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肇始于《易》,《周易》不仅是中国文化 的瑰宝,也是东方科学的创举,博大精深的易理,对哲 学、人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各类学科,都起到了 巨大的推动作用。《周易》寓含有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 演变,社会的变迁和生命的发生哲理。《周易》是炎黄的 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先祖。在几千年前的《周易》,已蕴藏着一把打开人体生命 科学的钥匙,《周易》神秘莫测的八卦、太极竟蕴含着人 体生命的奥秘。揭示这些潜科学对发展人体生命科学的 前景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都令人惊奇地呈现着八卦 的组合原理。从宏观世界来说,大到太阳系行星的组合, 从微观世界来看,小到细胞原子的结构,皆体现着八卦 结构的规律。太极既是至大的宏观世界的缩影,也是至 小的微观世界的全息图,太极蕴含着整个宇宙的阴阳运 动规律。作为中华民族智意象征的八卦太极的来源,它既非 “外星人留给地球的符号”,也不是“先人丰富的想象气“河 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诞生于黄河、洛河,是 世所公认的。《河图》、《洛书》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符 号,而后来的《八卦》、《易经》又是公认的中华文化之源•我国最早记载八卦的文献是《书经•顾命篇》的天 球河图传:“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 其文以画八卦”。现今位于洛汹东一公里处的洛口村,其 东面黄河畔有一高出河床80米的台地,名“伏羲台”。相 传此即伏羲“观河水东流,察日月交替,思寒暑循环,构 演八卦”之地。八卦,为《易经》的主要内容,《易-系 辞传》认为,伏羲始作八卦,是依赖其:“古者庖羲氏之 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气登伏羲台,观滔滔黄水西来 东去,看滔滔白色洛水西南而来,黄白二水在此相汇,扭 成一团,而二水之流内卷,各成一 “涡漩”,远远望去, 黄河、洛河二水相汇形成的自然景观,不正是一副“太 极图” ?所以说,八卦太极之图形不仅代表着四正四隅 的组合,含有天象地理之特征,反映着千千万万事物之 间的联系,亦体现着宇宙四种力的总合与统一。这样看 来,伏羲在此推演八卦太极之事是较为可靠的。八卦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二种。先天八卦因相 传为伏羲氏发明,故又叫“伏羲八卦气后天八卦相传由 周文王所创,故又叫“文王八卦气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其卦形、卦象皆相等同,区别仅在于排列方位和顺序不 一。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离南 坎北,震东兑西。八卦以符号反映客观现象,八卦的划线称“爻”,爻, 为八卦结构的基本单位,“一”为阳爻,性刚属阳;"--” 为阴爻,性柔属阴。此二符号皆离有阴阳的对立统一关 系,是阴阳的征象。爻有三个含义:一指日光,二指月光,三指口月之 交辉投射。天只有一个,故以“一”为符号,称为阳爻, 地有水陆两部分,因此以为符号,称之阴爻。天 一,地二,此之谓也。这就是所谓的太极生两仪,把两 个符号交相搭配,组成四种符号:“二”(老阳);" 二 ”(老 阴);“二”(少阳);“二”(少阴),即所谓两仪生四象。把 三爻为一组,交相搭配,又可组成八个图象。如三乾三三 坤三坎三离壬震三巽壬艮三兑,即四象生八卦(附八卦 太极拳四象八卦图)。太极图是八卦的核心,也是《周易》的精髓,《易经》 蕴含有太极的思想,但明确提出太极一辞则始于《易 传》,如《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气太极,“太” 也,极,无穷无尽。太极即无限之意,包括时间的无限 及空间的无极,所谓无极指无方向,无形状,无限量的 太始浑沌元气,既所谓“道生一”。既代表宏观世界的无 限,亦象征微观世界的无极。太极图从无极到太极,是《周易》宇宙生成论的基 本观点。《周易》认为宇宙本体于无极,即浑沌元气,“太” 字在我国远古数学中曾被作为未知数的代表,说明太字 有无限的意义。因此,太极即表示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太极图阴阳线为何不以直线而用环抱曲线?不以直线,象征阴阳虽然各半,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此时 阴多阳少,彼时阴少阳多,阴阳不是绝对平均的而是互 为消长,互为制约的。至于黑眼和白眼,代表至阴、至 阳,象征阴极阳生,阳极阴长,阴阳是互相转化的,白 眼和黑眼亦表示阴中含阳,阳中含阴之意。负阴而抱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是互相联 系,互相制约,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统一体。然阳中 又有至阳,阴中尚有至阴,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终 于构成了完整的最能象征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太极图。《周易》的丰硕和伟大,不仅在于《易经》和《易传》 两部著作,关键在于易著三千和受易学滋灌而生根发芽 的庞大的易学体系,以及由它衍生的各大学派。从而使 《周易》象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汲之不竭,又象一个无 底的宝洞,取之不尽。二、八卦太极拳的演变(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老子创拳说 老君即老子,身处公元前500多年 的春秋末期。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老子之高足。歌 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 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 万神仙。传与拳术,教成神仙气.程氏太极拳创始人为南北朝梁时(公元502-557 年)人韩拱月。歙州太守程灵洗得真传,并以此训练士 卒、幸免侯景之乱的进犯。500年后传至程珑',必精易理, 改名小九天,共十五势。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宋氏太极功 唐时许宣平所创。许亦为歙州人,隐 城阳山。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 马。每负薪入市,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 而归。许传太极共三十七势,故名三世七。亦名长拳。传 至十四代为明之宋近桥。汜有《木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流传至今。并传《八字歌》等五篇要诀。民初传人有宋 书铭。俞氏太极功 唐时李道子创。李为安庆人,居武 当山南岩宫。不火食,只食麦数°人称魏子李。所传太 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俞氏得其传。至宋时俞清慧、俞 -•诚,明时俞莲舟、俞岱岩等,传有《太极拳真义》决。后天法与《先天拳》照应°十七势,肘法较多。 相传为胡镜子创,传宋仲殊。宋为安州人,尝游姑苏台。 柱上倒书一绝云:“天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 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厂'传至明代有殷利亨等。以上说法,均无确切考证。《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 论》云:宋氏、俞氏太极及后天法的传人宋远桥、俞莲 舟、俞岱岩、殷利亨、莫谷声(不知何派),与张三丰弟子 张松溪、张翠山常相往来。七人曾至武当山请益张三丰 月余。此说虽待考证,然而可以看出,太极之源,乃小溪而成巨流也。有云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 已寓其中。故太极拳在中国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为奇。 自萌生而完善,决非一人一代之功。(二)《太极秘术》残本的由来陕西铜川王震川先生,乃是一位赵堡太极拳爱好者。 1997年秋冬间,王震川先生给武当杂志社谭大江主编寄 去了一沓旧手抄本复印件,说与赵堡太极拳有关系,让 看看有没有其价值,是否可以公诸于众。谭主编从该稿中的两篇序言中看,这个手抄本是当 年一本完整的书稿,名叫《太极秘术》,而且手抄本很正 规,线装木刻版稿本,楷体书写,工整规范。说明原抄 者对此书稿确实以“秘术”对待,十分珍视。王震川先 生寄来的手抄本仅有数页,没有页码顺序,而且前无头, 后无尾。它只是原书稿中的很少一部分。谭主编委托西安赵堡太极拳学会会长赵增福先生, 亲自去到铜川寻找一下王震川先生,看书稿其他部分在 哪里,是否还在他手上,赵增福先生去铜川见到了王震 川先生,王震川先生拿出原书稿介绍,这些资料是他从 当地一个行医世家所获得,这些抄本是医家祖上留下来 的,就只有这么多。这家人并不习武,此抄本是当作祖 上遗物珍藏保存下来的。使人少了一份遗憾,多了一份 幸运。

浏览4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