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上文言习太极拳之体,自此以 次,兼言太极拳之用矣。拳式为法既繁,为意至夥,言其用,则变化万千,非 可指数,然得其要者,一言而终。兹示其纲领曰:动作之向上者,上之极则必 下;向前者,前之极则必后;向左者,左之极则必右,千变万化,皆不离此原 则,是名之曰开合劲、往复劲,为各项应用法所必具,故不厌其烦而列举之 也。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 坏之速而无疑:寓,寄也,存也;掀,揭也,提也。意要向上者,泛言拳式拳 法之任何向上之一动也。即寓下意者,于向上之动作时,即寄存向下之意,不 待向上之劲完毕,而始向下也。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者,言犹振衣者之 掀提衣领,而挫折震动;又如策驷者之举鞭挫折,而生声响,其用劲可比譬

FUSHANQUANFA

也。于是因挫折之故,其根自断,乃坏之极速,而无可疑焉。在拳法之往复折 叠劲,寓折叠于一往一复之中间,无一式一动无之,盖其要全在于意要向上 时,已存下意,则蓄劲厚而挫折迅速。若向上之劲毕,始转而向下,则劲薄散 不蓄,虽欲掀挫而无从,此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之意也。无论上下左右 前后,其意皆同。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虚实所在,有以力 之有无分之者,误也。太极拳法,全在用意,用意久而渐成自然,称之为懂 劲。凡一动作,有虚有实,先须分析清楚。如上者为虚,则下者为实;左者为 实,则右者为虚,此对待之虚实也。或腕实而肘虚,或掌虚而臂实,此一处自 有之虚实也。若此式之运用为虚,彼式之运用为实;或先虚后买,或先实后 虚,或虚实相间,以至当虚则虚,当实则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意之所 向,捷若影响,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也。然非有纯功,何能运用适当哉。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言周身者,非枝节为之可以成功也。乃 混元一气,毛发无遗,若徒练一手一足之能,而得此失彼,如盲者之尚能履, 跛者之尚能视者,不足以话此。是必节节贯串,如臂之使掌,掌之使指,万窍 毕开,百骸俱通,无使有丝毫间断之处也。此承上文虚实宜分清楚之意而言, 一言分析,则枝节为之,失贯串之旨,故再以节节贯串,提醒耳目,丝毫之间 断尚不可,况枝节分析而为之乎。此论以周身起,以周身终,深得行文照应之法。而全篇以贯串及用意两大 手眼示人,如“尤贯贯串”、“须完整一气”、“周身节节贯串”,反复指示, 如“凡此皆是意”、“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 意”,郑重叮咛,体用悉备,即此是法。长拳(太极拳亦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式者,挪、 (振)、挤、按、采、例、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 定,此五行也;挪、(握)、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例、 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火、水、木、 金、土也。

此节在旧谱即附于前论之后,兹仍之以存其真,文极明浅,毋庸赘注。

太极拳论(详注)

太极者,无极而生:太,大也,至也。极者,枢纽根柢之谓。太极为天地 万物之根本,而太极拳则为各拳之极致也。无极而生者,本于无极也。此拳重 在锻炼精神,运劲作势,纯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虚无为本,包罗万象, 故曰无极。然初学者,究当就有形之姿势入手学习,久之,着熟懂劲,始能入 于神化之境。案周廉溪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注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 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前复有无极也。”此云 无极而生,究有语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 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机者,朕兆也,如《阴符经》“天发杀机”之 机。夫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太极者,其枢纽机关而已。太极拳当行功时,中 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无动。 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极拳术 之所以妙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变动也。动之则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静之则 冲漠无朕,而阴阳之理,已悉具其中矣。太极拳术当行功时,其各姿势一动一 静相间。其动者,前后左右上下,均有阴阳虚实可循,故曰:“动之则分。” 其静的姿势,虽无痕迹可指,然阴阳虚实已具其中,故曰:“静之则合。”若 作运劲解,则太极之阳变阴合,即物理学分力合力之理也。太极拳术遇敌欲制 我时,则当分截其劲为二,使敌力不能直达我身(背劲),所谓动之则分是也。 若将敌粘起用提劲,阳之变也。及起须静以定之,使不得动。或敌劲落空,稍 静即发,利用合劲,阴之合也。倘敌欲发我,则应中心坦然,审候应机,静以 俟之,微动即应。所谓后人发先人至是也。夫道一而已矣:当混沌未判,鸿蒙未开,本无动静,何有阴阳。故以虚无 为本者,无不合道,天地如是,太极如是,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亦如是也。然 此指先天而言,指习拳术功深进道者而言,初学之士,骤难语此也。及乾坤既 定,两仪攸分,有阴阳,始有动静。则言太极者,不能不就有形象者以讲求 之。太极拳之分合动静,合乎阴阳,如动势须求开展,运劲务明虚实,刚则化 之,故曰分;柔则守之,故曰合。坤在静中求动,无为始而有为终,必须伏 柔。乾则动中求静,有为先而无为了,只要还虚。盖万物之理,以虚而受,以 静而成,天地从虚中立极,静中运机,故混沌开而阖辟之局斯立,百骸固而无 极之藏自主,无不从虚静来也。重阳子曰:“此言大道之原,而功先于虚静, 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由是观之,习太极拳者,倘以虚静为本,则 分合变化,自无不如意也。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过,逾也。不及,未至也。随,无逆也。就,即之 也。过与不及,皆为失中,失中则阳亢阴睽,未有能合也。太极拳于屈伸分合 等处,运劲过则生顶抗等病,不及则有丢扁等病。欲求不即不离,则应随之而 屈,就之而伸,随机应变,毋固毋我。因力于敌,以中为主,而粘连黏随以就 之,自无不合,所谓君子而时中也。案初学此者,每失之过,迨稍懂劲,则每 失之不及,学者宜审慎之。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人者,敌也。冈U,指刚强有力而言。 柔者,无抵抗也。走者,化也。柔以承之,变化敌力之方向,不为敌制,故曰 走。顺者,自由便利也。背者,不自由不便利也。粘者,取制敌人之力也。遇 敌施刚力时,我惟顺应其势,取而制之,使俯就我之范围,如以胶着物,故曰 粘。太极拳常以小力敌大力,无力御有力,弱胜强,柔制刚,为其主旨。但以 常理言之,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胜强,柔固难期以制刚。然云敌之胜 之制之者,必有其所以制胜之理在。盖敌力须加吾身,方生效力。苟御制得 道,趁其用刚发动之始,审机应变,采取擒获,使还制其身,则我虽弱,常居 制人地位;敌虽强,常居被制地位,难于自由发展,力虽巨奚益?此老聃“齿 敝舌存”之说也,颇合太极拳刚柔之义,然非好学深思之士,未足以语此。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此言己动作之迟 速,当随敌动作迟速之程度而异,但欲识敌之迟速程度,须先体察敌力之动 机,方能因应咸宜。何谓动机,周濂溪《通书》有云: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曰 “机”;又曰:“机微故幽”,难识如此,设非功深,不易知也。然苟得其机, 敌虽变化万端,由一本而万殊,而我则执两用中,扼万殊使归一本。审机应 候,无过不及。敌运动甚速,而我应付迟缓,则失之缓;敌劲尚未运到,而我 先逆待,或加以催迫,则敌反有机可乘,是谓性急,其弊一也。守一以临,纯 任自然,无丝毫之凝滞矣,故曰,得其一而万事毕是也。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焉:此言习太极拳者,

浏览3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