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不仅扩大了武术的普及面,拓广了武术的领域,而且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学校课堂 的集体教学方式,改变了民间武术的传习方法,促进了武 术团体教练法的编制和逐步完善。武术教材的编写工作, 促进了对传统拳械套路的整理,也促进了武术的理论研 究。

注 释

《体育丛刊》1924年版。

马良《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余年纪略》。

《中国近代体育议案选编》。

第六节武术运的竞赛与表演

一、武术运动会与武术竞赛规则的演进

1923年4月,马良、唐豪和许禹生等联合发起在上 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这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 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江 苏和山东的20多个武术社团的选手进行了传统拳术器 械的单练和对练表演,上海地区的十多所学校的学生进 行了团体武术表演。这次运动会未制定评判规则,也未设 置裁判评定优劣,还没有近代运动竞赛的意味。但是,它 对促进武术进入运动竞赛行列,以及举办武术观摩交流 和竞技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924年举行的民国第三届全运会,首次列武术套路 为表演赛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五项技法进 行评分的简单规则。1928年和1933年举行的“国术国 考”预试中,也采用类似的规则。在这期间的表演赛和各 级国术考试预试中,比赛不分男女,也不分项目。

民国年间的武术对抗赛,起于1928年国民政府中央 国术馆举行的“国术国考”。“国考”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 对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角门”,持械对抗的“刀剑 门”(短兵)和“棍枪门’’(长兵)。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 级,三打两胜,没有时间限制。1928年第一届国术国考没 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1933年举办第二届国术国考 时才设计出统一的护具。国术考试按最优等、优等、中等 取录,不需决赛出前几名,每等内名次排列的前后顺序还 要参考学科考试成绩而定。因此,国术考试正试,虽然是 在一定规期下进行对抗比赛,开了近代武术对抗赛的先 河,但由于其不按体重分级、不决赛前几名,仍然只能算 是向近代竞技场迈进的尝试。1933年举行的民国第五届 全运会武术对抗赛,采用了按演芬覆、各项级分别取录 名次的新规则,较国术考试前进了一步。但由于竞赛规则 粗疏,仍然未能使武术对抗赛表现出应有的特色。

在1934年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中,武术表演 赛改进为分单练拳术、对练拳术、单练器械、对练器械四 项,进行分项比赛评奖。较前不分项而赛的做法,前进了 一步。1935年举行的民国第六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将 评分标准修订为按姿势、动作、运劲三项进行评分。这个 标准虽仍是简单而不具体的笼统条文,但它包括了对静姿、动态的要求,还包括了对体现武术特色的劲法要求, 应该说也较前有了些进展。

从总体来看,武术进入运动竞赛场,是民国年间武术 的一大进展。但是,由于官办的最高武术组织中央国术 馆,强调武术的军事实用价值,该馆举办的国术考试,近 似昔日武科的翻版,局限了列为预试项目的套路比试标 准的改进,阻碍了其竞赛因素的发展,也局限了作为正试 内容的对抗项目的发展。后来,连已取得一点尝试性进 展,也在屡年战火中奄奄一息。

二、武术弘扬海外

武术传往海外,古已有之。或被华侨带往他邦,或为 异国学子学成带回。民国中期,精武会总部先后选派武术 名手赴海外分会执教,传播武术。1929年秋,福建永春组 成“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还 有一些地方武术团体也出国表演,传授拳技。当时,组团 出国表演影响较大者,主要是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 科学校的“南洋旅行团”、中国体育协进会组织的中国武 术代表队。

(一)南洋旅行团赴东南亚

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 “南洋旅行团”,此团除武术队外,还有一个篮球队。团长 张之江,领队庞玉森,武术队队长杨松山。队员有何福生、 温敬铭、李锡恩、张文广、康绍远、马正武、马文奎、张登 魁、李凤鸣。篮球队员有唐宝堂等6人。该团先后在新加 坡、吉隆坡、金保、怡保、槟榔屿和马尼拉等地进行了 65 场武术表演。历时3个月,于4月10日回到上海。

南洋旅行团所到之地,受到各界侨胞的热烈欢迎。他 们的表演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二)中国武术代表队赴德国

1936年,德国承办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协进 会负责筹组中国体育代表团。该会决定派国术表演队随 团前往德国表演,推定褚民谊、张之江、沈嗣良、叶良四人 为选拔委员,褚民谊为召集者。

同年5月11日,在上海申园健身房举行选拔表演。 南京中央国术馆、河南省国术馆、上海市国技馆和中国驻 日留学生监督处等4单位的共15名选手,参加了表演。 从中选拔出男选手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 鼎、寇运兴;女选手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另派南开大 学国术教员郝偌为教练兼队长,顾舜华为管理员,共11 人组成国术表演队,于5月21日到中央国术馆进行训 练。

6月26日,国术表演队随同中国体育代表团一道从 上海启程,7月23日到达柏林。休息两日后赴汉堡。在汉 堡进行了三次表演,随后返回柏林,于8月11日晚在一 ,个露天剧场举行正式表演。共表演了 20个项目。首先是 集体太极操,然后是拳术、器械的单练和对练项目。历时 一小时,博得了万余观众的热烈赞誉。国术表演队还为国 际运动学员营作了表演,并应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进 行表演。每场表演,反应都十分热烈,不少项目都要返场 表演两三次;尤其是空手夺枪,常常要重复五六次。每场 表演结束后,都有不少人要求签名留念。国术队的表演, 既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风采,也为中国体育代 表团增添了光彩。

第七节武术思想与学术研究

一、武术观念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随着新、旧思潮 的交锋和体育界土洋之争的展开,而逐步深化。从体育的 角度认识武术,逐步取代以单纯技击观点认识武术;以唯 物史观审视武术,逐步取代以附会传说谈武术。传统武术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沿着科学化的途径前进。

(一)武术体育观的逐步确立

民国初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组织社团,揭示武术的 体育意义。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武术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上 海精武体育会,直接称武术为体育。提倡武术的体育价 值,开拓武术的锻炼领域。

精武会“以武德为皈依”,强调日习技击,只是形式, 目的是育成精武精神。并撰文称,大抵道德之不振,多由 躯体荏弱,精神不足以支持之”。进而认为“增进人类之道 德者,为技击术也”。指明了习练武术是追求锻炼身心 的全面效果,而不只是局限于技击实用。

北京体育研究社在1919年“呈教育部请定武术教材 文”中,列举了拳术的八个优点.使人身全体内外平均 发育;2.得精神之修养;3.增进智慧;4.陶冶性情;5.便于 锻炼;6.富于应用;7.材料丰富;8.老幼咸宜。认为中国拳 术“为最良好之运动法”。


  • 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述了武术的体育价值,随着武 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进入运动竞赛场,获得了越来越多 的支持,武术体育观也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


(二)武术唯物史观的兴起

信口附会武术的历史渊源,乃至神传仙授的种种神 话,无限夸大武术功用之风,盛极于清末。民国初期,民间 武坛依然如故。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学者开始用新的观 念去认识、整理、研究传统武术。武术史家唐豪在这方面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曾于1923年4月,在首次中华 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期间,组织医生对八十余高龄的查拳 名家何玉山进行了多组生理指标的测试,观察武术对人 体的锻炼效果。倡导武术比试,观察各种武技的实际技击 效果,并且通过翔实的考证,抨击那些“荒诞的、邪魔的、 神秘的种种关于武艺的谬说”。刘蔚天评述说,这些研究 的意旨在于“把前代遗留下来'武艺'上的东西合理 的使它存在,不合理的要无怜惜地剔除出来;扬弃了它 ——作一度新的整理和估价。更要指明的是:所谓‘武 艺'本身在人类历史进展上,目前以至将来的社会,它应 该占着怎样的位置和价值。这样明了以后,我们才能得到 一个正确的、带有科学性的实践标准,才不至蹈于盲目的 努力,从实践中可以更接近地证明了所谓‘武艺'的价值 在哪里”。

当时,实事求是地考证武术的源起和发展,验证武术 的健身与技击效果。促进了武术的科学化,使唯物史观在 武术研究领域开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从而取得一批可 贵的学术成果。

浏览3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