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人练武还讲究“内修外行”,即练拳的目的是养生第一, 防身第二。要求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就是说,练武当拳的 人,要有仁爱之心,要爱护人,感化人,不要轻易对人使用武力。 武当拳有五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 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所以武当拳的目的不是用来打人的, 而是用来强身健体、长生不老的。
武当功夫的始祖张三丰
张三丰其人,张三丰就是根据道家的这些思想特点创建武当派的。关于张 三丰其人,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他究竟是何时人,是否为武当派 武术始祖的问题,一直是武术史界的悬案,至今尚难最后定论。
不过一般都认为他是武当功夫的创始人。至于他的名字,黄宗羲 的《壬征南墓志铭》一文写作“张三峰”,并说他是宋朝人,而 元明时期却写作“张三丰”,说他是元明时代人。有的人甚至说 张三丰跨越了宋、元、明三个朝代,活了五百岁。
经过大量文献资料和学者的证实,张三丰是明代人最为可信。黄宗羲在《壬征南墓志铭》中提到的“张三峰”的生平也并非完全不可信,因为后来《宁波府志》的“张松溪传”中也有过张三峰为北宋人的记载。但张三丰是元明之人的说法更有大量的资料可以论证。明清两代的正史、野史、方志、文物、传说中的证据就很多。这些书中也记载了张三丰在武当的活动。《明史・方伎传》中有过关于他的记载:张三丰本名张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号为玄玄子,自称是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张天师的后裔。他风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但却极不修边幅,世人还讥为“张遛遢”。另据传说,张三丰读书过目成诵,精通三教经典,修为高深,精于炼丹,擅长拳剑。云游天下后,入武当山结庐修炼,终得大道,被民问传为“真仙”,一时威望甚高。
张三丰除了仙人的身份外,还是位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继 承并发挥了前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以道教为体,以儒释 为用,用道教的思想来解释儒家和佛教学说。他认为三教的最高 原则“道”是一致的,即所谓“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他认为 儒家行道是济时,佛教是悟道觉世,仙家则是藏道度人,故“三 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
将道教、儒教、佛教融为一体在张三丰的哲学中显得非常重 要。他觉得要想成仙得道,就必须具备儒家道德范畴的仁义忠孝 诚,佛教的仁慈悲悯。人道做好了再加上自己的清净修炼,仙道 自然也就不远了。张三丰就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相传上自帝王 将相,下到庶民百姓,莫不想一睹张三丰的仙姿的。明朝历代皇 帝或颁诏请赴,或派人四海寻觅,但却很少有人见到他的踪影。 他给人们留下了奇幻莫测、空灵的神功。
虽然明朝皇帝都请不到这位仙风道骨的道士,但帝王们仍然 给他赐封。明朝英宗时赐封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他 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但张三 丰对这些看得非常淡,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盖帝王自有道, 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古来方士酿祸,皆因游 仙人朝,为厉之疾。登圣真者,绝不为唐之叶法善,宋之林灵素
也,前车可鉴矣”。晚年遁逍,使人莫知其踪影。他的“闲心忘 富贵,总角趣烟霞”,“求吾安命之理,守我修真之道。人竟嚣嚣, 我独默默。人皆烦恼,我独清凉”的人生观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在、 无拘无束、淡泊名利、不趋权贵的高风亮节,不愧是后世修炼家 的楷模。
哲学家张三丰和武术达人张三丰两个身份相融合,独成一派, 成为武当派的第一大掌门人。武当武功中赫赫有名的内家拳就是 他创立的。
关于内家拳是如何创造的,很多武侠小说家都进行了演绎和 改编,有的说真武托梦给张三丰,有的说张三丰原是少林弟子, 早先熟练少林拳法,后来经过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不过流传 最广、公信度最高的是观鸟蛇斗说。想当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 时,曾偶见一只喜鹊与一条长蛇争斗,喜鹊上下飞击长蛇,蛇则 蜿蜒轻身,摇首闪避,从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喜鹊已精疲力 竭,无奈地飞遁而去,得胜的长蛇悠然地没人草丛之中。这给了 张三丰极大的启示,使他联想起道教“道法自然”、“守柔处雌” 等理论,悟通了太极阴阳的玄奥,于是模仿长蛇在攻防时的动作 创造了沉静稳重、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和谐的武当拳法。
当然这只是个故事,《太和山志》和《均州志》中的记载跟 这个故事又有一些出入。自周朝以来,就有养生炼丹家和道士在 武当山修炼,他们注意静心养性,弃世绝俗,长居深山岩洞。这
里不利运输,补给困难,加上气候多变,环境潮湿,还经常受到
猛兽的威胁,张三丰为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根据道教道术中的 导引法,参考华佗的“五禽戏”,综合古代各方拳技特点,创造 出更适合防身保健的武当内家拳。练习这套拳法的人,只要持之 以恒,掌握练“意”和“气”的原理,从犹若江河滔滔不绝的动 作中,定能体会到“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的意境,起 到“防身保健”、“延年益寿”、“耳目聪明、齿牙完坚”、“祛 病御疾*的作用,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养生。
不管哪个故事更可信,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武当内家拳从一 开始起就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目的而出现的。
(四)武当功夫的流传
严格的教规
武当功夫一开始创建的时候只是作为道教徒修炼的手法,并 没有想要传播于天下,当时只有上武当山的遁士方可习练,绝少 传于世俗之人。而且学些武当拳技非常难,需要精于气功修行, 要懂得人体经络穴道,只有内功修为深厚方可研习武当的技法, 这类习武的人非常少。
要想在武当习武,还要遵守严格的教规。武当武术门派的传 人一代一代要遵循开派祖师的训诫。
武当内家师传有八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 地”。首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认为一个人不具备功德, 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无益。因为他若不学,得不到技艺倒也罢了, 学到技艺反倒能祸及很多人。据说道教中紫阳真人曾将丹法误传 非人,竟三遭大难,从而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 试想,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学到了功夫,或者忘掉老师,或者仗 技欺师,或者背祖立门,或者流落山林为寇打家劫舍,或者动辄 切磋便伤害于人,对这样的人怎能传艺给他们呢?所以,武当派 历来择徒非常严格,也非常秘密。
当年张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训诫尚不得而知,但根据流传的 情况来看,从“三戒”到“十戒”、“一百八十戒”都有,有的 甚至多达1200多条戒律。不具备戒律要求的,当然是不能传其 依钵的。不仅如此,犯戒者轻者斥责、罚跪,重者则杖革或驱逐 出山。
武当武术流入民间后,一些戒律明显加进了传统礼教内容。 如北派太极拳,自云游道人传山西王宗岳后,至今流传有“四不 传”、“五不传”、“六不传”和“十不传”之说。“四不传”为: 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卑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经都卖弄 者不传。“五不传”是在“四不传”上又加进“骨柔质钝者不传”。 而“六不传”以后,多在“五不传”之上又加进“不忠不孝者不 传”、“不仁不义者不传”等。
数百年来,武当派武术既神秘,又受道教“宁可失传,不可 误传”和“道不乱讲,技不乱传”的原则的约束,流传很少,内 家拳传承中途还差点失传。如果不是物源夏氏一支法脉,内家拳 几乎要陷入不复之境,所以历史上对它的记载也就相对比较少。 这才为金庸、古龙等人提供了武林素材,一批批武林大侠才在他 们的手下幻化成武林高人。
丹派剑法的流传
武当功夫中,记载较为详细的是武当剑法的流传情况。武当 剑是我国主要传统剑法之一,属于内家拳系。道教的武术,推理而论,一般是拳术在先,剑术在后。不过, 这是把道教的前身拉到四五千年前的雏形、萌芽时说的。按照秦 汉以来的实际情况,道教中又是剑术先于拳术,或者更为精确地 说,剑术的成熟早于拳术的成熟。例如我们看唐以前的道教人物, 大多有剑佩带于身,死后的记载常常会这么说“某某冠剑藏于何 处”云云,但几乎没有记载某道士拳术功夫如何。又如在中国历 史上,武当拳非常有名,然而在传统上,人们又认为武当道教的 剑术比武当拳历史更为悠久,名声也同样响亮。所以,习惯上也 有“少林拳,武当剑”之说。
浏览4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