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纳气分路法
原文:气者,呼吸也;纳者,收其内也;分者,分明其气,不使其颠倒混乱也;路者,道路也,一吸一呼各有其路,不可以不遵也。法,规矩也,如身之束(缩)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而因何宜纳于吸之中,一吸即得,又何宜纳于呼之中,一呼而无失,接取之间胜败系焉,万不可以混施,吾见世之学艺者,或大小红拳,或大小通臂合习等。而问其气之何以运用,则日:我未思也,否则吾已知之,或曰吾虽思之,而无以论之也。吾非习艺而精于气者,而愿以素所闻于父老者,公同好焉。
注释:所讲的气,是由呼吸功能的作用才得到的,是在人体内部根据属性的不同,分别为营气、卫气、脏气、中气等,这些气息、气机各有各的功能作用,并且还要让其顺着各自的运行脉络进行运行。按照呼吸系统的循环路线,使其循环规律逐步加强,不可盲目强行。无论是身法、步法、手法的各种变化,或是进退,或是起落,都是要让呼吸顺随着运动进行,以便于催形助力,以免出现差错和失误,这是决定技术的优、差和对搏较量胜负的关键。千万不能混淆它们的顺序,不能违背其运动规律。世上很多练习功夫的人,有练的是一个拳种,或者是一个流派中的几样技法,有的还是把多拳种和多门派的技法集中起来,进行综合练习。如果要问他们气是怎样运用的,有可能说是还没有顾得上考虑过这些问题;或者说,虽然也想过,但是真正的练习和运用气的功能,还不清楚。虽然说我并不是练习得真正是有功夫的人,也更不精通于气功,但是我愿意把平常听到前辈们所谈论的有关话题介绍给大家,因为我们是有共同爱好的同道。
11.练成二十四个字法
原文:扳唤搅搭(掠),移身闪站,有无虚实,筋(劲)擎懈绽,呼吸动静,迎风转换。
注:播字,读音为料,是抛开或放下的意思,与文中叙述的含义不符,实际是“掠”字的误字。筋,亦为“劲”的别字。
(1)扳唤搅掠
原文:扳者,反手打去也,唤者,叫也,叫之动而观其何以来也,叫之动而即动,则将迎风转变,妙其术以取之可也。叫之动,彼不动,即便先人一着,紧人一步,遂使日月无光,而盲乎莫睹也。搅者,阻也,见其来而阻之,使不得前进也。掠者,搂也,乘其势而掠之,使不得不退也。扳唤使于未动之先,搅掠使于已动之后,必须观其头先来,手先来,脚先来,或高或低,或左或右,随势打势,得门飞入,最忌思悟,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足起望膝,膝起望怀,肘起护心。
诗曰:未用扳唤先秀身,眼位身法要定真,迎风使去方为妙,接来送去始知神,
注释:武术技法中有一种手法叫扳手,就是用手背击打,在用的时候有的是出手即扳,有的是回手再扳,还有用其他手法变化而为扳手者,扳手是有多种方法的。唤为叫,用语言激怒对方使其动,或用势法引诱对方,就是常说的“卖个破绽”,以使其动,在对方移动时,我要把握好取胜对方的机会,如果对方不被我叫所动,仍处稳静固守状态,我便虚实并用,遮蔽对方视线,在他恍惚之际,我即迅速上步,贴紧对方,施展技法以取胜。搅,是用方法阻止对方的前进招式。当对方施法击打时,我便用掠手抵挡,使其后退掠手有高掠手、低搂手,不低不高用平手的多种技法。在对方还没有行动表现时,我即用扳手击打或叫动对方乘机制胜,所以说,扳唤是使用于对方未动之前的。在对方采取进攻势法时,我即用法阻止其前进或用法逼其后退,所以说搅掠是用于敌方已动之后的。在这对搏的过程中,必须准确观察对方的任何部位先接近我之攻击范围,不管是头、手、身、脚,或是高低、左右,我皆应随着对方之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拳论中说的“从人则活,从己则死”,只要时机得当,就要毫不犹豫地快速进攻手肘、足膝,遵循着要领、方法及位置、角度来进行对待、处理。
运用扳唤之前要先蓄势蓄力,眼要审视得准确,身法运用得当,根据对方的变化以施展我之技巧,是把对方引过来或是直接进行攻击,都能得心应手。
(2)移身闪站
原文:移身者,将身移于一旁也;闪者,闪其猛来之势也;站者,我必存尽,我步以站立住,而不至于倾跌也:盖交手之际,彼来若缓,接法易见;彼来若猛,来势将直冲象,必恍惚难以提防,故见其扑身而来,即将我身移于一旁,闪其势懈其力,而乘机以取之也。昔人云:移闪之法最为出奇,战斗中之妙技,计谋中之仙着也。然亦贵乎善用焉,彼未来而先移,则失于早,早则见我移而不来,或变势而来。彼已动而慢移,则失于晚,晚则我欲移而不得,必要身受其毒。用此术者,须将眼位讲明,身法辨明,步法分明,手法说明,提坠术熟,呼吸气练迎其风而闪之,乘其间而取之,一存一尽,一动一静,而功捷矣。所谓捶打人不防也。
诗曰:捶把妙术在移闪,动静呼吸一气连,来来去去须随便,尽在接取玄妙间。通臂名移闪,心意号腾挪,近移接取便,远挪找(遭)不着,一气通天地,两气隔山河,密云蔽日月,总为妙术多。
注释:移身就是当对方强力攻击时,为了避其锋锐,须把自身由原来位置移动到对方攻击不到的位置。闪是比移的距离、幅度或角度要小的移动,是带有突发性的移动,以使对方攻击招式落空。站,是步之进或者退,必须使其恰到好处,能够保障身体的平衡、稳固。在双方对搏时,对方的攻击势法缓慢,我可以分辨清楚其势法,便于采取措施应对。如果对方的攻势快猛,来不及思考就已到眼前,动作形状也没有办法辨别,很难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所以,对方倾力施法攻击时,我必须用移闪之法使之势法落空,力无着处,我可乘机取胜于对方。前人也曾经给予过很高的评论,说是:移闪的方法,是出奇制胜之法,是对方预料不到的巧妙计谋。但是必须得能掌握好时机,移闪得过早、过晚都不行,早了对方不再进攻或用其他方法进攻;晚了,对方的攻击已经奏效,我已受到伤害。因此,要分辨清楚手、眼、身、步的做法与用法,掌握好提坠相合、呼吸配合的方法,要避其实,击其虚,把握好步的进尽退存、姿势的动静变化。这样一来,技术的效果就明显了,也使对方难以防备了。
(3)有无虚实法
原文:有,力至也;无,力抽也;虚,势中有玄而若虚也;实,势中无玄而若实也。盖人已交手之际,将势踏定,看着无力而势虚,却又有力而势实,以为势实而有力,却又无力而势虚,时有时无,忽虚忽实,运用之妙施于一身而抖擞之威灵于一心,即所谓不滞于有,有沦于无,运实变虚,以虚为实。如与人相交,不可妄动轻进,要将我身秀(袖,为藏)住,上提下坠,手不离口,前领后追,足紧随身,退存进尽,眼为见性时常循环,耳为灵性时常极应,心为勇性时常惊省,蓄我势以养精灵之神,则见可进而进,接取必符,不然恃其强壮而无门亦可进,有不被人所败者寡矣。
诗日:拳把莫轻言交人,滞气不化最可怕,若能会透变化理,妙术不落他人下。
注释:有,则是力量已经到达充实;无,力量没有达到或是充而松弛又回归于原处;虚,势法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有再变化的余地,还没有达到气发力至的程度;实,势法已经固定,做到了气催力至着力点,有刚勇的表现。在与人交手时候,必须做到势法分明,虚实并用,善于变化,力量的有无莫测,不被所料,灵活的姿势变化是身体素质的表现,气以催力,精神振奋,是心理素质的表现,能内外合
一,掌握好虚实变化,手、身、步动作一致,眼的观察,耳的听闻,心有主见,蓄势蓄力,见机行事,还要遵照技术要领。只凭莽撞,不遵规矩,不掌握利用机会,盲目从事,强攻硬进,这样不失败的人是很少的。
(4)筋(劲)警懈绽
原文:筋(劲)者,接其来而劲之也;警者,执其肱而轻扶之,以忖其来力去力也;懈者,散也,散其来力而使不得来前也;绽者,过硬挡,即反手转进也。然解懈之也,绽之以闪懈之也,推之或则点退,或斩截,或则移身转身,以及搅掠搂劈,挑押(压)钩挂,拨拍驼(托)架,冲握括挎等,凡接取之妙无非懈也,其法要贵善用焉。
诗曰:上提下要赘(坠),身进脚手随,接取合呼吸,定送暴客回,莫忘撩阴手,勤走十字路,拳把玄妙理,尽在此中伏,人言捶打十分力,一遇懈手不敢出,验过四两拨千斤,方知他力助我力。
注释:劲,是在接取到对方冲来之力时,而顺势加上一些劲力 进行牵拉,使其不能自主而失控;警,待沾住对方臂膊,稍微用些力来进行试探对方是否用力,或大或小及方向变化;懈,就是分散或化解对方之力;绽,即是空隙、破绽。当对方乘机打过来时,我来不及化解,只能用以刚制刚之法,你打我也打,采取硬进也是使懈无效的方法。按以上几种技术方法来进行推测理解,那么就不论是点退、斩截、移身、转身,或是搅掠搂劈、挑压勾挂、拨拍托架、冲握括挎,都可以用懈法来巧妙地进行化解。上提下坠为阴阳相合,手身步协调一致,呼吸要随着手的出入变化恰当配合,如能这样,即便是遇到力大势猛者,也不难抵挡。要遵照出手法则掌握上步技巧,这就是战斗能力的根本,奥妙全在于手法、步法的变化。若是遇到对方善用懈法,那就不要盲目出手发招,因为能巧妙地运用四两之力,则可拨动千钧之势,这就是借力打力的方法。
浏览3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