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被道家奉为“纯阳师祖”、“八仙” 之一的吕洞宾来到峨眉山猪肝洞传教,至今留下许多仙迹。五代时道士杨仙公,曾于后唐长兴(公元930年-933年) 期间隐居峨眉山修道,他精于气功。

南宋时期,驻锡峨眉山金顶的临济宗白云禅师,创立了 “峨 眉临济气功”,并将禅定功夫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融合,创编 了 “峨眉十二桩功”。明代洪武年间,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到峨眉山传道,并向峨眉 僧人学习火龙拳、通臂拳等,尔后回到武当山创编出内家拳。明崇祯年间,峨眉山永庆寺武僧月朗,武艺超群,尤精硬气功, 人称“铁头和尚”。明崇祯十七年,峨眉山陆雅道人,受鸭群动作启发,创编成“鸭 形拳”。

清代,峨眉僧道先后创编了浪子燕青拳、六乘拳、乌龙拳、 八卦拳、虎爪拳等。仙峰寺神灯长老和紫芝洞清虚道长,与大江 南北、长城内外的各派武林高手交流,尔后回到峨眉山,苦心编 出“峨眉子午门武术”,以其多在每天的子、午二时练习而命名, 包括子午拳、子午枪、子午剑、子午刀等器械技法。

光绪年间,广西桂林有姓周号大侠者到峨眉山与武僧共创“字 门拳”。民国18年(1929年),武僧海灯,在峨眉山卧云庵拜河南嵩 山少林寺武僧汝峰、丹岩为师,将“一指禅”、“童子功”、“梅 花精拳”引入峨眉武术体系。

辛亥革命后,成都青羊宫花会设擂比武,嘉州武林高手奋力 拼搏,名列前茅。青羊宫花市《竹枝词》诗云:“擂台角艺抢金章,集合江湖打打行,柔术本来为国技,大家努力更提倡。”这一时期, 少林、武当派国术相继流入四川,融合于峨眉派武术之中。其中, 广东人刘后斋等少林南派高手来峨眉、仁寿等地,收徒传艺,将 高梳、拳术、长柔术、器械体操等武功传到乐山。少林派高手罗 有贵、李泽三等拳师相继在仁寿、峨眉、井研一带广收门徒,传 授中梳斑马棍术、拳术等。

峨眉山功夫在形成的过程中,既有僧人的到访,也有道人的 云游。少林派为僧人所创,武当派系道士创编,而峨眉派是僧道 共创,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峨眉武术集少林、武当之长, 结合自身修炼与创造形成的峨眉山特有的武术内容和武术文化。 与少林派、武当派相比较,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内外兼 修,既重视内气的修炼,又讲究形体的结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刚, 刚柔并济,长短并用。

义和拳对峨眉派的影响

1901年5月起义和团运动在四川广泛开展,到1902年年初 夏形成高潮,此后战斗连续十年之久,令清廷惊惶万分。最后, 四川义和团演变或合流为四川“袍哥”、“哥老会”、“保路同 志军”,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是从政治上评论的,很少被人提到的是:四川义和团运 动极大地促进了峨眉派武术的形成,也对后来四川民俗民风产生 了重要影响。义和团的“神拳”对峨眉派武术及民俗民风产生极大的影响。“神拳”后来演变为“南宫”和峨眉派八大门中的“会 门”,“会门”主要是一种峨眉派“自发动功”:一边念咒,同 时在人的“灵台穴”或“肺俞穴”上按引一遍,叫人先默想师傅 或神灵的相貌;一边念咒,一边把念头集中在所按引的地方,就 会不由自主地打起拳来,各种姿势各尽其妙。对单念咒不能打拳 的人,就叫他坐在凳子上,将一个棉花球垫在尾间骨端的“长强 穴”,让他把念头集中于尾间关节上,会感觉到一股热流遍及全身, 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打起拳来……以此种现象夸张神奇,自称能刀 枪不入。“会门”功夫成为了峨眉八大门派之一,但因怪异、迷信色 彩极浓厚,新中国成立后已少有人提及,但民间仍有流传。

(三)峨眉派的流传

峨眉派在司徒玄空模仿猴子创立了 “峨眉通臂拳”后,一直 到南宋时期自成体系。魏晋时,道士们通过“吐纳、导引、坐忘、 心斋、守一”等内练法门达到意气相连、气神合一的境界,为的 是祛病延年以求长生不老。僧人除了参禅打坐外,也常常练拳踢 腿,舞枪弄棒,一为调节枯燥的经课,二为强身壮体,三为护院 守寺。他们将道教的养生气功和山民的狩猎技艺杂糅在一起,开 创了独树一帜的僧门武术。

到了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峨眉山临济宗白云禅师创编了 “峨眉临济气功”。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1908年-1984年,江苏江阴人)研究考证,白云禅师原为道士,后皈 依佛门。他精通医学,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 的动静功法相融汇。文种集医、道、佛、武术精华于一身的独特 功法有十二节,后人称为“峨眉十二桩功”。在此基础上,后来 又有人发展起了静功六大专修功:虚步功、重锤功、缩地功、悬 囊功、指穴功、涅槃功,其中指穴功——三十六天罡指穴法最具 威力,它融气功、按摩、点穴、布气和武功为一体,又称为“气 功导引点穴按摩法”。

上面提到的“白眉拳”的创造者德源长老不仅创编了猴拳, 而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眉武术作了系统的总结。 这本书是目前找到的有关峨眉派武术最早的文字资料。所以学者 们认为,这本书是峨眉派武术发展成熟并且自成体系的标志。

峨眉派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清。这个时候英才辈出、高手林立, 拳法更为精湛,刀剑枪戟等十八般兵器的技法,也达到了炉火纯 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据说峨眉剑是僧人在“白猿二十四法”的 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动作严谨、招式凶猛、击法明快、以巧取胜。这个时候“峨眉剑术”也非常出名。清末,清音阁李真法师 内功深厚,剑术尤精,有“峨眉剑仙”之誉,其门人遍及陕甘。

峨眉枪法、棍法、刀法也是明清时候兴盛起来的。明代著名军事家、武术家程冲斗撰有《耕余剩技》,记述了 “峨眉枪法”、 “白眉棍法”等技艺。清康熙年间,吴殳(号仑尘子,江苏娄江人) 著《手臂录》,精确地阐述了峨眉枪法等,其中写道:“西蜀峨 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莫与架病,十二倒手,攻守兼备,破诸武艺。”在峨眉枪法中, 有治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戒谨、倒手等技法,大大地 丰富了峨眉派武术的理论。这个时期“子午门武术”的创立更是 丰富了峨眉的器械技法。

峨眉派中有一种独特的器具——峨眉刺,形似女人的发髻, 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当做刺杀武器,还有玉女拳等功法。所以说峨 眉是女子创立,也并非空穴来风,只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说峨眉派 就是女侠开创的。

明清时期,还是僧人、道人频繁来往峨眉的时期。一代又 一代巴蜀和其他地区武林人士潜心研究,峨眉派武术才日臻走 向完善。康熙元年(1662年),湖北麻城孝感武术举人姜一怀,来峨 眉山拜金顶朝天和尚为师,得峨眉十二桩功真传,后落户于南充, 嫡传此功于后人,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医师周潜川居士 (1907年一 1972年,四川威远人)著有《峨眉十二桩释密》(1959年山西人 民出版社)。1958年,周潜川将全部研究心得授予巨赞法师。巨 赞法师俗姓潘,名楚桐,1908年生于江苏江阴,毕业于江阴师范学校,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1931年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传戒, 字定慧,后改为巨赞,他对佛学和诸子百家哲学均有研究,尤其 是对唯识和禅宗颇有独特见解,担任过杭州武林佛教学院院长, 曾经来川收徒传授峨眉十二桩功。受巨赞法师指导的傅伟中先生, 分别于1982年、1985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峨眉临 济气功——峨眉十二桩述真》和《峨眉临济气功——峨眉天罡指 穴法》两书,此功分为文武两抛和大小两种练形法:练习文抛和 小练形法,主要是祛病强身;练习文武两抛和大练形法的,既能 为他人诊治疾病,又可以防身御敌。这两本书对峨眉临济气功从 佛门走向世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清代乾隆年间,峨眉山武僧在传统功法的基础上,又与青龙 白鹤的动势结合起来,新编了六乘举,现流行于四川南充一带。 大坪寺僧创编“浪子燕青拳”共四十六势,今四川富顺一带仍有 流传。嘉庆年间,峨眉龙神堂极善法师从清音阁附近黑龙江水的 旋绕飞升,悟出了练拳之道,将自己原学的形小而弱的蛇形拳, 改为形大势长、举刚掌巧、腿脚多变的套路,苦练十载后开创成 功乌龙拳。清代改成的六合通臂,现传流于成都、重庆、攀枝花 等地,逐渐形成了通臂猿猴、白猿通臂等套路。到了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峨眉派武术日见精深。1929年,武僧海灯法师创“一 指弹”神功,并整编峨眉剑法,著写的《气功精要》通臂等拳在 民间长期流传。但是,目前流传的通臂拳中,虽然还有猿猴出洞、瑚孙撩阴、醉猿探臂、白猿献果等动作,但已逐渐舍去了猿猴特 征的举形,发力时通肩、通臂,身法子闪、展、腾、挪、拍、起 伏转折中,表现胸背吞、吐、甩膀抖腕、双臂交劈、拧腰切胯等 特点,勾手的动作比例较少,所以它跟猴举还有着明显的差异。 通臂除拳术外,还有通臂功、通臂掌、通臂连环刀、通臂连环棍、 白猿奇势、大小连环,以及白猿刀、双刀、花枪、双剑、单剑、 短剑等练法。

 

 

 

 

 

浏览50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