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经•拳法备要》
《拳经•拳法备要》,鳏隐庐印本述此书成书过程为: 明代少林寺和尚玄机传陈松泉,再传张鸣鹑编撰。张鸣 鹑,生平极好武艺,于是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或慕 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羡其上架之美,而学其上焉。兼 而习之,久而化焉,遂独成一家"。清代康熙初张孔昭补充 《拳经》及《习练手法秘要》,乾隆年间曹焕斗又增补注文。 光绪间录本题名张孔昭撰,曹焕斗注。此书含《拳经》、《拳 法备要》各一卷。包括问答歌诀二十款、周身秘诀十二项、 下盘细密秘诀、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总论人身煞手 猛迅精微秘要、习练法秘要、拳法备要等。
三、《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黄百家(1634—?)撰。黄百家,清初学 者,内案拳传人。原名百学,字圭一。浙江余姚人。史学、 理学及诗文均有造诣。少年时遭革代之难,受其父黄宗羲 及明、清换代遗民志士之影响,有感于文人不武,于是从 王征南习内家拳法。征南逝后七年,追思征南所传,著《内 家拳法》,并撰《王征南传》。《内家拳法》记述了内家拳源 流、练手法、练步法、内家拳的套路“六路”和“十段锦,还 介绍了内家拳的禁犯病、打法、心法穴法等内容。此书是 研究明代内家拳史和技术体系的重要资料。
圆、《普氏武技书》
《妾氏武技书》,装乃周(1724—1783年)著。亮乃周, 装氏武技创编者。字洛臣,号纯诚,又名蓑三。河南汜水人。 自幼喜好练武,文武双修。初学于禹襄,曾随虎牢张八习枪 法和拳术,随四川梁道习棍法,随洛阳阁圣道习罗汉拳法,还曾到温县陈家沟等地访师求艺。他既重实践,又重理论, 还重养生。融会各家,以易理、医理阐发拳理,逐渐创立了 笠家拳体系,集援家拳拳法、理法,撰成《装氏武技书》。
旧本分培养中气论及武备参考两部,一百三十一篇。 1932年,徐震整理重编,定为六卷。包括有《中气论》、《阴 阳入扶论》、《三尖照论》、《三尖到论》、《拳法渊源序》、《合 炼二十四势》、《养气论》、《讲出手》、《讲打法》、《打法总 诀》、《二十四字论》,以及枪法、猿臂棒、双剑,等等。其中 《二十四字拳》配有图解。
五、《六合事谱》
《六合拳谱》,原为唐豪所藏抄本。此谱“总打”后有雍 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三月河南府李失名,雍正十三年 正月新安王自诚、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七月汝州王 琛琳、乾隆四十圈隼汝州马定振字样。其序云:“六合拳出 于山西姬龙凤(1602 — 1680年)先生姬氏明末山西永 济人。精枪法,变枪为拳、理会一本,形散万殊,拳名六合。 所谓“六合”,指“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与足 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谱介绍六合拳前后各有六 势。一势可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一势。六合拳全称心 意六合拳,亦称“心意拳”。此谱是研究早期心意拳传序及 技术体系的重要资料。
六、《太极学谱》
《太极拳谱》,李亦畲(1832—1892年)手订。李亦畲, 河北永年人。善文。22岁时从武禹襄学太极拳。武氏得 之于杨露禅和陈青萍。李经数十年研习,得其中精巧。光 绪时编订《太极拳谱》。他在该谱的“跋”中称:此谱得于 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所谓得于舞阳盐 店,指谱中首篇“太极拳论”,其他各篇大体都是武禹襄和 李亦畲二人之作,或是修订陈家沟歌诀而成。此谱包括 《太极拳论》、《十三势架》、《身法》、《不法》、《枪法》、《十三 势》、《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打手撒 放》、《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 工要言》,以及《四字不传秘诀》、《太极拳谱跋》。计十六篇 (则)。被近世治太极拳者奉为经典。
第九章民国时期武术
(公元 1912-1949 年)
第一节发展特点
民国时期,历时三十八年。其间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土洋体育的争论,以及 连年战火等,都影响着武术的开展。但从总体来看,这一 时期的武术,仍呈发展趋势,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 武术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 术的普及和发展。另一是在近代文化思潮影响下,武术开 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演进。
辛亥革命后,清末因“庚子事变”而一度低沉的武术 活动,逐步活跃起来。当时,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 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 延揽武术人才,出面组织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武 术组织。不少城市相继兴起了一大批武术会社。据不完 全统计,上海除1910年成立的精武会外,还有中华武术 会等三十多家武术会社,北京除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 研究社外,还有中华尚武学社等二十五家武术会社。天津 除1911年成立的中华武士会外,还有道德武术研究会等 十余家武术会社。其他大中城市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当时,有识之士认为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 我国固有的国粹,应称之为“国术”。1928年成立南京中 央国术馆后,在各省、市、县通设国术馆。这样,民国年间, 几乎没有一个城镇无武术组织。
城市武术组织大量聘请民间拳师任教,使得原本只 在一地一族中传习的拳术,冲破了地域家族界限广传于 世;原本拳师个人设场授徒,也变成了拳社招生开班。城 市武术组织的大量派生,还改变了原来武术主要在农村 传习、自生自灭的情况,形成了以城市武术组织为中心, 有组织地推广武术,有组织地开展对武术的整理和研究。 这些组织对武术的认识程度和研究成果,常常左右着武 术的发展。精武会、中华武术会等大型组织的活动,直接 庄右着其下属分会的会务。中央国术馆的决策,更直接影 响着当时武术的总体发展。这是民国武术发展有别于旧 时武术发展的特点之一。
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古老的中国 袁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踌,促使武术从价值观到运 劭像炼愚想,从教习到表演和竞赛方式,都向着科学化与 规范佬的方胸演进,使传统武术开始了适应现代社会的 变化过程。
在拳技方面,各拳种进一步注重锻炼效果,强调练 功、炼气。姜容樵将其师张占魁自编且长年坚持锻炼的成 套气功简化为十二式,作为形意拳的基础锻炼手段。王 芳斋以形意拳为基础,创编了以养生桩和技击桩为根本 的意拳。另外,融会多家技法,自成一体的拳派,仍有出现。例如,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融入形意拳和八卦掌技 法而形成的孙式太极拳,产生于这一时期。马凤图也于这 一时期,以河北翻子拳为基础,融入劈挂、八极和螳螂招 法,而总贯以通背的通透劲,制成了后世广为流传的通背 翻子拳。这些拳技的发展,反映了武术力求适应近代社会 多方面需要的演进与创新。
在武术活动领域和活动形式方面,武术于1915年正 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促使武术按照学校体育的要求,改 革教法,将原来师徒相承的传习法改变为课堂式的团体 教练法;同时也促进了武术教材的编写,一些原来散存民 间靠口传身授的武技,被整理成规范的图解教材;并且出 现了宏观介绍武术的《国术概论》、《国术理论》等书籍。 1933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竞赛项 目,促使武术按照运动竞赛的要求,选定项目,制订和完 善竞赛规则。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形成发展起来 的中国武术,又在与西方运动项目并肩前进的过程中,开 始借鉴西方运动竞赛形式来发展武术的考试方法和竞赛 制度,吸收作为西方体育运动基础学科的生理学、解剖 学、心理学、力学等,来解释武术的科学性和技法特 点。
一、新武术的编制与推广
民国初年,马良发起创编和推广《中华新武术》。
马良(1878—1947年),字子贞。河北保阳人。幼承家 学,继从平敬一学少林拳和摔跤术。清末从戎,任军职至 旅长兼济重卫战司令官、济南慎守使.马良曾将所习拳技 和摔跤术叁篇兵操练法,编成新式武术法,在其任职的武 备学堂和军藤中传授。i的1年马良任陆军第九协协统驻 扎山东潍曷时,邀集一些武术名家,发起编辑武术教材, 并将此教林津名为《中承新武术》。1914年,马良担任陆 军47旅旅及豢任济南卫&司令官时,再次广邀各派武术 专家,修订《中华新武术》。
浏览4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