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站桩八字诀
嵩山少林武功的独特技术风格,千百年来倍受世人关注和武林同道的尊崇,是因为各种功法都具有严格的练习要求标准及练习要领,以此来作为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桩功尤其重要。如拳法中的椅子 桩、川字桩、四平马步桩等,这些桩法暂不多讲,这里只是需要叙述一下气功桩法中包括着的八个字及其含义是什么,这也是练习气功者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这八字是“一顶、二扣、三圆、四毒、五抱、六垂、七曲、八挺”。只有具备了这八个字的要求,才能聚积力量,产生一元之气,经过练习使其畅通顺达,不至于没有目标,没有方 向,出现不应有的其他偏差。八个字都还各有其三种要求,总体归纳为二十四项,下面分别讲述一下:
(1)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能,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意念中头向上顶,有把天冲破的雄姿意识,使颈项、腰背正直,便于气息沿着脊骨上升。手向外用力,意欲把山推倒,气可达于手指。舌能接引上下气机,舌顶上腭时气不下降,可使毛发竖立,威武雄壮。
(2)扣,肩要扣则气力到肘,腕要扣则气力到手,足要扣则周身力厚
肩为上肢之根节,肩合才可使上肢之气顺畅,然后可达到催力至肘,腕合手上就自然有力,两脚为周身支柱的着力点,为身之根节的梢节,脚尖里扣,保持全身力点适中,不偏不斜,使身体平衡协调,不探不仰,能催发全身的力量。
(3 )圆,脊背要圆,其力催身,胸腹要圆则两肋力全,虎口要圆则气力外宣肩扣必然就要含胸,脊背的横向、竖向受牵拉就要向外凸,等于为背圆,力是由气而来,气又是由脊而发,气发而力至,可循环于周身各部位。大拇指与食指连接处称虎口,两手指张开置于胸前,犹如环抱着偌大的物体一样,气力即能达到手掌外放。
(4 )毒,心要毒如怒狸攫鼠,眼要毒如观兔饥鹰,手要毒如扑羊猛虎
思虑集中,精神不可外散,气发灵敏,催力迅猛,要有以上所说的心理状态。这里说的“毒”,是要随机应变,迅速做出判断和行动,要快速敏捷(方言称毒)。
(5 )抱,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心意要抱遇敌有主,两肘抱肋出人不乱
抱亦是守,意守丹田才可聚其气,才可使气由丹田而发,守住心意,镇定自若,集中思虑,善于辨别有利时机,手之出入有序、有位置、有目标,沉稳,气催力发不盲目从事。
(6 )垂,气要垂则气降丹田,肩要垂则催肘向前,肘要垂则两肱自圆
垂就是向下沉的意思。气息不可有上浮的现象,如果气上浮,轻者身体难以掌握其平衡或失于主动控制,重者就能冲昏头脑,遇事就难以辨别,所以气沉丹田是必须做到的。这和上面讲的“抱”有相近之意,气的提、托、聚、沉四种方法,要求必须取聚、沉之法,使气入丹田。肩、肘要垂,就是在行动时要沉肩坠肘,使得整体重心向下,让身体宜于稳固,不至于前倾后仰、左摇右摆。
(7 )曲,两股宜曲,曲则力厚,两肱宜曲,曲则力富,手腕宜曲,曲则力足股为大腿,即膝以上、胯以下,肱则是肩至肘的位置。股为人身三节中根节之根节,肱为人身三节中梢节之根节,是脚、手力量的关键部位,在中节协调、配合下发挥作用。这里讲的曲,并不是形状的 绝对弯曲,而是意念中把这些部位(包括腕)在发力之前先取蓄势而不伸,犹曲,因其不伸而故谓曰曲,待气催力发,达之力点时的突伸后又疾速恢复成蓄势,亦还是曲,实际就是所说的似曲非曲,这样力量就会不断地发放。
(8 )挺,颈项要挺,挺则精神贯顶;腰脊要挺,挺则力达四梢,膝腿要挺,挺则气注涌泉挺,即是直,要求这些部位挺直,便于气息运行,上下畅通,头顶百会至脚下涌泉两个穴位,都需要使气息能够运行贯注到,全身上下同时用力,使这些部位瞬间一挺,这就是力发一贯的整劲。
这八字诀还需要再说明的是,有的是在行功运气时需要掌握的, 有的是在气催力发的时候必须运用的,这就需要每个练功者在练习时去仔细体验才行。
7 浑元一气功十要论(即十个要点)
(1)一要论(一气)
自古以来,世间一切的某种事物,散居者,能有其统一,分离者,必须有其结合,这也就是事物的矛盾发展规律。各种各样的事物,各具属性,纷繁杂乱,千头万绪,但是都各有其根源。当论述事理的时候,是要把它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一下剖析,是为了把一整体可分解为上万个不同的因素,待道理充分阐述明白后,就又把万散的点、面,进行选择归纳,总结到一个根本的表现上来。
武术这一项运动中的技术标准高深无限,姿势奇异,变化万千, 其中最根本的也就是“势”,势也即是形,就是势法与体形。形以容纳存储气,气息运行发放以催形,气能通遍全身,上至头顶下达足底,内通五脏六腑,外连筋骨皮肉,上下、内外相通相合,是气使之归于“一体”。上要动时下自随,下欲动时而上自领,上下都动,中间也就必然得动,中间动,上下也就必然配合,这样的内外相互连 接,前后相互需要,不可破散整体,就称之为“一贯”。这种一致是其自然而然的,其功能与作用的加强,是靠修炼积累而具备的。
静则以静,寂然而居,势稳如山岳,千钧亦难撼。动则当动,震荡激发,势不可遏,其出则疾若迅雷,快如闪电,不及掩耳,不及 瞬目。当静之时,无不俱静,表里上下无参差之形,无牵挂之意。当动之时,又无有不动,前后左右无抽扯阻碍,无犹豫之态。以上这些不能只做几个比喻或者只是主观意识的想象就可以办得到,必须做到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大练而始成。遍观真正有学识的为师者,一贯传导,要求必使其多闻多见,刻苦研讨,最终也就必然能够达到豁然明白之境界。世间之事是没有难易之分的,要坚持去做,一做到底,只能是功夫到了才可成功,要想求取事情的成功,既不能一点脑筋不动,虚耗时日的傻等,也不可莽撞地急于求成,只能是遵照要领,悉心体会,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周身百骨关节自然贯通,上下表里也就 不难联合。使散者统之,分者合之,这样一来,最终还是要归于一气了。
(2)二要论(阴阳)
在整个的社会区域里,练习、研究武术的人,也都兼于以气为论据来讲究技术程度。在一要论中已讲到了气是归着于一了,既然气归于一,这里再论述一下它的分而为二。为什么说它又能分为二呢?就是人体分别有呼吸、动静、上下、升降的缘故,这些既统一又矛盾的现象,又是以阴阳哲理进行概括论述的,把呼、动、上、升归为阳,把吸、静、下、降归阴,在一整体中有了这样两种相对的运动现象“阴阳”,就成了一中寓二,因为人体呼吸、动静、上下升降的生理正常活动,是必然的,没有这些正常的生理运动,那么生命也就不会存在,也就谈不到什么功法技术了。只有懂得人体不能无动静,不能无呼吸,形体不能无上下,气息不能无升降这些人体生命的必然表现,只有明白了这种一中寓二对恃循环的道理,明白了阴阳的相互辅助,相互转化接替的规律,才有可能进一步地研究技术。
(3)三要论(三节)
我们所要讲的气,是人体机能气息有规律的循环活动,是沿着人身的各个部位进行升降运动的。用技术的观点来划分人的身体部位,可分为三大节,这三节也就是上节、中节、下节。头面和手臂为上节,胸腹为中节,足腿为下节。就头面而言,也还可分为三节:天庭(额头)为上节,鼻子为中节,底腭(下腭,俗称下巴)为下节。
臂膊上的手为梢节(上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节)。以胸腹来说,胸就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足腿言之,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从头到脚有其三大节,又各有其三小节, 如果不知道有此三节和它们所处的具体位置,那么就不知道应该注意身上的哪些地方。如果无有着意之处,也就等于没有方向,没有目标。
至于人身之气,是要运行发动的,气以催形,就要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人身整体分为三大节,各节又有三小节,总起来说,上 自头顶,下至脚底,四肢百骸还必须要归结为一体。
(4)四要论(四梢)
在讲人身形状、机能、气息运动变化时,就必然要涉及“梢”这一题目。那么梢是什么呢?梢是身之余绪、末端。如果只讲人的形体和各种器官的作用,那也就没有必要来论述梢了,如果是讲到气,那就得要明白为什么要讲梢的原因了,还更要清楚其中的道理和作用,并且理解怎么样才能够掌握好它的运行要领。
手为身之梢节,拳、掌为武术技法中手型,是由贴近身体向外发放冲击的,必须有适当的距离保障和准确的位置,气则可由身之主干而通达于梢。因此要说气的作用也并不完全表现于身体的脏腑和躯干,如若是气虚而不实,不能运行于梢的,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功法。其他虽然也有讲梢的,但只讲到身之梢(手为上节之梢,胸为中节之梢,足为下节之梢),就是还没有讲到气的梢,那么这种论述的 意义也是有欠缺之处的。气可把人体内外、上下统而合之为一,这也只是讲到阴阳循环的互相转接,怎么又说其有梢呢?其实身之梢有三,而气之梢则有其四,下面就分别来论述一下:发(毛发),其为一也,发虽然不被列于五行生克,与人身肢体的运动也没有多么大的关系,好像没什么必要来谈论它。然而,发为血之梢,血又为气之海,那么既然讲气,就不能离开血,也就不得不兼及于讲发(俗称头发枯黄不润泽,为血色不正)°
舌(口中舌头),其为二也,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囊袋,气不能行至肉梢,是说明气还没有练到可以运用的程度,也就达不到可以发挥的能力。
齿(牙齿),为其三也,齿是为骨骼之末梢,骨为人体的框架支柱,肌肉经络附着于骨,气随筋脉经络而行,这说明气是沿着骨骼而运行的,讲气就必须讲骨。气能畅达之根本虽然在于骨,但是筋脉又是骨骼相连的纽带。
甲(指甲、趾甲),为其四也。甲为筋脉之末梢,气循筋脉而行,随骨而屈伸,鼓动血液而流通。
怒发冲冠,舌欲摧齿,牙咬断金,甲可透骨。如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就是气已贯通的表现,能达于四梢,四梢之气足,则力量就为之无穷。

浏览3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