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术馆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权力机 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负责 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列于武 当门下,其他拳种皆入少林门。这种分类不仅不够准确,

而且加重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未出三个月,就酿成了少 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徒手搏斗,科长马裕甫 与柳印虎竹剑拼搏。门长、科长相争•暴露了分门体制的 弊端。乃废除少林、武当两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设置机构。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 编审处、总务处。这个建制被作为中央国术馆的定制.写 入《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 (社)。《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 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会推 荐资望相当者充之”。“县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县长兼任. 或由董事会推选资望相当者充之”。规定区、村、里国术社 “正社长由区、村、里长兼任,或由各该董事会推选资望相 当者充之。副社长亦然”。

各级国术馆、社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人物担任, 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也促进了各地国 术馆的组建。至1933年的统计,当时已有二十五个省、市 建起了国术馆,县及县以下国术馆(社)的数量尤多,仅青 岛一市,就设有国术训练所83处。

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 馆系统。

三、中央国术馆的宗旨及其主要活动

1929年2月颁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 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 旨。”第二条:为实行前条宗旨起见,本馆特延聘国术专 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办理下列事项:一、研究中 国武术与体育;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三、编著关于国 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四、管理全国国术事宜。”

中央国术馆,围绕上述宗旨和事项开展工作过程中, 主要的活动当推武术教学、国术国考、编辑出版专著及刊 物等。

(一)武术教学概况

中央国术馆设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 班,开展武术教学,培养武术人才。

该馆一成立,即设教授班。初期学习年限较灵活,常 根据学员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 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 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 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

1933年开设师范班。师范班分甲、乙班招生。甲班学 制一年,每期招66人。乙班学制二年,每期招54名,还附 设自费生组。凡15—20岁以下的健康国民,曾经练习过 武术,具备高级小学毕业及有同等文化水平,皆可自费入 学。 ,

练习班,在该馆所在地招收学'员,不收学费,食宿自 理,成绩优秀者可升入教授班。

少年班招收10-14岁、且小学毕业者,学制二年。青 年班招收17-20岁、且初中毕业者,学制三年。

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 置课程。

学科课程包括:党义(三民主义)、国文、地理、历史、 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

术科课程包括: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

特别科、军事科七门。在这七门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 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 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 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 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 外来格斗项目。

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 术课,所培养造就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 发展武术的骨干。

(二)国术国考

“国术国考”全称“全国国术考试”。中央国术馆仿旧 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制定国术国考,用以考评习 武者技能学识,区别等次。

国术考试仿武科的童试、乡试、会试,设县考、省(市) 考、国考。仿武科的外场(试武)、内场(试文),设术科和学 科两门考试。中央国术馆谓此为选拔真才实学的“抡才大 典”。

按照《国术考试条例》规定,各级国术考试每年举行 一次。实际上在中央国术馆存在的近二十年时间内,只举 行过两次全国国术考试,各省、市、县举行次数不等,亦有 从未举办过国术考试的地区。

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于1928年8月发布《国术考 试条例》之后,于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 举行。山东、河北、北平、南京等17省、市和中央国术馆的 共333名应试者参加了这次国术国考。

这次国考的术科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 表演。项目包括拳术、刀、剑、棍、枪。正试是两人对抗比 赛。项目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持械的棍、枪 门(长兵),刀、剑门(短兵)。预试及格,方可参加正试。

预试中个人单演拳术和器械的水平颇高,有240多 人获及格资格,其中150人参加了正试。由于对抗比赛无 时间限制,会期届满,组织者担心出现难于收场的场面, 于是改变了原来考取“甲等三名授以捍卫、辅卫、翊卫之 名称,乙等二十名至三十名,授以校尉之名称,丙等五十 名至一百二十名,授以勇士之名称”的规定巴比试至第 四轮即宣告终止。取中朱国福、王云鹏、张长玉、马裕甫、 张英振、窦来庚等15名为最优等。取中杨松山、郭长生、 马英图、韩化臣、佟忠义等37名,为优等。取中柳印虎、林 志远等82名为中等。只参加预试而未报名参加正试的有 赵鑫洲、于振声、吴图南、何福生、曹宴海等。

第二次国术国考于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考场建筑呈八卦形。看台可容万余 人,考台约20方丈。河北、湖南、绥远、山东、河南等21个 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这次国考。

这次考试,大致沿袭第一次国术国考的成法。所作改 进是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还增 设了搏击(拳击)比试,以及女子对抗比试。

这次正试采用双淘汰制,决出应试者的等次。等次分 甲、乙、丙三级。甲等名额占应试人数的35%。每等之内, 按学科成绩排定先后顺序。

这次国术国考共取中甲等43名。其中拳术对试(散 打)13名,长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击(拳击) 重、中、轻3级共9名。参加女子组正试9名选手,皆取为 甲等,以鼓励女性习武。

国术国考虽有种种不足,但是,它制定和实践了武术 拳械单练与对搏的竞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 武术的发展。

(三)武术论著与教材建设

中央国术馆成立后,由编审处负责编辑武术论著。至 1934年,已编辑出版了《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少 林武当考》等22种,已完成编辑的有《练步拳》、《八极 拳》、《形意拳摘要》等12种。当时正在编辑的有《太极 拳》、《八卦掌图说》、《内功正轨》等11种。

1929年秋,该馆创办《国术旬刊》,每十日出版一期。 翌年,改名为《国术周刊》,每周出版一期。《国术旬(周) 刊》的基本内容包括论文、著述、转载、记录、文苑、杂俎, 以及该馆消息、国际要闻等栏。主编相继由吴志青、唐豪、 姜容樵等国术馆编审处处长担任。这一时期,南京、上海、 北京、天津、浙江、陕西、湖南等省、市国术馆,以及济南健 康实验学社等民间组织也都先后创办了武术专门刊物。 促进了传统武术的整理,也加强了各地武术组织和传习 者间的交流。

国术馆出版的专著中,有一些就是该馆的技术课教 材。由于开课多是教员能什么就教什么,并没有形成过统 一的固定教材。1933年底,教育部发函中央国术馆编辑 初中、高中、大学三级武术教材。该馆成立了由姜容樵负 责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在1934年1月3日举行的第一 次会议上,议定先编初中、高中两级教材。初中教材包括 五行拳、禅腿、劈挂刀、三才剑四种;高中教材包括八极 拳、八卦掌、梅花刀、昆吾剑四种。1941年,该馆派员参与 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军训部联合设置的国术教材编审委员 会,进行国术教材之研究编辑工作。至1944年,编辑完成 了健身操4种,普通教材24种、军事教材4种、特种教材 17种,共计49种。时为抗日战争末期,由于种种条件所 限,这49种教材未能印刷问世

浏览4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