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医疗作用
太极拳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融合了中国传统养生 方法和中医学的经络学说,被证明是重要的健身和预防疾病的 运动项目,它对增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善体内的血液 循环,加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强化 消化功能等具有神奇的功效,被称为“医疗体操”,被誉为“中华 养生之瑰宝”。
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及显著的保健医疗功效,使之以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纳入世界文明宝库,被世界人民视为古 老中华文明的象征。在东南亚诸多国家中,如新加坡、马来西 亚、泰国等,太极拳被广为流传,成立了难以统计的太极修炼组 织,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在美国的华盛顿、纽约 等大城市都设有太极拳训练班,甚至美国的宇航员也把太极拳 作为定期的训练项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竞争的加剧,人们日益渴望一种与自 然相融合的空间,而太极拳寓静于动、意气合一、中正安舒、内外 相合的境界,恰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可以预言,太极拳的发展 将迎来新的机遇,作为中华养生的瑰宝将伴随中华民族的重新 崛起而放射出奇异和更加耀眼的光芒。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 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 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 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 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 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 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 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 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 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 利于通经活络。道②,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 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 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 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 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 下、内外循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 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 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 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 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按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 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 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 有序状态。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 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 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 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 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 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小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 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 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 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 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 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 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 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 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 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 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 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 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 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 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 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 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 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协调,达 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 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 成。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 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 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 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 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 “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 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 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第三,实践证 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 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 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 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 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 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 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 中的良师益友。
太极拳史话
在中国的历史中,关于武术的记载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前 475〜前221) 0当时的侠客,如《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刺 客,肯定都是精通些功夫的。但战国时代的武术在秦汉时并未 得到推广,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下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关,人 们多崇拜能言善辩之人,而耻于舞枪弄棒之举。这可以从两个 故事中略见一斑。
一个是荆轲剌秦王,将匕首藏于地图之中,献图引秦王观 看,图穷匕现,取之即刺,可惜的是竟未能刺中。而秦王身虽佩 剑,竟一时拔不出来,两个人一追一逃,绕柱而逐。还是旁人提 醒秦王从身后拔剑,才砍死荆轲。另一个故事是专诸刺王僚,将 小剑藏于鱼腹之中,上菜时取出刺死王僚。专诸的目的达到了, 但他本人也随即被人杀死。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无论是侠 肝义胆,壮志在胸的荆轲、专诸,还是叱咤风云征服列强的秦王, 都未能练就一身武艺,可见当时虽有利剑,但尚武之风未兴。
南北朝时期梁代(502〜557),有一个名叫达摩的和尚独自 往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面壁九年。他为了使其弟子们勤于修 行,创编了一套练筋骨的拳术,后被称做少林拳,也称为外功拳。既有外功拳,就有内功拳与之相应。两派的区别在于“少林 以拳勇名天下,然立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以静 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这里所言的内家,发展 到唐代被称为太极功,是一个隐居于河南南阳的隐士许宜平所 创,共37式。又因其行拳走势如长江流水滔滔不绝,故而又称 为长拳。无论是达摩和尚的少林拳(外家),还是许隐士的太极 功(内家)都对后来的太极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1368〜1644),有两个历史人物为后来太极拳的创立 做出了贡献。一位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另一位是当时道教领袖 张三丰。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闽、浙一带抗倭斗争中,总结了 前人的拳术:加以改革,使之更适用于短兵相接的实战,并写就 了《拳经》一落。《拳经》中大部分招式为太极拳所采纳。张三丰 可谓是传奇式人物,他具有道家的修炼功夫,既精于少林,又通 晓内功,是明代武林泰斗。
1929年扬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势长拳》中说:“武当脱胎于 少林,少林得法于禽经」张三丰创造出了以静制动、练气化神的 太极十三式,又称武当派。而这种内外合一的原则,恰恰也成为 后世太极拳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 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 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 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 其目下视,地下蟠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 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 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明末清初之时,闲居于故里的陈王庭在整理先辈武功时,极 大程度地受到了戚继光、张三丰等的影响,从太极13式取得灵 感,尤其是从戚氏的《拳经》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成分,加之容纳 进传统养生之术和经络学说,始创了崭新的武术派别——太极 拳。
浏览3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