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其他拳术,当指竞赛中长拳、南拳、太极拳以外的传统拳术。 按竞赛规程,每一运动员少不了这一项目。大多数的运动员较之长、 太、南、刀、剑、枪、棍,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但有些运动员并不气馁, 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虚心求教,刻苦用功,应当说运动员的基础都很不 错,肯下功夫,自然不负有心人。彭英的八卦掌步法活、身法灵、变化 巧;郭爱荣的劈挂拳劲力豁达,气势贯通;高佳敏的螳螂拳则法密、手 快、步稳、腰活,熔象形、技击于一炉,恐怕民间功厚的老拳家看了也 会点头称道。说句透底的话,对传统拳术,裁判们更注重于运动员表 现在拳种上的功力和技术风格。可这两点恰恰是不少运动员的薄弱 环节,如方法不明,劲法不准,劲力不透,在技术风格上把握不住等。 虽照葫芦画瓢般地学了个外形,但不求甚解,又不肯虚心求教和下大 功夫,却只在节奏变化上用心思。长此下去,传统拳种的继承就会成 为一具徒有虚名,无实功、无特色的空壳,这决不是大家所期望的。赛会结束了。我的心境还未平静下来,人们常说电影是一门遗 憾的艺术,但我们并不遗憾,正如运动员的毫不气馁,总是面向前方, 面向未来!春意绵绵太极情——1989年中日太极拳交流大会侧记3月的上海,春意绵绵,上海体育馆内更是春日融融。1989年中 日太极拳交流大会在这里举行。中日双方太极高手在热情、友谊的 氛围之中,展开了激烈的竞技较艺,比武显功。大会的前提语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纪念上 海一横滨、大阪友好城市缔结15周年。中国武协主席徐才说:“从交 流中求理解,从比赛中寻友谊。”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会长腾波孝先 生说,本次交流大会“是显示技巧的太极拳爱好者大团结的场合。”使 人充分地感受到大会洋溢着一衣带水的中日友情。比赛只有半天,在大型比赛中算是最短的了,却似“十月怀胎,一 朝分娩”,然而,为着这一天的到来双方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 进行了多少艰辛而繁忙的准备!不负众望,她产生了 一个健壮的 “婴儿”——继去年北京赛后的第二个骄子。面对案前的秩序册和成 绩册,又把我带回到那友谊的赛场上。轻柔而沉静的太极拳运动,似处子,如溪流。然而在比赛馆内同 时摆开了五个赛场,竞相争妍,宛若气象万千的巨幅画卷。上海的观 者之众,出人意料,足以说明上海太极拳人口之多,以及上海人民对 这次比赛的浓厚兴趣。双方各派出40名选手对阵,较之北京的比赛 各增加了 20名。骁将精兵,在男女13个项目中,各展其能,打得不 亦乐乎。结果,中国夺取10枚金牌,7枚银牌,日本获得3枚金牌、6 枚银牌。双方认为,达到了推进太极拳运动的国际交流,切磋技艺, 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目的,都十分满意现在,且让我们回过头来巡礼大家很想知晓的赛场中的精英们: 男子48式太极拳冠军的得主日本的荒井伸次是公认的日本的 主力,他步法轻灵稳健,架式宽松舒如,动作规矩而见功力,这是他十 年如一日刻苦锻炼的结果。来自云南的中国队员吴云华却因蹬脚失 误饮恨第四名。前三名均为日本选手获取。女子48式中国队的上海姑娘李荣梅独占鳌头。她不仅有良好 的武术功底,而且受授于当代杨式太极的名家傅钟文老先生门下。 她刻苦钻研,动作细腻,身法妙道,优雅却又持重。日方的森田久子 对48式追求多年,动作工整,一丝不苟,但相比之下,不免略逊一筹杨式太极拳的男女桂冠,均为中方所夺。一位是傅老先生的孙 儿傅清泉,年少不畏强手,稳健中见洒脱;一位是著名教练邵善泉的 爱女邵英珠,沉着地把握了太极拳中的起承转接。第三名是日本选 手增田尚子,不啻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手,她的手眼身步的配合,显 示了是一位颇有灵气的运动员。争夺最激烈的当数男、女陈式太极拳了。来自陈式拳发祥地河 南的丁杰、王二平表演极其出色。丁杰的缠丝劲法运转得娴熟而纯 正,令人叫绝;王二平则把一套新编陈式拳竞赛套路演练得如歌如 画,节奏和气势不同凡响。两人分别以9. 74和9. 64的高分夺走了 冠亚军。日方名将本村丰彦沉着应战,急起直追,步法清楚,架式准 确,颇有些大将风范,然而在劲力、身法和节奏上显得还欠火候。他 们的激烈争夺赛出了中日双方的高水平。女子陈式太极拳的夺标者 是日方的中村朱杏,她的名字对中国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 曾多次来华参赛。记得在天津的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上,她与林 秋萍很有过一番激烈争夺。据了解,她还是一位有相当文化素养的 工艺美术师,因此对太极拳理有较深的理解,动作舒适,发劲颇达,若 不挑明,谁会知道一位东瀛女子竟有如此的拳艺。此外,中国的王增祥、景亚男、高佳敏、董蓿,日本的住石寿美惠、 增田胜、中野节子、船木美佐保等,都有出色的表演。通过此次比赛,总的看来,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中国选 手比之日本选手确实技高一筹。如果说前两年日本选手在国际比赛 中崭露头角,紧追不舍,曾引起了中国武术界和群众的震动。而今, 他们决非退步,仍然在孜孜以求地长进、追赶。只不过两年间,中国 运动员的确在太极拳上下功夫了。年轻的一代在领悟拳理、苦心练 功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成熟了起来,不再那么令人焦虑。当然,我们 不能不提到,这与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采取了提高太极拳技艺的措 施不无关系。今日,可以说初见端倪,令人欣喜,令人振奋。大会中,最令人激动的是集体表演的场景。先由日本代表队登 场,他们200人的队伍,虽然男女老幼参差不一,却表现了对太极拳 的高度热忱和执著追求。在中国民乐曲中轻步舒袖,一展身姿。其 中有一名崎形人参与其列,他那雄赳赳的气宇,非但不会影响队形, 却有生辉之点。引起人们对太极拳的社会意义有更严峻的思索。中 国代表队由上海师范大学的200名学生担任表演。在悠扬的乐曲 中,那坚实的动作,浩荡的气概,引起全场的热烈掌声,简直令人激动 得落泪。担任领队的沈荣渭老师和教练孙剑狄老师告诉我:这些学 生几乎一个寒假没有休息,每天练五六个小时,还精心编排了“中”、 “日”和“八卦”的队形图案,十分壮观。听说当他们在暴雨般的掌声 中退到后场时不少同学竟兴奋地哭了。的确,他们显示了炎黄子孙 对传统太极拳的继承与发扬,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和风貌。赛后,徐 才同志还专程去上海师大看望大家,勉励他们。同学们表示要把这 股热情保留下去,坚持锻炼,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常言道“快马加鞭未下鞍”,太极拳既已推向国际体坛,它的竞争 将是更加富有意义。我们期待着国内的、国外的太极拳健儿,不断地 你追我赶,新人辈出,赛事向宽度扩展,技艺向高峰攀登。太极拳属于世界,愿世界盛开太极拳的绚丽之花。心潮逐浪高——来自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的镜头之一1989年12月间,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被人们 称之为“亚运会前的热身赛”。自然,不仅为武术爱好者们所关注,也 令万千的亚洲人所瞩目。由于没有卫星电视传播,人们只能从报道 中得知一点战况和凤毛麟角。我作为一名身临其境的裁判,很想把 那里的一切感受告诉读者,然而身在其中工作,必然无法顾及另外两 组的比赛。尽管难以周全,也愿把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镜头,记述下 来,奉献给亲爱的读者们。 在赛场上,给香港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原文庆和王萍了。这次比赛规定每一项目都进行预赛和决赛,并且在一天见分晓, 对于运动员的体力和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项目,预赛中的 角逐就比较激烈,到了决赛就犹同浪涛汹涌了。八名进入决赛圈的 各国好手,心怀抱负,身怀技艺,一浪高过一浪,掀起了观众心潮逐浪 高的情潮。

 

浏览4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