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最初叫长拳、十三式,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 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势,任其自然,无中 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 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太 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 手”。至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 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 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初创的太极拳,偏重于技击性。拳套中有腾空一字腿落地 和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高难度动作,有扑腿下腰以面 部掠地面经前足尖而起的腰腿极为柔软的动作等。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器的改进,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缩 小,促使太极拳家们重新考虑太极拳发展方向问题,于是便有了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显而易见,这是 太极拳开始从技击转向保健、医疗的启蒙思想和主张。
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陈家沟的太极拳家陈有本首先创造 了新架,逐渐扬弃了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与之同时,陈 长兴的弟子杨露禅到北京传艺时,为保健需要,又改革了拳套动 作。经其子健侯修改,其孙澄甫再修改,定型为著名的、流行最 广的杨式太极拳。而杨露禅的弟子吴全佑,全佑子吴鉴泉又改 革了拳套动作,形成小巧紧凑,不纵不跳的吴式太极拳。
杨露禅的同乡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氏老架,后又从陈青 萍学新创套路,再加之自己研创,形成了强调开合虚实的武式太 极拳。武氏再传李亦畲,李氏传郝为真,郝氏再传至形意拳、八 卦掌名家孙禄堂,孙集三派所长,又创了架高步活的孙式太极 拳。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各具特点和风格,架式虽然有繁简大小 的不同,但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进而达到刚 柔相济。它们均扬弃了老架太极拳的高难度动作,以便适应保 .健、医疗,增强体质的需要,使太极拳既能适合年轻力壮者练,又 能适合年老体弱者练,具有了广泛的适应性。
太极拳套路和太极推手方法,历来就是相辅相成的。随着 套路的发展演变,推手方法也有了显著变化。新创各式的推手 方法,一改老架推手运动量大,技击性强,易发生创痛、跌倒的特 点,而着重发展了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沾连粘随,并 乘势借力而放劲的一面,使人练习时感到兴趣盎然,同时可避免 伤痛,因此为许多人喜爱,增强了医疗、保健的功效。纵观太极拳近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到陈氏14世传人陈 长兴时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太极拳仅处陈家 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发展重在技击。在此之后,外传至永年(河北境内)、北京后,传布日益广泛,且发展方向向技击、医疗、 保健三方面平行发展。
自外传杨露禅、武禹襄后,杨氏开武馆于北京,武氏用文字 传于外省,遂使太极拳这一武林最新成果之名由点到面,形成弥 漫全国的普及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 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 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立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 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 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 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三十 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 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 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 种流派。据说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 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 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 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 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 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 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 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 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 “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 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 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 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几派。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庭所创, 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 套。从陈王庭起,经过三百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 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 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 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一路拳套现有八十三式,主要 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 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 “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 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 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 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 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 子可分高中低三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 可练低架子。陈式第二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七十一式,主要特 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 强;③“蹿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二路只 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 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 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 “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 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 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 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 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 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陈式太极拳掌门人为陈 正雷先生。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幼时在河 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 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 “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 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 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 动作,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 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三 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两子,杨班侯和杨健侯,各有所 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 多次与人交手将对方打残打伤,因此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 京名噪一时,客观上为太极拳树立了威名并推动了太极拳在全 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也因其性格偏执极少授徒,所以传承 者很少,目前闻者有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 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当今流传的太极拳 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 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 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 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 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 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 此,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 提高技术。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 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 二路炮捶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杨澄甫有五 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钟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浏览3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