为四类,即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和双器械。长器械指大刀、枪、棍、 戟、铲、(镗);短器械指刀、锏、匕首、鞭、钩、剑;软器械指鞭、三节 棍、梢子棍、流星锤、绳标;双器械指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头枪 以及单刀加鞭。武术运动中的各种徒手拳术,也就是古代“十八般武艺” 中所称的“白打”。在各种说法中,不仅器械的选人有所不同,其排列的顺序也有变化, 这反映了对各种器械的重视程度不一。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个特点: ①几种主要器械较为固定,在各种选法中都相同,如刀、枪、剑、棍等。 这说明了武术器械发展的一种稳定性。其中有些器械直到今天仍然是武术 表演和比赛的重要器械。②包涵面较广。虽有各种说法,但在排列上都有 了长兵器、短兵器、重兵器、轻兵器、硬兵器、软兵器等。这反映了它实 用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浏览3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