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太极拳文化内涵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太极” 一词出现于先秦问世的《周易》;古 代武术在先秦已自成体系;“运动” 一词也在汉初出现用例。而且,在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陆贾遗著《新语-慎微》中,已提出要“因天时而行 罚,顺阴阳而运动”。明清之际出现的太极拳,开始将“太极”的象、 数、理逐步融入拳术运动。而今,蕴藏着“太极运动观”的太极拳已发 展成为一项广受人们喜好的世界性运动。

《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其中的“太极”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指原始宇宙,天地 混沌开辟之前的状态。

在这一派生过程中,以阴阳为内涵的“太极”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 源,导致生生不已的原因是阴阳相依与永无休止的阴阳转化。先哲们认 为这一派生过程中体现的自然规律,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因此《周 易•系辞上》提出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提出,“万物负阴 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于是,太极一阴阳,物物一太极,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在探 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目的 的“太极图”。

“太极图”的出现,使太极意蕴变得直观形象了。随着古人对“太 极”理、象研究的发展,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辩证法则逐渐被作为认识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渗透于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它也就自然而然地 渗透到了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方式中,影响着古代武术运动的发展。

“太极文化”的精髓主要是阴阳文化。它根据时间昼夜交替、生命 有生即有死、人类由男与女构成和天空有日也有月等客观现象指出,世 界由阴与阳组成。阴阳相衍相生,也称相交相克,属“矛盾”斗争统一 的关系,“阴阳”两极,再生“四象”,生“八卦”及八八六十四卦, 通天下万物。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 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 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 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 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等方 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

两种对应的东西,无限和谐地共处于一个圆中,此消彼长,此长彼 消。太极阴阳双鱼图绝妙形象地表现出阴与阳和谐统一的关系。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提出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 说。他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金木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 中国 也。”太极文化日臻完善。

功 温县地处河洛太极文化发祥之地,陈家沟在黄河之北,与河洛交汇处近在咫尺,隔河相望便是伏羲画卦台和大王庙。据记载,陈王廷曾到 登封玉带山,经常在黄河两岸活动,深受太极文化的熏陶,深得太极奥 秘,太极为他造拳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 理,在一招一式动作中,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互变,相辅相生。陈王廷创编太极拳的另一独到之处就是把拳术与中国古老的阴阳五 行及经络学说相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容,是古人认识事物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思想 方法和理论工具。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又分为相互 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物质世界在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才 能滋生发展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 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五种物质,由于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孳生、相互 制约的运动变化,才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古代医学家将 阴阳五行学说引用到医学领域,用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中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 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其中,经脉是 人体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人体脉络的大小分支,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几个 部分,起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所以决不可不通。经 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环和错综复杂的连接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拳术与经络系统的结合,使太极拳术独创了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滋生缠丝力,旋转发力,增大出拳发劲的威力,令人难 以提防。

太极拳融会了导引吐纳术 中国气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导引术是中国古代道家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 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 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 引导血气于周身畅通。人体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才可以输 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因此,陈王廷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 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拳术与导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 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演练太极拳可使心气旺盛, 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一切功能正常发挥,血液在脉管内正 常运行,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否则,会使演练者气血不足,引起推动 血液运行循环的力量减弱,脉道堵塞,产生病变,不利于演练者的身体 健康。

吐纳,也是中国道家发明的一种养生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 为呼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吐纳术就是呼吸之 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吸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 表里如一。



国 肺脏主掌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功能之一。人体在一生

功 中,需要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清新夫叶 之气(即氧气),产生出大量浑浊之气(即二氧化碳)。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纳功能。

俯仰屈伸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和主张做腹式深呼吸运动的吐纳术, 见于老子、庄子、孟子和屈原等人的著作中。汉代淮南子刘安所编的六禽戏和汉末伟大的医学家华佗据以改编的五禽戏,都是以呼吸运动结合 仿效禽兽的动摇、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的健身方法,也就是后来的 气功内行功的方式方法。太极拳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 作同导引术、吐纳术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 拳术运动。在锻炼时,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 合一的目的。这确实是很有价值的创造。

太极拳把拳术招势的形体运动与吐故纳新相结合,首先保证形体运 动不能妨碍肺脏呼吸运动,以保障肺脏机能正常发挥,新陈代谢自然进 行。其次,通过拳术招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内部宗气的形成。所谓 宗气,也叫大气,是相对先天元气而论的后天之气,是人生命根本。宗 气的功能就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脉管内的运动。宗气主要是由肺脏 吸入的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结合而成,集聚于胸中,称 作上气海,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本始。再次,通过拳术招势的形体运 动来促进人体宗气的分布,在心脏、肺脏的协同下,将上气海中之宗气 通过血脉分别送入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达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肤内 脏,发挥其滋润营养之作用。

浏览2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