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严察交口
原文:欲与敌人相战,不可忘记交口,务要知其远近。一有所忽,远则失之于嫩,嫩则敌人易逃,近则失之于老,老则己身难起,若犯二病,难免不测之辱。
注释:将与敌人对搏交战之前,必须进行仔细地审视、揣度,采取正确的攻击方法,准确地判断距离,触及对方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有丝毫的疏忽,就有可能在较远距离的情况下,上步的步幅、出手的长短很容易失误于不到位置,这样就能给对方以可乘的变化机会,或攻击我,或躲闪。如是距离较近,所取的方法不当,就会超越有效的攻击位置,而且我的势法变换又处于不利,受到了限制。如果有这两种不足的存在,就不可能战胜对方,甚或为对方所败。
5.见死反活法
原文:战法最忌死势,或嫩或老皆死势也。势死故见输于敌人,若能反活,犹可取胜。如偶觉失于嫩了,速将后手往前紧抢,后腿往前紧追,庶可以求活。或偶觉失于老了,如从上进则用里束筋(劲)法求活,如从下进则用里扑筋(劲)法求活皆可。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两手出入紧随身,脚心发气起,其起到昆仑。人有心,我亦有心;人无心,我亦无心;三起不见,三进不见,势占中央难变化,直起直落人不知,与人相战,须明三前,即眼前、手前、脚前。踩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两手不离身,脚手快似风,疾上更加疾,打了还嫌迟,起手三节不露形,露形不为能,内要提,外要随,打要近,气要催,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 火烧身,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伏猫,夺之如猛虎,布形气候,与神俱往,捷若腾兔,追形逐影,纵横往来,目不及瞬,若遇人多不用忙,打前顾后是老方,来来往往休停战,乍(诈)敌三方战一方。
解曰:一肢动则百肢动,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一心,后到一身,能叫一思进,莫叫一思存。
注释:如果在与人对搏的时候,势僵法滞,不能灵活变化,是技术中的最大不利因素,每次有输于对手的,都是存在,并且又没有能够采取办法克服这样的毛病。如果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许还有扭转战局的可能。在手已出的瞬间,就该能意识到是不到位,或者还是超过了发劲的着力点,必当迅疾改变势法。如是不能触及对方时, 则须疾速上步,手亦必须急往前抢;如是老了,进攻的又是对方的上部位置,则需急用束劲(身的势法大小、高低的变化)来争取达到灵活。如果是攻击的下部,就用扑劲(所谓的扑劲,是由高向下的用力,如虎扑食一样)来求活。因为这个时候对方在上位着意,而无下力,用扑劲则有效果。横竖起落,灵活变化,手是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变化,周身之气机发动,下至脚心,上达头顶。观察、思揣着对方的心理变化,起落进退要尽量避免与敌正面对峙,如果自我暴露太多. 有丝毫的变化就会让对方觉察到。眼前当视其应视之处,手前当击其所可击之部,足前当站其应站之位,以利于进退,方便于移闪。如敌势无破绽,距离又太远的,不可强攻,一旦有隙可乘时,那就要脚手相并相随,疾进猛击,既是打上对方也还嫌迟慢,手起三节虽有序,但是不可显露,就是所说的拳打人不知,拳打人不防。内提外随,形神合一,气力要随着身形而变化,手的出入要快捷得如炮发,如被火烧精神集中,思虑慎密,镇定自若。审视的时候,像将要捕鼠的伏猫,攻击时要像捕食的猛虎,快速敏捷,随势变化,进退闪展,使其眼花缭乱,难以判断。如果是四方遇困则要恐吓三方,先胜一面,而我就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了周身整体一致,要动时全身就无处不动,但是只有坚定了进攻意识,才能促使身手齐动,在闪念之间,只能进攻,莫要停顿
6.手法足法指(旨)要
原文:手起撩阴,足打膝分,膝起望怀,肘发护心。手之出入不离口,足之进退紧随手,足随手起,手随足落,手到步不移,定然打去迟。故曰:手起在人而落在于己,足起在人而落过于人,步则进尽退存,手则滚出滚回。
注释:人的两手自然下垂时的位置是在左右胯的两侧,武术运 动中要求两手的抱拳位置是在胯骨上缘腰的左右侧每当出手时,自然的就有一种弧度由下向上,膝盖提起的高度位置要到上腹部,肘应当常抱于胸部两侧肋间,用肘打出时,只能低于肩,不可上翘,人体正直,眼向前平视时,其头面上的口即为左右正中位置,手出时在正中位置上,可使肩、肘自然地向里合扣,力量能够集中,不致分散。手的伸缩距离有限,而脚则可进可退,必要时还可连续移动,活动的范围无有限度,虽然手的变化比脚要多得多,但是没有脚作为支柱、作为保障,那么手也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手起时要根据对方的势法而定,就必然能为其主动,进步时要准确地判断距离,只能让其超过对方所处的位置,不能让其达不到,即所谓的过一尺跑不掉,短一寸打不到。进步可以大些,退步须小,以留再退之余地,也还要顾及到身体的平稳,手以滚而出,是便于伸肘、抖腕,突发颤劲,滚回是便于连续地再次出手而滚动,还有就是一旦被扼,可转化力之角度以迅速 得到解脱。
7.身法指要
原文:身法者,起、落、进、退、反、侧、收、纵也。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上提下坠中束练,动静呼吸一气练,身心一动脚手随,要将两手并一腿,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催。
注释:所讲的身之八种方法(在以上的十法摘要中已经讲过了),即是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这样的变化使得武术运动的内容充盈无尽,依照三节的顺序要领,上提下坠,使上下部的阴阳气息相合,汇聚于中宫,动则呼,静则吸,连绵不停,意念指挥着要动时,身体必动,足、手紧密配合,前后虚实交换莫测,做到气催力发。
8.习搏指要
原文:艺以习而精,力以用而出,头束(缩)肩要提,气赘(坠)腿有力,举步妙存尽,滚手神出入,身动脚手随,手到步须移,拨拍分左右,挑接看高低,胸上定眼位,手出口不离,相交审接取,动静合呼吸,试观婴儿玩,天然最可思。
注释:武艺是在不间断的习练中得以提高,领悟其中的根本,掌握正确的方法要领,让力量按照习惯了的模式发放,渐渐形成了自然型,力量是越用越有。头束(缩)时,肩必然要向上纵,气就要上浮,不能达到沉实有力的程度。只有气向下沉,两腿的支撑力量相应 地就能够得到加强,下盘稳固,力量充实,也就符合了技术的要求。 举步妙存尽,这和前面手足法中的步则进尽退存能以同一义来讲,进尽是要把步上到恰当位置,退存是退步时要留有余地,手出入时以滚 动来变化,自有其中奥妙。手、身、步必须协调一致,配合恰当,达到势正、劲整。手要达到其目的位置,是靠脚步的移动(或进或退)来做保障的。拨拍以顾左右,挑,防上劈,接,防下攻。眼的视点要注意对方胸部,因为手的出入都要经过胸部,是手、身变化表现最明显的地方,能观察到对方的变化,才能心中有主意。当出手时,肘要防肋,臂要贴紧胸部,手向上举,自然地也就接近于口了。要看准和掌握好接取的机会,紧密配合呼吸要领,不可使气乱喘而力竭。可观察 一下一些小孩子无意识的戏闹举动,也是有其自然反映的巧妙之处呢。
9.运气用气法
原文:每朝清晨,面向太阳,吸气三口,然后运气,下运至脚心,上运至昆仑,手之出入足之进退,身之左旋右转,起落开合,练成一气,习之纯熟,则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身法活,手足之法连,则是讲明眼位,分清把头,视其远近,随其老嫩,你来我来,你去我去,接取,呼吸一动即是矣。盖运气则贵乎缓,用气则贵乎急,取去则宜于呼,接来则宜于吸,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捶打不见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只在一呼吸。
诗曰:气出丹田手撩阴,气提手起紧附身,至口翻手随气发,气回手握步即存。
注释:每天早晨空气清新的时候,面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加强自然呼吸的深度,连续几次,然后就可以进行气功的练习了,使气向下能到脚心,向心能到头顶昆仑穴(百会),手、身、步的各种运动姿势都要归结到一气的催促作用方面上来,只有多练才能达到精熟程度,才能具备三节、四梢、五行的作用要求。手法、身法、步法才能灵活,才能配合得当。要讲明白眼位应当看的地方,不管是平视、斜视、仰视、俯视,都要根据动作的需要而定。能准确地判断距离,才能采取相应的上法、进法,对方进退是我接取的条件,这也要和呼吸恰当地配合。在气功的练习过程中,是要用意念慢慢地引导,在运 用的时候,才能让其说来就来。攻取目标时,手必然地是向外发出,须呼气;在接住和拿来时,手必然地是向回收,则要吸气。身手动时均须有角度、幅度的变化,以使其转动着进行出、入活动,特别是手的变化要疾快,不使其能看出变化的形状来。要想达到高标准的技术程度,还得要练好气功做其根本基础。
气是由丹田处随着手的运动,由下向上发起,气是运行于身的,而手的起,也是要贴紧身体的,当手上起到下腭处时,翻转推出,气发、鼻呼,待气催发至力点后,疾速收回,手亦收回抱于胸间或贴于胯侧,步则需要保持住已有的步型。
浏览3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