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把时间前移到1989年12月的香港,第二届亚洲武术锦 标赛上。我要向读者们追述的是我国没有夺冠的项目。尽管这已成 为历史,但是在亚运会日日逼近的日子里,人们也许对此比那些已经 夺魁的项目更为关切。说心里话,至今仍使我长留脑海中的是中国 队的南拳运动员卢伟棠。当时的比赛中,中国队只有两个项目没有得金牌,一块是女子太 极拳,为日本巾帼所夺,另一块是男子南拳,为中国香港选手获取。 就中国队而言,参赛的六名队员中,唯有卢伟棠只得了一枚银牌。邵 英珠尽管在女子太极拳中失利,然而她毕竟在女子剑术和枪术比赛 中浴血奋战,夺得两枚金牌,心中也聊以自慰了。一般说来,银牌在 竞赛中也算得是显赫的好成绩了。然而对卢伟家,一个全国南拳冠 军获得者,一个在国际武坛占绝对优势的中国队队员来说,便不同寻 常了。让我们来回TZl下当时的激战吧。开赛的前一天,我们裁判组到赛场看了各队的赛前训练。南 拳好手倒也确有几家:中国香港的梁日豪、陈鹏飞雄心勃勃,南朝 鲜的柳在炯跃跃欲试,日本的高浦猛沉着干练,马来西亚的潘志刚 勇敢无忌,都在准备问鼎南拳的桂冠。中国队的卢伟棠,白皙的面 孔,文质中略带点忧郁。他有伤,膝盖不大好,练习中也只有轻轻 地画画动作,走一走趟。不熟悉他的国外裁判们尽管对中国队的 技艺刮目相看,对卢伟棠却暂时不得而知,也许是赛前的保密和调 整吧。12月16日下午,男子南拳比赛拉开了战幕,共24名运动员参 赛,几乎个个膀粗腰圆,刚劲而猛烈,以声威助气力,在南拳的天地 里尽兴发挥,一试高低。首先由中国香港选手陈鹏飞以9. 03分首 破9分大关,后来又有日本的高浦猛、新加坡的TanYeowKuan分 别以9. 16和9. 06分后浪赶过前浪;而后马来西亚的潘志刚、中国 澳门的黄东阳也紧追不舍,徘徊在9.1分左右,一时难见分晓。其中 较为出众的要数第十六位出场的梁日豪了,他身材魁伟,相貌堂堂, 出手果见不凡,动作规范有素,演练技巧也颇出色,赢得了 9. 4的高 分,大有“鹤立鸡群”之慨,可以想见,东道主的香港观众是怎样的群 情激昂了。中国队的卢伟棠是在最后第二名出场的。当他身穿黑色南拳背 心登场时,人们才看见他那结实的臂膀,隆起的肌肉和一脸的英气。 在场上站定后,他静立了稍许才徐徐起势,推双指,发慢力,接着而来 的竟是一阵疾风暴雨般的拳脚,令人眼花缭乱,好一个心静待动、徐 中见疾!这不凡的身手是他平日汗水换来的功力,这锐不可当的拳 势震动了裁判,观众也情不自禁地为之叫好。当他在飞奔击打中拔 地而起,旋风脚如除夕的爆竹在凌空炸响,稳稳地接一个跪步裁拳如 钉子般地扎在地上,纹丝不动。起身后只见他抛、截、标、打,硬桥稳 马,铿锵劲健,环环相扣,势势不松。当他利落地并步抱拳收势,在 春雷般的掌声中走下场时,浸透汗水的衣衫下面,那条右腿又顿时 显得不那么轻松。他带伤请战。当硕大的显示牌上亮出了 9. 56 分时,人们都为他的拳势和功力赞许不已,此时的他才现出了一丝 笑意。然而,这仅仅是预赛,白热化的决战尚在当晚。出场的顺序是按 预赛得分高低排列的。出人意料的是前几名选手各有千秋,连连并 列:日本高浦猛和南朝鲜柳在炯均获9. 2分,中国澳门的黄东阳、中 国香港的陈鹏飞和新加坡的TanYeowKuan都同得9. 13分。马来 西亚的潘志刚以9. 03分排末,却稳获第五名胜券。最后两名出场的先是梁日豪,后是卢伟棠,显然,将是夺冠之战 了。梁日豪依然雄气勃勃,满场的观众,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精神 更加抖擞,场上发挥得果然不错,从预赛中的9. 4分提高到9. 43分, 再一次炽热了香港观众的心。当卢伟棠出场时,沸腾的场馆寂然无 声,人们全神贯注着这位杰出的中国运动员。当时的我似乎有些直 感他的心绪有些反常,当他旋风脚跃起后,落地时竟没有往常那样 稳,场上一阵惋惜声,此后的拳脚也显得有些紊乱,最后只得9. 3分, 名列第二。走下场来,他的右腿痛得厉害起来,当竞赛一结束,人们都关切 地询问他的伤情,他只是平静地轻声回答:“没事,不要紧。”他拖着右腿走上领奖台,平静地接受了银牌。我似乎看到他那平 静举止中隐藏着难以抑制的不平衡。他的心头是汹涌的潮头。他那文 气中的英气和倔强,将预示他决不善罢甘休,人们也了解他的实力,他将 会在未来的亚运会上奋力拼搏,登攀高峰,为祖国和人民争取荣誉。一支有希望的武术队1984年8月,在苏州举行的首次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中,有 一支代表队引人注目,他们平均年龄最小,身高有的还不足四尺,大 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然而他们却个个招法清楚,精神飒爽,功夫 不凡。这就是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贵州代表队。这是一支充满希望的队伍,一批朝气蓬勃的英武少年。他们人小志高,披坚执锐,同心奋战,一举夺取了团体总分第四 名,并获得了精神文明队的嘉奖。不妨说,这是历年贵州在全国性武 术比赛中,取得的令人振奋的成绩。当然,要看他们每个人的成绩,似乎都还不冒尖,然而他们谁也 不气馁,不松劲,0. 1分也从不放过。“众人拾柴火焰高”,才获得这 样令人喜悦的成绩,使人们看到了贵州的希望。其中比较突出的当 是小张燕,在个人参加的三个单项比赛中,全部进入前六名。女子长 拳比赛中,她一上势就吸引住了观众。只见她动作干净、节奏分明、 招式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是腾空飞脚——前扫腿——侧身跌一组动 作,衔接得那样流畅,动作由高入低,由旋转到戛然而止,颇有韵味, 赢得满场喝彩,以8. 5分夺得该项的铜牌。此外,魏敏的枪术练得比较纯正,银枪铮铮有力,红缨枪上下翻 飞,很有叱咤风云的气度,是女子枪术中的佼佼者之一。刘金丽的棍 术攻势凌厉,棍法严密,在一片“呼啸”声中,透出炯炯有神的目光,在 棍术比赛中,毫无畏惧,发挥了较高的水平。还有几个男队员的长 拳、刘建华的剑术也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百尺大树起于根",他们’的基本功表演虽不花哨,却很扎实。一 招一式力求规整,一拳一脚力求准确,表现出良好的根基。北京队吴 彬教练看后,颇有感慨地说:“贵州队不错,再过几年可要刮目相看 呢。”的确,苏州的比赛使人们感到对边陲的贵州不可轻视。如果今 后的路走得好,教练得法,运动员肯下苦功登攀,兴许还会出全国冠 军呢。由于时间匆忙,我未能如愿去走访两位年轻的教练,然而尝鼎 一衡,可以知味,队员们的成绩处处凝聚着他们的汗水,成长的每一 步又历数着多少冥思苦索!这是一群初飞的雏鹰。人们热切地希望着,希望他们会尽快地 成长,更高地腾飞,谱写贵州武术的新篇,为边陲人民争光、为武术事 业的兴旺增色。根深才能叶茂——谈谈武术基本功比赛1984年举办的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然而更值得称道的却是,根据参加对象的特点,进行了一项集体基本 功的比赛,内容有直摆性、屈伸性;击拍性、扫转性等15种不同腿法、 5种跳跃和1套步型训练的“五步拳”。在苏州赛区的比赛中,有一个有趣的巧合,获得基本功比赛前三 名的浙江一、山东、江苏队,恰恰是团体总分的前三名,顺序也完全一 致。可见,基本功练得好不好,根基深不深,与套路运动的竞技比赛 是何等的休戚相关。平均年龄最小的贵州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 成绩,与他们严谨朴实的基本功不无关系,北京队的吴彬教练也连声 称道:“几年之后,贵州队大有希望! ”任何一个行业都少不了基本功。“百尺大树起于根”,练基本功 就是扎根子、打基础。对于富有民族传统的武术来说,更讲究基本功 的训练,拳谚中说“拳无功,一场空”,“未习打,先站桩”,“打拳不溜 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无一不反映出练基本 功的重要性。九层高台起于垒土,成长中的少年运动员要想成为参天大树、栋 梁之材,成为李连杰、赵长军、郝致华、栗小平那样英名赫赫的冠军, 就必须练好基本功,走好这条通向冠军的必由之路。

浏览36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