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是“内家武功”的发源地,武当功夫是与少林武功平 分秋色的中国武术的一大名宗,传统武术界向来有’“北崇少林, 南尊武当”的说法。

武当山面临浩荡的丹江口水库,背倚广袤的神农架原始森林, 内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二潭、九泉等美景奇观,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赞武当山“气吞泰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 高”。这样的人间仙境吸引了众多道士前来修炼。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向往,那就是认为山高与天接近,所以我 们看电视剧里的神仙都是隐居在山里的,山林里还雾气缭绕。武 当山在先秦两汉的时候就已经是修仙、炼丹家和隐居、采药者的 向往之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武当山隐居修道的越来越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八说:武当“山形特秀,异于众岳, 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武当山当时已 经成为了修仙服食者荟萃的道教仙境。

不过后来武当山出名是因为这里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 二字便是“非真武而不足以当此山”的意思。这位真武大帝是谁 呢?他原名叫玄武,道经上多称他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民间俗称真武大帝、祖始爷、上帝公等,一般尊称“玄帝”。玄武是中 国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他的形象是龟蛇。在史前原始文化中, “龟蛇”观念和蛇图腾崇拜已流传很广,后来龟蛇和青龙、白虎、 朱雀等兽形灵物相配来命名四方星辰,逐渐成为四方四神之一。

道教兴起后,玄武就和北极大帝信仰相结合,逐渐变成了道 教大神。北宋的时候,因为要避讳圣祖赵玄朗的名讳,玄武大帝就变 成了真武大帝。宋初,关于真武大帝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记载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里的。故事里说, 真武是太上老君第82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之 净乐园,乃国王之子。在黄帝时入武当山修道,历时42年,功 成飞升,玉帝听说他很勇猛,就命令他镇守北方,降妖除魔。而 南宋的道经《玄武实录》里,说真武因降魔有功,被玉帝封为“玉 虚师祖、玄天上帝”。

真武的故事之所以在宋朝时流传广泛,是因为宋朝的君臣都 非常崇拜道教,对真武更是顶礼膜拜。当时宋朝北方边境一直遭 受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为了祈求于神灵的相助,消除心 理上的不安全感,安定民心,宋朝君臣非常信道教。宋真宗、仁 宗、徽宗、钦宗、孝宗、宁宗、理宗诸帝虔诚祭祀真武。皇帝对 真武帝的推崇为民间树立了榜样,每年的三月初三,民间都有“真 武圣诞日”,九月初九有“真武升天日”,这些都成为了民间传统的道教节日。

到了元代,武当道士编了《武当福地总真集》、《玄天上帝 启圣录》等经书,真武在武当修行的故事更加丰满,还说武当山 的五龙宫、紫霄宫、南岩、大顶等处是真武的修炼之地;而很多 峰岩涧石都记着一段真武修仙显化的故事。这样就使得武当山是 真武大帝的道场名副其实了。

武当山变成全国名山中的“老大哥”是明成祖时候的事。明 成祖朱棣这么喜欢武当山是有缘由的。朱棣的龙椅宝座得来得名 不正言不顺,在他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宣扬过真武大神显灵保佑燕军的事。即位后,为了使民众信服,就宣扬他当皇帝是“君 权神授”,就把真武大帝搬了出来。明成祖为了感谢这位神灵, 大规模兴建武当宫观,扶植武当道教。就像给人封号一样,明成 祖及后来的皇帝还崇封武当山为“大岳”、“玄岳”,武当山的 名号成了明皇室钦定的“天下第一名山”。所以,明代保存至今 的楹联都还有“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亘古无 双胜境,天下第一名山”等诗句。

(二)道教文化与武当派的形成

道教跟佛教不同,佛教主要来源于异域,而道教却是中国土 生土长的。古代荆楚文化便是道教的主要源头之一。位于荆楚文 化的武当山区,早在道教诞生之前就已经是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 盛行的地区。《国语•楚辞》说:“民神杂糅……家为巫史”。 武当山道教中保留了许多楚文化遗风,如宋朝的武当道士多擅长 符篆斋醮、祈雨禳灾;又如元明武当道斋醮奏乐多用钟、鼓、罄、 古琴、笙、笛、管等乐器,武当道士诵经的韵子中也有与楚歌类 似的曲调结构。所以,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而 道教思想则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道家哲学 和神仙方术。

荆楚文化中的老庄道家哲学又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老子
是道家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庄子将其发扬光大,著 有《庄子》一书,后世便以“老庄”并称道家。

中国历史上的武术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思想系统,并非只是 我们肉眼看到的摩拳擦掌、舞刀弄剑。武当派就深受道家思想的 影响。老庄学说中所说的“道”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能更 好地将其表达,就必须采取一种上天入地、放荡不羁、怪诞幻想 的超现实方式。而武当武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使武当派武术具有一套自己 的内在气质,它借鉴“以柔克刚” “物极必反” “物壮则老”等 作为指导原则,使“道”成为道教的最高信仰。

“道”字不好解释,《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简单地说,“道”其实 就是“无”的意思,例如太极拳就是深受道家文化影响下的一种 拳术,非常讲究心灵的自由和逍遥自在。

“天人合一”是道家文化的中心思想。道家非常推崇自然, 老子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武 术拳种中都讲究师法自然,顺乎自然,从大自然的升华衍变现象 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取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 融入拳术的姿势之中,用最接近自然的方法来增强技击的力量。 这是人对自然的模仿。拳家由对自然形态特征的领悟,把圆、空等运动形态融入武术运动之中,圆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

也是运动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 空则能活泼自如,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故少林拳技以圆空为基 本架式和方法,太极拳要求处处带有圆弧形,八卦掌以圆为法, 南拳中讲究圈桥动作的运用。很明显,武术众多的拳法流派都追 求整体圆融,式正招圆。

武当内家拳派当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最多,这种人与自然的 和谐处处体现在武当内家拳中。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 虎拳、熊拳等,如八卦掌中的龙形八卦、游身八卦,以及太极拳 中以野马、黑虎、白猿、大鹏、白蛇、青龙命名的招式等。看起 来这是拳术的仿生学问,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探索的道——即自然 的“圆”的同变化。所谓念生,无非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适应 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逐渐造就了不同的圆旋的生活行为, 而拳家发现后则加以转化借用,形成技击之术。据传,武当派始 祖张三丰当年在武当山观蛇鹊相斗,司其圆旋柔绵之妙,创造出 了长拳七十二式,其旨趣也在发现自然之妙。武当武术的自然之 神韵,是拳家将拳法融归自然之结果。能达到表现自然之神韵的 境界,必有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既养精养气, 也养神养意,既能颐神养生健体,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审美 享受。

中国的很多拳法都讲究行云流水,武当功夫也同样如此,这也是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 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I动如蛇之行,劲似 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以上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先发 制人”的内涵。

道家思想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所谓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随相济,方为懂劲”,阐述了武术活动中最一般的规律特 征,在它的规范下推衍出了武术中一系列的对应概念:形神、动 静、刚柔、快慢、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 收放等,此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 个拳种、门派的理论之中,成为立拳之本。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 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就构成了中国武 术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多种技击方法和拳种流派。

身处于老庄哲学流行的荆楚文化地区的武当武术就表现得更 为明显。武当武术身姿非常漂亮,柔中有刚、刚中带柔、动静结 合、刚柔相济、动若行云流水的独特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以 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四两拨千斤的技击特点,包含了 人生的处世哲学。武当武术强调内功修炼,以意运气、以气运身, 偏于阴柔,而且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 不像少林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法跳跃动作较少,步型
低矮、走圈步。跳跃少,与重在实践有关;步型低,与重在擒拿 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武当武术集武术、养身之大成, 揉道家哲学于一体,莫不是中华武术的瑰宝。

武当武术中的招式也表现得非常有诗意,荆楚地区的人们真 是富有想象力!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审美的魅 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红霞贯日、仙人照掌、燕抬腮、虎抱 头等,使人仿佛想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 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至道玄机,想到天地初开时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由此形成了武当武术的独特风格。

浏览3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