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术流派的发展情况,可以概括地分为类同合 流,壮大拳派;繁衍支系,发展拳派;融会诸家,创立新派 三类。

(一)类同合流壮大拳派

清初,黄宗羲在撰述内家拳源流时,别少林为外家, 在武坛上出现了以技法、特点为标准的武术分类概念。一 些技法特征相同或相类的拳种归合一群,形成较大的拳 术流派。传统的少林拳派,以及清末或民初始现端倪的南 少林派,皆属此类情况。少林拳与少林派 少林拳,源自嵩 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 拳术。明末, 少林寺几经战火,壁 坏庭空。清军入主中 原后,出于借助中原 文化加强统治的需 要,修复寺庙,礼佛崇 禅。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地方官曾两度修整少林寺,康熙帝 于康麒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为山门题写了“少林寺” 匾,还题写了“宝树芳莲”四字,悬于大雄宝殿内。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亲批谕旨重修少林寺,扩大了少林的建筑规模。乾隆帝于乾隆十五年(公 元1750年)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赋诗二首。此后, 嘉庆和道光年间,均有修建。清代历朝统治者对少林寺的 庇护,虽没有明言倡导武术,起码对寺僧传习武术是宽容 的。

道光八年(公元1820年)三月二十五日,河南开、归、 陈、许道员麟庆,代巡抚杨海梁祭祀嵩山时,观看少林寺 武僧校拳。他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赞述云:“健僧校于殿 前,熊经鸟伸,果然矫捷。

由于上述情况,少林武功的名声较前尤盛。加之确有 一些少林寺僧将所习拳棒传入民间,出现了一些与少林 拳拳技、拳理相似、特点相近的拳术,附名“少林”,到后来 乃至出现了一个内容庞杂的“少林派”,甚至还妄称“天下 功夫出少林”。

少林拳发展至清代,参融禅理,兼修气功。少林传人 称,清军入关,少林拳“乃参证禅机,冀臻上乘,于是始有 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当时,少林寺将《易筋 经》、《八段锦》和《分行内外功》等作为内功进行锻炼,并 辑为《内功图》。王祖源曾于咸丰时在少林寺得所传《内功 图》和《枪棒谱》。由此,少林拳开始从重练外刚,主于搏人,向拳禅一体、内外交修演进。南少林拳“南少林”或者“南 少林拳”之称。 至今还未在清代文献中 见到。建在南方的少林 寺有多个,南少林寺究 指何寺?此系拳技源自 何韵都整有待考证的 课题。从印都孽霾的材* 料来看,甯血林案出现r W8 *南拳 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清晚时期,崇尚蓍山少替寺拳技 之风颇盛,不少萃则顺借此风而起。其二,清串肝,天地 会内称洪门随洪门问答称,会内所习决拳他自少林 寺,此寺在第建境内。随着天地会在南方水陆运输沿线地 区的扩展,这狒谍法也广泛进'人武坛o潘前方流传的一些 地方拳种,也龌此说,称其源自南少林寺。以致电现了 一个内容庞杂的南少林拳系。

(二)繁衍支系发展拳旅

晚清时期,拳派的代表人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 上,增益实践所得,形成新的技法特色,促成了该拳种新 流派的形成。各式太极拳的繁衍,即属此类情况。

关于太极拳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据武术史家唐 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 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陈王廷所编拳 套七路,另有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 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方法。这些拳械在陈家沟五传至 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时,始传外姓杨露禅。此 后,太极拳从一地一族的小范围传向全国,并逐步衍生出 了赵堡架、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支派。

赵堡太极拳早期传人为陈氏十五世拳师陈青萍 (1798—1868年)。青萍师承于其族叔有本。有本所传陈 氏太极新架,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 度动作。青萍稗传后创编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 的套路,传于陈家沟邻镇赵堡,后人遂称之“赵堡架”或 “赵堡太极拳”。

陈青萍入室弟子和兆元年)得传后,悉 心研究,情接子弟。后世传习者,将此拳架称为“和式太极 拳”。

杨式太极拳始自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初从陈家沟陈 氏十四世拳师陈长兴习技,得传后,于清道光三十年(公 元1850年)左右返永年设教;将所学陈式老架拳传武禹 襄兄弟三人.后得武氏推荐,至北京传习拳艺。他为适应 保健需要,根据长期的教习经验,改陈式老架拳,创编成 拳架舒展严谨,动作和顺,轻灵沉春兼而有之的杨式太极 拳架。此拳架经其子杨健侯(1839—1917年),其孙杨澄 甫(1883-1936年)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流行较广的杨 式太极拳套路。

武式太极拳始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 年)。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清道光三十年从杨露禅学 得陈式老架太极拳。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途经河南 怀庆(今温县)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此 后,武禹襄钻研拳谱,揣摩拳架,勤习体验,多有发悟,创 编成拳势紧凑、步法灵活、动作柔缓的武式太极拳。武禹 襄关于太极拳技理的论述颇多,对后世太极拳发展和太 极拳的理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式太极拳始自河北完县人孙禄堂(1861—1933 年)。孙禄堂初习形意拳、八卦掌,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得 武式太极拳后,遂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进步 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 点,并融入这两门拳术的一些手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始百河北大兴人吴鉴泉(1870—1942 年)。也有人认为创自鉴泉父全佑(1834—1902年)。全 佑,满族人。初从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复拜露禅次子班 侯为娜学杨或小梨拳,以善柔化著称。鉴泉自幼从汉,改 姓吴。他幼秘学,擅长小架太极拳。1921年,吴鉴泉受 聘于北京体育砒究社执教时,去掉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 跳跃和重复劭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 点,创编施吴式太极拳。

(三)餐会诸家创立新派

清以后,以武会友,相互交流校前为盛。另外,传统 文化被广泛施融会入武术。促成了 一些新拳派的创立。清 晚期,这种现象尤多。前者如蔡李佛拳、五祖拳等,后者如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蔡李佛拳,始自广东新会人陈享(1805—1875年)

亦说1814年生)。陈享幼年随叔父陈远护习练佛家拳,后 又从蔡福和李友山(有山)学蔡家拳和李家拳,青年时被 聘为当地武术教头。后来他总结实践和教学体会,融三家 拳法于一炉,自成一系,故名“蔡李佛拳”。

五祖拳,全称“五祖 鹤阳拳”。始自福建晋江 人蔡玉明(1853—1910 年,亦说 1849—1902 年)。蔡初习'白鹤拳、猴 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 祖拳,后又从河南艺人 鹤阳师(一说出东和阳 师)碉习武技。光绪年间 融会所学五种拳技及鹤阳师遗技,创编成“五祖鹤阳拳”。

上述两个拳种的形成,是融合几门拳技于一体的例 子。在本章第三节中叙述“哲理化拳派的出现”时,概述的 由陈家沟早期陈氏拳械而至太极拳、由转掌而至八卦掌、 由心意拳而至形意拳的情况,应视为传统武术与传统哲 学、传统导引养生术、传统医学交融,促成新拳派的创立。

注释

《少林拳术秘诀》(1915年版)。

王祖源《内功图说叙》。

第六节清代武术名著择要

一、《手臂录》

《手臂录》,吴殳(1611—1695年)著。吴殳,明末、清 初著名武术家。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江苏太仓人, 后改籍昆山。他既精文,又好武。少年时,有感于中原多 事,习骑射,读孙武。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从石敬岩习 枪法,后又得沙、杨两家枪法,并从程宗猷《耕余剩技》中 探明程氏所传枪、刀武艺。顺治十九年(公元1662年)遇 朱熊占,得峨眉枪法。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又据少 林僧洪转所传枪法,撰成《梦绿堂枪法》。《手臂录》共四卷 及附卷上、下。其中除卷三的《单刀图说》、卷四的《诸器总 说》、《叉说》、《编笫说》、《大棒蛙》、《剑诀》、《双刀歌》和 《后剑诀》外,其他内容皆为枪书中对明代至清初流传 的石家枪法、马家枪法、沙家枪法、杨家枪法、峨眉枪法、 梦绿堂枪法、程宗猷枪法等多家枪法进行了注释与辨析, 总结了枪法诀要。《手臂录》包容着吴殳一生对枪法的实 践和研究。可以说,吴殳是明清间集枪法之大成者,《手臂 录》堪称“枪经”。

浏览3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