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点易派曾出现过“陈大力士”、“江杆杆”、 “草上飞”等武术高手,对于点易功夫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城派流行于川西一带,以青城山取名。青城山是道教圣地, 道家习武者不少,民间练武的风气也很盛行,北宋时练武的王小 波、李顺就曾在青城起义,为青城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青城派创派年月不详。传说:青城派尊宁封真君、容成公为远祖,张道陵天师为初祖。不过,青城武术博大精深,并不是哪一个时代、个人可以创造和完善的,而是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 上生活过的仙家、剑客、高道、高僧、武林豪杰、绿林好汉不断 创造、完善、补充而成的。
青城派的剑术十分知名,被誉为全国四大剑派之一,历代青 城山道士中都有练习剑术的人。近代,青城山还流传有七星剑、 飞剑十三剑、二十四剑等。青城山拳术受剑术影响很深,有“剑拳” 之称。青城派武术器械除剑器外,还有青龙大刀、乾坤圈、铁鞭等。
1989年,青城派被四川省体委武术遗产挖整组、四川省武术 协会确认为四川著名武术流派,载入《四川武术大全》。2003年,
青城派作为中国武术著名流派被人民体育出版社确定载入《中华 武术展现工程》一书,确定了青城派在中华武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青城武术这支中国著名武术流派,尤其是在2004年中国道教文化 节青城武术大会后,已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文化品牌。
铁佛流行于川北一带,也称为云顶派,可能起源于铁佛寺、 云顶山,但还有待查证。铁佛派武术风格属赵门和杜门,是四川 流传比较广的峨嵋武术流派之一。
青牛派武术起源于川东,因当地有一座青牛山而得名。青牛 派武术据说是由一个青牛道士所创,在川东地区一直流传着“青 牛道士战胜黄龙和尚”的故事。
民间传说:“火烛堂”有一位会武的黄龙和尚,横行霸道, 20年间没有碰到过对手。一天,一位青牛老道前来挑战,双方立 下生死状,比武三日。第一天,和尚见老道弱不禁风,大笑说“胜 来不费吹灰之力”,在比武中,老道处处躲闪,似乎根本没有招 架之力。第二天,双方有攻有守、不分上下。到了第三天,老道 说“贫道自有回天之力”,结果一举打败了黄龙和尚,从此青牛 武艺威名大振。
“八叶”皎皎峨嵋月——峨嵋八门
“八叶”即峨嵋派武术的八大分支,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八大门”,即僧、岳、赵、杜、洪、化、字、会门。其中僧、岳、杜、 赵四门被称为四大家,洪、化、字、会四门被称为四小家。这八 门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与各种拳术、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 一起,成为峨嵋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相习成风,经久不衰。
僧门又称峨嵋少林派,起源于少林寺,后经历代练习者结合 四川人的特点改进而成,既保留了少林拳刚健实用的特点,又有 南派拳法技术细腻多变的长处。僧门武术的特点是拳、掌、肘、 腿并用,左右出击,咄咄逼人,架式以前虚后实的含机桩式为主。 含机,即等待时机攻击对方之意。僧门招式紧凑、快速有力、身 法灵活、进退敏捷,技击上着力在“巧、快、狠、捷”四字上苦 下工夫,补己之短,使之攻其不备,以小胜大,以守为攻,寓攻 于守,力忌先发,意在取穴。僧门的拳术代表套路有火龙拳、练 步拳、大连环拳、虎豹拳、六通拳等,主要流传于川西、川南一带。 僧门的流派较多,比较著名的是清嘉庆年间流入四HI的大联地盘 拳法,在《四川武术大全》中独立称为盘破门。盘破门拳法强调 步法、身法为先,步型主要为齐步、小弓步、寒鸡势,步法多用 龙心脚、钻脚、之字拐、羊尾脚;手法以扒擒撕扭、盘破提箭为 主,灵活多变,迅速刚健;腿法以箭腿、箭弹腿为主,动作低快。 民国初年,盘破门传人肖天禄击败川中众多高手,盘破门由此名 声大震。
岳门流传于川东、川南一带,相传为宋朝爱国名将岳飞所创, 所以岳门弟子在拜师学艺时会反复被师父告诫要精忠报国,随时 准备听从祖国的召唤,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岳门武术的特点是 矮桩,出拳时前手需外旋成圆,有“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 法拦”之说。出手时力量较重,强调靠身打法,多利用五峰六肘 之力面对面迎战对手。岳门武术的步法突出弓箭步,即左腿上前 半步,屈曲如弓,右腿伸直如箭,这样两腿都可以有实劲。近代 的岳门武术源于山西,拳种有金锁手拳、岳家拳、十二连拳、游 禽拳、白猿望桃、九滚十八跌等,器械多使棍,并以实地对练为主, 因而颇具实战的价值。中国健康老人、四川乐山现年90岁高龄 的著名武术老人王旭是岳门唯一的正宗传人。
关于杜门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杜”即杜绝, 有阻止敌人进攻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杜门功夫是清乾隆年间由 江西武术名手杜观印传入四川的,因而得名杜门。在这两种说法 中,后一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杜门武术有问津拳、鸭子拳、枪、 棍、大刀等众多套路,由于杜观印擅长擒拿术,所以杜门攻防技 击突出,少用拳、多用掌,封锁严密,善使柔劲。杜门武术还讲 究跌法,但不同于摔法,主要以破坏对方的重心取胜。杜门广泛 流行于成都、重庆、乐山、自贡、南充一带,一直传承至今。
赵门技击也主要借鉴于少林派,由于突出了赵太祖拳术的风 格,故名“赵门”。赵门武术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由直隶人张天虎传入四川的,后来众多弟子不断继承和发展这门技艺,形成 了燕赵侠士风格。赵门武术以腿为主,定根发腿,柔中含刚,式 式讲规格,定式式每招慢,住式式留半拳,动作见棱见角,非常 细腻。武术风格翻腾跳跃、舒展大方,和南派“踢不过膝”的技 击风格迥然不同。赵门武术追求“默言无音胜有音,眼前有人当 无人;松中求静寻自在,意中遇敌在实战,上下左右来回转,追 迫彼方脚勿停;飘飘邈邈顺其势,整劲出击连贯强”。在技击上 讲究以走打为主,步法轻快中寻机先发制人,躲闪还击,后发取胜。 上棚下砸,内关外过,撑补为母,勾挂为能。眼明手快,步坚力 实。静如处子,动如猛虎。赵门拳种有梅花肘、黑虎拳、奇门拳 等,器械有勾镰、双刀等,代表拳术为臂腿拳,刚猛有力,实战 性极强,人不敢近。目前,赵门武术主要流传于四川的成都市、 重庆市、达县地区、绵阳市、乐山市、自贡市、宜宾市、内江市、 涪陵市等地。
洪门的起源有的说跟洪熙官有关系,有的又说跟朱元璋的年 号“洪武”有关,这一点在讲到南拳的时候,我们还会提到。四 川洪门也差不多是清末以及民国初期传入的,抗战时期胡剑秋等 人也曾相继来到四川授徒。洪门在四川流行甚广,主要有八支, 分布于成都、重庆、乐山、万县、达县、涪陵等地,有南北派之分。 两派虽有不同,但都很注重眼神逼人,正面迎敌;动作大开大合,手脚并重。防御多用小臂格挡,即为“袖内藏珠”之法,“来得 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高不矮用手排”。
化门也称蚕闭门。“蚕”即行拳时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闭” 即应敌时紧封敌手,避实就虚。化门的风格和洪门相反,没有大 开大合的动作,以柔化、小巧为主,多用手腕“制化敌劲,引进 落空”,其手法有化开对方进攻之意,讲究“掌不离腮,肘不离怀”。 目前广泛流传于成都、重庆、南充、内江、万县、涪陵等地。
“八叶”中的字门因收势摆成“之”字形成“一”形而得名, 也有人称“字”者为“智”的谐音,有以智取胜之意。字门特点 为高桩长手,功架起伏大,腿法少,出拳时用鼻发声,讲究气催力、 静待动,发力迅猛,动静相兼。字门传习拳套功法有近40种,有七、 八、九锤拳以及九手、十二神手、六合齐眉棍、八卦力、子午功、 之字手等。
现今流传在四川的字门主要有两支,主要分布于内江、达县、 大竹、巴中、自贡等地。一支是清朝末年由嵩山少林寺高僧传授 给四川资中县潘庆华,再由潘庆华传授给他的长女潘彩霞,一直 流传至今;另一支是由河南名武师陈钱(人称河南陈师)避祸四 川时传授给当地人,至今仍在达县及川东一带广为流传。
浏览5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