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兼济的峨眉派

峨眉派武术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巴蜀武术的代名词,因其 源头在峨眉山,故名。简单地说,峨眉武术是“峨眉拳”、“峨 眉剑”、“峨眉枪法”、“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 练功法”等,具有独特四川拳味的各种技艺的统称。峨眉派武术 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与少林、武当派武术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在思想上深受儒、释、道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许多因 人而异或因地而异的功法套路。功法拳术海纳百川,有很大的包 容性。

(一)峨眉山与峨眉派

峨眉武术得名于峨眉山,要研究它的起源与发展,必须了解 峨眉山的人文历史。峨眉武术,是伴随着峨眉山的人文历史逐步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峨眉山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峨眉山志》 这本书里说:“西周中叶,杜宇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乃以褒 斜(陕西省褒斜)为前户,熊耳(今四川省青神县熊耳峡)、灵 关(今四川省宝兴县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 峨眉为城郭。”当时的峨眉山人已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展了以 农耕为主的生产劳动。古籍中记载的周成王时羌人葛由骑木羊人 ,楚昭王时楚国名士陆通人蜀来峨结庐耕食隐居等都说明了峨 眉山区的农业生产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这些山民们经常受到山里野兽的侵扰,为了保护自己,他们 打制了简单的石器,如双肩石斧、双肩石铲、双肩靴形石斧等来 对付野兽。1963年-1988年,沿峨眉河流域出土的一批打制石器, 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些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不具有系统性的、 连贯性的搏击术,便成了峨眉武术最早的表现形式。

步入春秋时期,中国的原始社会形态开始转型,天下纷争, 诸雄争霸,战争十分频繁,使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 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术的格斗技能也开始得到了重视,并 迅速发展起来。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冶炼技术也不断提高, 于是有了青铜兵器、铁制兵器。1963年冬,在峨眉城东10公里 处的符溪镇柏松林,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在距离地表70厘米至80厘米深处,挖出了一批青铜器,之后四川省博物馆用了 10多年时间先后挖掘出了战国时期的文物200余件。其中,铜制兵器 共180多件,有铜矛、铜戈、铜剑、铜斧、铜钺、铜刀、铜凿、 铜镶、匕首等,还有手蒂纹剑、蝉纹剑、虎纹剑、龙纹剑、鹿纹剑、 鸟纹剑、人虎纹戈等。这一重大发现说明战国时期的峨眉山麓, 已是烽火连天的古战场,而峨眉武术正是这时兴起的。

东汉初,峨眉山开始步入了以宗教为主的多元化开发阶段。 当时中国道教在四川西南部兴起,鹤鸣山和峨眉山都是重要的布 道基地。汉光武时(公元25年-75年),道学家史通平从会稽 来到四川,在峨眉山中创五行之诀;永和六年(公元141年), 张陵之孙张鲁,掌握汉中郡的统治,建立了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 政权,并在张陵所建24治(教区)基础上新增“八品游治”, 游治中的第一治即“峨眉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通商贸 易的发展,印度的佛教从南丝绸之路传入峨眉,开始在山上建寺。 伴着宗教的兴起,武术、医术以及文学艺术也和农副业生产一样 勃然兴起。从此,峨眉武术的发展与峨眉山道教和佛教的历史结 下了不解之缘。

峨眉山在我国道教中是有相当地位的,早在峨眉山成为佛 门圣地之前,它便是一座道教名山,并传为道教教主天皇真人 说道之地,被道教列为第七洞天。《山海经•西山经》载:“西 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雄黄,皇水出焉。” 晋代的道家们便以此为故事,说“皇人之山”即峨眉山。鲍靓著《三皇经》云:“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苍玉为屋……。”故峨眉山 过去又名皇人山或西皇人山。《魏书•释老志》写道:“道家之 原,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善于牧德。”这就是说, 早在一千多年前,已经有轩辕黄帝到峨眉山授道的传说,并被采 用人了正史。之后,峨眉山留下了许多轩辕问道的仙迹。唐代有 位道士在传说中的天皇真人向黄帝授道的地方授道台修了 305间 茅屋,招来上百名道童传授仙道,清人谭钟岳有诗写道:“宋皇 坪外耸高台,犹忆轩辕访道来,三百五间静室渺,洞天何日更重 开? ”周朝时葛由“乘木羊入蜀中”仙居峨眉的典故在唐代就已

盛传,大诗人李白在《登峨眉山》诗中写道:“倘逢骑羊子,携 手凌白日。”另一位知名人士陆通楚狂,不领楚王请他做官之情, 隐居峨眉,李白对他崇拜之至,赞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王杖,朝别黄鹤楼。”因此,宋太宗在《重修峨眉山普贤 殿记》中写有联语,称峨眉山为“天皇真人论道之地,楚狂接舆 隐逸之乡。”汉魏时期,道教传入峨眉山,道士们纷至沓来,他 们居洞穴修炼道术,把养生术作为一种长生不老的手段,主张在 清静无为中进行自我的性命双修,强调体内精气神的修炼,追求 今生今世得道成仙。

佛教虽然在道教之后传入峨眉,但对峨眉派的影响一点儿都 不逊于道教。峨眉山佛教自唐代起出现了许多宗派,但在长期流 传过程中,其他宗派都逐渐消失,唯有临济和曹洞两派一直流传 至今。南宋末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白云禅师由道人释,兼研密 宗,精于歧黄之术,创立了 “峨眉临济气功”,是峨眉武术中的 重要一支。因其功法一直在临济宗内部流行,不得外传,故称“临 济气功”。

明清时期,由于战乱的烽火延至巴蜀腹地,峨眉山也受到了 影响。清人谭钟岳所著《峨眉山图说》中“峨眉十景”之一的“灵 岩叠翠”所在地——高桥灵岩寺就是在战乱中被焚的。相传,灵 岩寺是西域宝掌和尚结茅旧址。寺创于隋诏年间,宋绍兴五年(公 元1135年),太尉王陵、汉州知州王陟,捐资重建,名护国光林寺,
元重毁,明初僧了仪,圆道重修。相传灵岩寺有殿宇四十八重, 僧众上千,民间有“骑马烧香”的说法,形容寺庙规模之大。当 时的武僧很多,主要是为了保护寺院。后因清军围剿张献忠遗军 至灵岩寺,寺庙武僧为之抵抗,寺庙被全部烧光。至此,峨眉山 中的许多武僧流入民间,寺中习武之徒也逐渐少了起来,致使峨 眉武术在峨眉山的传承受到影响,但在民间却迅猛发展起来。

(二)猴子、僧人和道人

对峨眉山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对峨眉派之所以创立 于战火硝烟的战国时期,峨眉武术之所以亦柔亦刚也就非常好 理解了。

猴子与峨眉派

虽然跟武当派一样,到现在为止,峨眉派的创始人也依然是 武林界的悬案,有人说是唐朝创立的,有人说是元代创立的,还 有人说峨眉派是女子创建的。最后一种说法还比较流行,根据是 孟宪超写的《峨眉拳》中的一段话:“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 门。……是时,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 衷一是,女子御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 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 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曰峨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
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末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 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所以,就有人推 说峨眉拳是因为最初由女子所创,后收徒而开宗立派,因祖师入 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的双重名 含义而得名。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扩展了这一故事,通过武当派开山祖师张 三丰的弟子俞莲舟对峨眉武术起源下了一个“著名结论”——俞 莲舟道:“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 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 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 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眉一派。” 所以,也有人说峨眉派是道姑所创。很多研究峨眉派的人早就发 现了金庸先生的杜撰成分,毕竟金庸先生写的是小说,不能全信。 在峨眉山的道教史料中,从来就没有大规模的习武僧人,也没有 习武的女尼,周芷若、灭绝师太都是金庸先生想象出来的。

峨眉派的创建跟道姑无关,却跟猴子有关。峨眉山的猴子是 出了名的,而峨眉派武功的创立跟猴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史料记载且流行最广的说法是峨眉武功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武士司徒玄空。他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 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 学徒甚多。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他为“白猿祖师”或“白猿公”。峨眉灵猴便成了拳家的仿生对象。

 

浏览4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