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术馆尾声
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四川等大后方国术馆(社)继续 活动外,大多数国术馆(社)相继停办。1937年8月14 日,日机轰炸南京,中央国术馆南迁。在迁转过程中,政府 停发经费,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多数教师和学 生沿途离去,自谋出路。1941年,迁至重庆北储时,馆内 人员仅剩二十多人。此后,在四川境内组织培训、巡回表 演、举办比赛,但都仅偏于一隅,失去了往日的规模。1946 年迁回南京,无馆址,缺经费,已无法维持活动。1948年 宣告解散。
注释
张之江(1882 — 1966)字子姜,号保罗。河北盐山县人。少 时祖父攻读四书五经,练过太极拳、八卦掌。成年后,赴东三省 讲武堂学习,并受业于陆军大学将官班。1901年从戎,任军职至 国民军总司令。1927年脱离军界,在纽永建等协助下,创建“国术 研究馆”,翌年改组为“中央国术馆”,任馆长。1933年创办以武术 为主兼习各项现代运动项目的“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后更名“国 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任校长。张之江还曾于1929年率随 员赴日考察武技,学习柔道和剑道,于1933年和1936年间两次 率团分赴两广、福建等省以及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国家和地区表演、宣传武术。著有《东游感想录》、《国术与国难》、 《国术与体育》等。
李景林(1885—1931)字芳宸。河北枣强县人。清末毕业于 保定讲,武堂。任军职至军长、直鲁联军总司令。1927年脱离军界, 与张之江等创建中央国术馆,任副馆长。李景林自幼嗜习武技,尤 精剑术。不仅舞练传神,且善于击刺。
《国术考试条例》第四条。
第五节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
一、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辛亥革命后,一些社会名流认为,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则致社会个人积弱愈 甚”,纷纷提倡技击,振起尚武精神。这一时期的尚武之 风正与当时的国民教育和尚武教育相吻合。一些学校相 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或开展课外武术活动,在学校 运动会中增列武术表演和比赛。尤以北京、天津、 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为盛。一些教育家认为,列武术为学 校课程内容的条件已经具备。
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 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 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 “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 成之”。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二、学校武术师资的来源和培养
民国年间,学校武术教师的来源有三:一是直接从民 间武坛聘请拳师;二是从武术社团聘请教员;三是各级国 术馆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毕业生。
民国初年,直接从民间武坛聘请拳师的情况比较普 遍。到民国中、后期,仍然有这类情况。武术各拳种的名 家如刘殿琛曾先后受聘于北洋法政学校和清华学校任武 术教师;靳云亭受聘于工艺学堂、育德学校;李存义受聘 于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耿继善受聘于河北赵县中 学;郝月如、马金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李雅轩受聘于 南京国民体育学狡;梁振蒲受聘于河北省立十四中学和 束鹿女子师范学校;刘凤春受聘于北京体育学校;纪德受 聘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和北京体育学校; 陈子正受聘于黑龙江第一中学、第一师范和上海广肇公 学、圣约翰中学;于振声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等等。
上海精武会、北京体育研究社、济南武术传习所,以 及后来成立的国术馆系统,都先后应一些学校邀请,派员 前往任教,本章在“精武体育会的兴盛”一节中,已述及该 会应邀派员至各级学校传授武术的大略。据北京体育研 究社有关记载:“自民国纪元,吾社成立,京师各校渐向社 中聘请教员,教授斯术(武术)。”另济南武术传习所设 立后,各省各学校、各军队、各机关、各团体,在该所邀请 教员者,不胜枚举”其他武术社团的情况,也多类此。
学校武术的勃兴,需要大量的武术教师,同时也要求 教师既擅长武术又能兼教它种体育项目。培养武术师资 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这种机构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以原有的师范院校体育系(科)为基地培养武 术师资。
根据教育部1915年通令:“此项(武术)教员于各师 范学校养成之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增设体育科,开设 武术课。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科,开设武 术课。1934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体育 科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教学时数表》。其中,国术课时, 每学期每周均为学时,这与田径运动及基本练习以及 球类运动的课时相等。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简 易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规定国术在体育教材中的比 例,四年制男生占15%,女生占10%。三年制男生占 10%,女生占5%。这样培养出的体育系科毕业生,大多 能兼教武术。
其二,出现以武术为重点的体育学校。
1917年初,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所,培养 擅长体育、武术的师资。1920年春,改名北京体育学校, 许禹生任校长。学制初为一年半,旋改为二年,后定为三 年。
该校全部课程,分为学科、术科两种。学科包括伦理 学、心理学、教育学、各种教授法、体育原理、武术理论、中 外体育史、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国文等27门。
术科包括:国技: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少林十 二式、马刀、枪术(二十四枪)、棍术(夜叉棍、少林棍)、戟 术、剑术(剑术基本练习、七剑、十三剑、神禹剑、飞龙剑、 乾坤剑)、铜术、器械对手(十二棍兼枪棒、太极枪、单刀对 枪、双刀对枪)、新武术(棍术、剑术)。2.体操(兵式训练)、 徒手教练、持枪教练、徒手及游技(各种徒手操、各种球术 及各式游技法)、轻器械和重器械体操。3.童子军。4.田 径赛。5.日本柔道。
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紫金山创办“国术体育 传习所”。于1934年改名为“中央国术馆国术体育专科学 校”。1936年易名“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该校南迁至 重庆北暗后,又于1941年改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 科学校”。该校名称的变化,正好逐步揭示出其办学目的 是为培养兼擅体育和武术的教师。
该校学制初为三年,后增设五年制。三年制招收具有 高中毕业文凭者,五年制招收,具有初中毕业文凭者。
该校课程分学科和术科向类。学科包括国术理论、国 术史、国术教学法、教育概论、体育原理、运动生理学等 21门,后又增设英语等7门。术科包括1、国术:腿法、拳 法、刀、枪、剑、棍、摔角、搏击、击剑、劈刺等。2.体育:柔软 体操、器械体操、游戏舞蹈、田径运动、篮球、足球、排球、 垒球、棒球、网球、游泳等。3.军事训练和童子军。
北京体育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有两个:一是留在 北京公立中、小学校任体育教员;一是回学员原在省(市) 充任中等学校体育主任或教员。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 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有3个。其一为中等以上学校教员;其 二为公共体育场指导员;其三为军队教官。
除上述两校外,精武会曾办精武体育师范学校,中央 国术馆设有教授班和师范班,济南武术传习所等也曾向 全国招生培养武术师资。它们都向各地学校输送武术师 资,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做出了贡献。
三、学校武术的开展
自1915年教育部通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 技”后,在全国教育会议中,仍不断有提案强调“注重国 技”。教育部还陆续在其颁布的正式中学、小学、师范学校 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对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占的课时 和武术课的内容作了规定。但是,由于武术师资不足、教 材缺乏等等原因:学校武术教育开展不够普遍。
1924年6月,北京体育研究社曾对北京、河北、辽 宁、吉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 湖北、陕西、四川、广东等省市四十所大、中学校的武术活 动进行调查。结果,将武术列入正课的占52. 5%;只在课 外开展一些武术活动的占22. 5%;既未列为正课、课外 也不开展的占25%
1940年,张之江在全国国民体育会议指出,查全国 各级学校,列有国术课程者,统而计之,不过十分之一、 二,且多作为课外活动,迄无国术课程者,尚居十分之八、 九。从这种情况,大致可以看到,学校武术在民国中期 取得的进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退步了。
浏览4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