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河南汜水芸乃周以丰富的锻炼实践为基 础,参鉴易理和医理阐发武术气法。他在《费氏武技书》 中,写下了《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点气论》、《养 气论》等论述气法的专篇,并且提出习练武术应该内外俱 练,“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做到“神与气合,气与身 合”。

清代相继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 拳等,尤其注重炼气。在技法上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以气助力,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在练法 上,强调先炼气培本的锻炼程序和内外互导的锻炼原则遵此系列练法的拳流,被后世统称为“内功拳”,亦称为 “内家拳”。

练武与炼气交融,丰富了武术的锻炼方法,提高了武 术的锻炼效果,拓广了武术的锻炼价值。清代武术与气功 的交融,促进了武术气功体系的完善,也促进了武术在健 身、修身领域的普及和发展。

注 释

杨露禅(1799—1872年):本名杨福魁,禅亦作蝉,别号禄 缠。河北永年县人。幼至河南温县陈家沟,从陈长兴学陈氏拳械。约 在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返永年,寓居太和堂药号,以授拳为生。武禹襄兄弟三人亦折节求教。后经武汝清推荐,到北京传拳。

陈王廷(约1600-1680年):字奏庭。河南温县人。自幼习 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后考为文、武庠生,文武兼优,在山东称 名手”。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 隐居家乡,忙时耕田,闲时“造拳”,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所造拳 法,即今陈式太极拳的雏形。

顾留馨《太极拳术》。

董海川(约1813—1882年):祖籍山西洪洞县,世居河北文 安县。他自幼嗜武,不治生产,性好田猎。少年时即以武勇称著乡 里。弱冠后技益精湛。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因事(一 说避祸)南游"足迹至吴越、巴蜀和江皖。其间曾避乱山中,得道教 修炼术肩示,遂结咨武术攻防招法创,编成八卦掌。

姬际可(16位一1680年);羽龙峰,亦写为龙凤。山西蒲州 (今属山西永济县)人。姬氏九世孙。自幼在家塾习文练武,技勇绝 伦,尤精大枪术。他为了适应徒手自卫的需要,以枪理为拳理,揣 摩动物争斗之技,创编成心意六合拳。

李飞羽(约1809—1890年):字洛能。河北深县人。他自幼 嗜武,习练花拳。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至山西祁县小韩 村拜戴文雄但祁县所藏《原谱》称"雄''为''薰"为师,学习心意 拳。经十年苦炼,学乃大成。遂整理所学,参益心得,将“心意拳”易 名“形意拳”,广传徒众。 '

清•主祖源《内功图说叙》。

第四节民间武术与教门、结社在下层民众中,秘密组织教门传习民间宗教和秘密

一、清廷藁教不禁聚

结社相互帮助的事,古已有之。这些民间秘密会社,常常 是代表民意揭竿而起的组织者。因此,历朝皆严禁这类组 织。清朝一定鼎,就“因于邪教,严定律例,所有枷杖徒流, 绞斩凌迟,各依造罪之深浅,为用刑之轻重”。顺治三年 (公元1646年)敕令都察院、五城御史、巡捕衙门及在外 抚按等官,如遇各色教门,即行严捕,处以重罪”。对天 地会的防禁亦增入《大清律》。

清廷在严禁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的同时,对民间武 术的传习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

清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廷以“民无兵器不 能御侮,贼反得利”,谕兵部令弛兵器之禁。除炮与甲胄 外,三眼检、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悉听民间存留,先 已交官者,给还原主。

直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直隶总督裕禄还 在奏折中说,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自卫身家,原为 例所不禁”。

在这种禁教不禁拳的环境下,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 大都借传习武术掩蔽其宣传教义、社旨,并借此发展组织 和蓄养武装力量。

二、白差教与民间武术的传播

白莲教本是源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宗教组织,后演 化为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秘密教门,在元代和明代都曾 组织过武装起义。清代,白莲教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主 要在我国北方农村宣传和组织民众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在清廷的严律查禁下,白莲教衍生出了罗 教、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弘阳教、三阳教、罗祖教、混 元教、无极教等等支派。它们都以白莲教“真空家乡,无生 父母”八字真言为教义,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展开活动。

白莲教系统的教门利用武术,同时又促进了武术传 播的情况,可以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注意吸收习武者入教。乾隆五年(公元1740 年),河南巡抚雅尔图在一份奏折里说“豫有少壮之民,习 于强悍,多学拳棒。如少林寺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 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效尤成风。邪教之人传意诱骗此 等人入伙,以张羽翼”此一些拳师入教后,被推为教首。 例如,乾隆时,率众举行清水教起义的王伦是得高口李姓 拳师传授的名手。参与这次起义的教首中,还有孟灿和张 百禄,他们都是传习八卦拳的拳师。又如,嘉庆十八年(公 元1813年)参与领导天理教反清起义的冯克善是梅花拳 拳师。

其二,以传授武术掩蔽传播教义,发展教徒。乾隆年 间,王伦除在鲁西阳谷一带教拳传教外,还“以拳棒教授 兖东诸邑,阴以白莲教诱人炼气”。孟灿和张百律在河 南遂平、太康一带“阳以教习拳棒为名,阴行其谋为不轨 之实”。嘉庆(公元1796 —1820年)年间,冯克善亦靠传 授梅花拳,发展八卦教徒,形成了八卦教中离卦教下属的 武装团体。

其三,在教内建成专门传习武术的武场。王伦领导的 清水教,将教内分为“炼气日文弟子,拳棒日武弟子”两 属。并以武弟子为骨干,建成附属于文场的武场。未入教 的人也可在武场习武,接受清水教的宣传。嘉庆时的八一 教,分设文、武两卦主。武卦主负责发展和组织武装力

在乾隆、嘉庆年间,传习于上述两教门中的拳技有八 卦拳、七星红拳、梅花拳、六趟拳、阴阳拳等,还传习有金 钟罩功,以及梢子棍、虎尾鞭等功法和兵械。

道光后,清廷日益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 锐,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魔爪也伸进了中国。民间习武 者,越来越多地站到反封建、反侵略的前列,出现了教门、 结社、拳会交织的情况。从属于白莲教的武术团体——义 和拳迅速地壮大起来。

义和拳度谓义和,是义气和合的意思”外在道光、 咸丰前,义气和合”的标准是“反清复明”。甲午(光绪二 十年,即公元1894年)战争后,这一标准顺应时局的变 化,演变为“顺清灭洋”、“扶清灭洋”、“助清灭洋”。在国难 当头之际,大批拳会'、拳师、拳手汇集到义和拳的反帝、反 侵略旗帜下,粳鲁西地区的义和拳组织中就包含有赵三 多为首的操花拳传习者,阎书勤为首的红拳传习者, 朱红灯为苜的神拳传习者,心诚和尚为首的少林拳传 习者,以及是阳拳、青令拳、颜令拳、王虎索阳拳传习 者叫还有传习金钟罩功的大刀会会众等叫义和拳的反帝号召和行动得到了广大爱国民众的支 持,各地遍设拳场,教习拳棒。据统计,当时仅山东在平县 境,就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村村有拳场。北京城内亦设 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巷巷有拳场。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城乡民众中的普及。

三、天地会与民间武术的传播

天地会是清初才滋生出的一个下层民众的秘密结 社,在康熙、雍正时期已有活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 年)左右正式创会,定名“天地会”,内称“洪门”,别称洪 家、红帮。繁衍有青帮、匕首会、双刀会、小刀会、棒棒会、 平头会、江湖串子会等等支序。

天地会初期主要活动于福建和广东的水陆运输沿 线,随后迅速蔓延于台湾和苏、皖、赣、湘、鄂、滇、黔、蜀等 地。早期的天地会众以互助和自卫为旨,乾隆末叶确立 “反清复明”的斗争口号,并且,在会众中传述一个名为 《少林寺恩仇记》的故事,鼓动反清意识。这个故事的大意 说,康熙(公元1662-1722年)时,福建九莲山少林寺有 128位武僧,揭皇榜平服西鲁国。雍正皇帝畏惧少林寺僧 武功有覆朝之力,命清军夜焚少林寺,僧众几乎被全部烧 死。只逃出了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色开五 人%此宝人献血立盟,开创了洪门。此故事纯属虚构。洪 门会众传述它,是以故事中清廷恩将仇报,残杀忠良,激 起民众反清;同时借故事对少林僧武功的赞援,宣传只有 武力才能平靖疆域,推翻清朝。

浏览3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