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手里一本不知被翻阅了多少次的《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 解》,蒋德伟一直想寻找到一位如李雅轩拳论所述境界的老师。很多次,他独自背诵其中的精彩句子:太极拳修炼歌:心要清,慧要澄。良知良能藏胸中,身心悟觉如明镜,体察事物有智明。神清骨爽无限美,修身致用妙无比。人不知其中乐,道在有为无为中。松沉着劲练功,可以使胆力充实,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无论对方多么凶恶,我总有办法将其降伏的。我有沉着之心劲,有冷狠快准、入里透内之 心劲,一定可以将其打服,将其摧毁。俗话说,持续努力,必有收获。蒋德伟的机缘终于来了。在一位学太极拳网友的引荐下,2007年11月的一天,他们相约 去拜访一位名叫何华云的太极拳师傅。何老师是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 人,正是李雅轩的再传弟子之一。对那天的情形,蒋德伟至今,都兴奋不已。在川音广场,蒋德伟 见到的何先生身着青色棉布练功夫,带着眼镜举止优雅,循循若儒 生,个头比他略矮,但却有一种伟岸挺拔的庄严气势。在朋友的鼓励下,蒋德伟上去与何老师摸手。何老师很和蔼地同 他搭了手,一接触,蒋德伟就感觉与以往大大不同,只觉得何老师的 手软如棉,柔似水,滑如油,竟无一丝着力处,他心中一喜,这不正 是李雅轩先生所说的大松大软吗?“那一日,我第一次体会了太极如水的感觉。”蒋德伟事后多次告 诉朋友。此前,蒋德伟看过的《老子》第八章上说:“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 尤。”这次,蒋德伟亲自体会了哲学所描述的境界在身体上的示现。在接下来的几个周末,蒋德伟又到何老师家中请教,在摸手中, 他一接触老师便感觉如此空旷的地方竟完全没有立锥之地,东倒西 歪,如踩圆木,心中惊恐不安。在谈到散手时,何老师又示范了散手 打法,蒋德伟觉得老师似乎有三头六臂,拳脚铺天盖地,自己毫无招 架之力,虽都是点到为之,但仍打得他胆战心惊,失魂落魄。蒋德伟说,接下来拜何老师为师,是他人生的一件大事,改变了 自己的身心状态,这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事业发展。
太极拳是哲学拳
虽然正式拜师学习太极拳才两年,但蒋德伟的功夫却精进不少, 对太极拳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他认为,太极拳是哲学拳,融合了数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能提高自身修养,亦可强身御辱。太极拳似水,无孔不入,以天下之 致柔而驰骋天下之至刚,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极柔弱而又及刚 强。在学拳之余,他开始研读传统文化类书籍,如中医、“老庄”、 《论语》、禅学等° “这反过来,加深了我对太极拳的认识。”蒋德伟 说。中医的内气经络与武术内功一脉相承,互相为用。“老庄”讲自 然无为,顺从自然本性,心性沉定,道家一脉与太极同根而生。禅学中讲平常心,太极推手时更是如此运用,不能平常心对待,便不能舍 己,又何谈从人。别人一来问劲,我不惊不抗,逆来顺受,挨何处何处转,顺其来势而化解,自然能消于无形。当然,化解好坏得看双方 功力。“练拳如修道,是身心功夫疽 蒋德伟说。在他看来,太极拳的技 击养生是一体,如同大树,养生是根本,技击是枝叶,无根本,枝叶 必然枯死。如果能按照技击的要求去做,那么养生自然也能得到,太 极的原理本就是以养为本。这让笔者想起,李小龙到美国读书,选择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成为他建立截拳道的理论基础而令蒋德伟特别开心的是,因为练拳,他精神饱满了,全身轻松,再也没有腰酸背痛的现象,心意一动到某处身上就有热胀麻的感 觉,非常舒服,特别是手上非常明显。以前走了远路腿酸、肚子痛, 现在走远路不累了,肚子也不痛了。他说,心情变得很轻松快乐,心胸开阔,能以一种平常心来对 待。过得很开心。学习时,则表现为注意力更专注。而同事们则发现,小蒋待人处事比以前更加平和。蒋德伟这样评价自己所练的太极拳的魅力:深蕴哲理,动作优 美,舒展大方,技击理论高深,藏而不露,方便交流,可结交各界朋 友。而蒋德伟的师兄也明显感受到这个师弟的迅速进步,在推手中, 许多时候,表现为攻击力强,威胁很大。蒋德伟也讲起自己的一次经 历,前不久,在德阳与一爱好者谈拳,对方问如何应对对方的拨拉进攻,蒋德伟让对方一试,对方一压拨他右手准备顺势上击蒋头,蒋德 伟顺其下压之势瞬间进身,以右手搠挤,对方便仰面飞出啪的一声跌 倒于地,惊骇不已。对方当时怎样跌出,蒋德伟说,他自己并未看清,分析原因,大概是松着听出其意图,顺势一松近身,在对方欲进时,一搠拔了其根,一挤即将其放出。因为在一瞬间完成,所以非常 干脆,他自己也未能看清过程。怎么才能练好太极拳?不同的书,不同的太极拳修炼者会有不同 的感悟与说法。蒋德伟的看法是,按照老师口传身授之要点,勤练多悟,抓住 “松”字练功夫,同时本着经典拳经的要求去悟。太极拳是一杆秤,所谓“立如平准”,这杆秤首先要称好自己才能 称别人,称自己是“体”,是知己;称别人是“用”,是知人。称自己 也就是练好拳架,在做好“闾尾中正,虚灵顶劲”等要领的前提下, 放松放软打拳,做到一处有一处虚实,将自己肢体的重量称准,每一 着每一势,用意不用力交代清楚,特别是转换、过渡动作一定要留意, 不能含糊,拳谱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完全是真 言。能将自己的轻重、浮沉、开合、虚实的身体变化称准,拳架运行起来,遍身似水流,自然能找到正确的身法,节节贯穿。何华云老师 十分强调拳架功夫,观何师打拳,落步极轻,虚实分明,如水上行舟, 遍体如江河涌动,气势磅礴,神意鼓荡,极其空灵,观之是一种艺术享受。拳架功夫能达到如此境界,灵光遍照,自己一举一动了然于胸, 听劲功夫自然出神,与人推手才能意在人先,搭手罩住其根。常常被 何师轻描淡写,控制于掌股之间,动则惊然跌出,印象极为深刻。
在衰落中发展的“武林”
对笔者的提问:你认为武林还存在吗?蒋德伟说,他自己是一个 石油工作者,与武林无关但是,有人就有江湖,有武人就有武林。在他看来,武术在凋零中发展。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和和平时 代的持续,武术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况且社会上肯下苦功练武术的 人已经很少了。但是随着近来媒体对武术的宣传,武术界似乎又吹来了阵阵春风。他建议媒体应该加大武术宣传,增加武术投资,仍然能使我们的 国术发扬光大。宣传可以通过官方或者民间实战擂台赛的方式,比如成都新中国成立前的“打金章”比赛(打金章是新中国成立前成都 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每年开春时,来自各地的武林高手云集 在青羊宫的花会上打擂台,最后的冠军就可获得金章,第二名为银 章,第三名为蓝章。当时成都打金章全国闻名,是武学界最为亮眼的 盛事。因格斗真实,打金章,后难免有人伤残,1953年举行最后一届 后打金章因各种原因停办)。对有真功夫的武林高手,政府应增加资 金政策扶持,或者自力更生,弓入商业化运作模式,谋求发展,使武术精髓得以传承。
—句话说内家拳
蒋德伟:技击养生是一体,如同大树,养生是根本,技击是枝叶,无根本,枝叶必然枯死。如果能按照技击的要求去做,那么养生自然也能得到,太极的原理本就是以养为本。
太极拳解
(清•武禹襄)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 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 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 “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武老说练太极拳的状态:身手虽然是动的,但难能可贵之处是心 中是一片安静的;除了宁静,所有的意气、气势都必须收敛。这句话 提醒那些练拳时满脸带着神气或行云流水或龙腾虎跃般的朋友戒之!
浏览4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