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的意识就好比令牌一下,气机就发动,自然就如同旗帜随风 吹开,在精神这个主帅的带动下,身手就如同拿来驱使、演练的士 兵。只有时时刻刻明白、留意这些道理,方能懂得、掌握用兵之法, 把我们的战斗部队训练好。必须先从心意上下手锤炼,然后才渐渐锻 炼到身手上。这个道理如同"练武的怕拼命的” 一样,因为拼命的人 心志是坚毅的。所以真正的技击就要求达到王苔斋先生所说的“无 相”境界,要做到“无寿相”,也就是一旦交手了,哪管它长寿不长 寿,活不活得了。没有这个心志和勇气是难以言技击的。锻炼身手又 要做到“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思就是说,心志如一,如庖 丁解牛纯以神行了,手脚就训练得非常敏感、灵活。“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都是 一步步达到的e“一气呵成”是讲贯穿、利索,练拳做事的认真态度,“舍己从 人”则讲做人、做事、练拳圆滑了,“引进落空”是目的,“四两拨 千斤”是显示的效果!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 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巳。从人则 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必须知道:一动起来没有哪个地方是不动的,一静下来又是没有 哪个地方不是静止的。把运动状态的每个过程做细致,我们可以把它 当作静止的慢动作分析;把静止的状态放大来看,我们会发现其实周 身上下都处于运动的状态中。这个就是所谓的“动静如一” 了!内在 固有、固定的是精明的精神,外在展示的是安逸的神态。这里告诉我 们要处理的是这些矛盾状态,把它对立统一起来!“须要从人”是讲运动中要处于客观状态,“不要由己”就是讲 不要太主观了。我们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练太极拳练得“漂亮”好 看的,基本都是主观练法很多。所以我们的老前辈就曾说过:“打人 的拳不好看,好看的拳不打人。”主观上首先就加了一个“好看”的 概念,但“好看”的拳就一定是对的拳吗?前辈的拳“好看”,我们 有多少人又是撇开其外形,彻究其内在底蕴呢?错误的拳哪怕是一根 手指头乱晃一下,就错了!武老告诉我们:拳练得客观,就能灵活地 运用,练得主观,就是呆滞、受制于人的拳。崇尚气息、气力的人往 往练不出力量,悠然养气、放松的人才可以培养出沛莫能御的力量!彼不动,己不动,彼徵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他不动,我不动,比对方更加的冷静;他刚刚要动,我就料敌机 先,开始运动了。自己去随从别人的运动,必须要知道自己的运动范 围、应急反应速度等,这样才能够在随对方转动的同时做好“沾粘连 随不丢顶”;如果我们想去控制、粘住对方,就必须知道、了解对方 的情况,才能够做到不先不后刚刚好。这是在讲兵法的道理:知彼知 己,百战不殆。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发挥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武老又说:精神状态能够提起来“神聚” 了,则没有反应迟钝、 身躯行动笨拙的顾虑;“沾粘连随”做得灵活、细腻,方可以预见、 发现“引进落空”的妙处所在。你来我往中必须要明白对立的根本 所在,进退顾盼中要能够转换、能开能合。这些都是在阐述矛盾无所 不在,我们要把这些对立面统一起来!然后柔化或打击的时机则由自 己决定,柔化或打击对手的力量统统都是从对方的力量强弱处顺势利 用而来。发劲的时候必须上下是统一、内外是协调一致的,这样才能 够所向无敌啊!站立的身躯必须要中正不偏,才能够做到身躯八面都有支撑、转 化的空间。武老进一步给我们描述一个武林高手的Flash:他静止的时候像山岳一样,行动起来又如同江河一样滔滔不绝;行走时如临深 渊,运动间的力量控制得像抽丝一样;蓄劲的时候周身像是弓在拉开,发劲的时候就像箭一样放出去了。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 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 是亦知止能得矣!行动起来像“九曲盘”上滚动的珠子,没有一个细微的转折地 方是不能通过的;运劲如同把自己的躯体、四肢锤炼成“百炼钢”, 那么打击出去有什么是不能摧毁的呢?这个是鼓励语,一定要清醒地 认识很多东西其实是肉体不能摧毁的。行动起来好像鹘子、老鹰抓兔 子和毒蛇时那样迅猛、利索、机警,神态要像逮老鼠时的猫一样。 “曲中求直”可以理解为在曲线运动中找出一种直线攻击,也可以理 解为在委曲中,迅速找到一种直接打击的手段。这些都是“蓄而后 发”的。收的目的是发放,“连而不断”就是《懂劲先后论》中所说 的不出现“俯仰断续之病”。武老的武学观念中,要想“极坚刚”, 必须先“极柔软”,能够“沾粘连随”才能够非常灵活。这里点出了 太极拳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太极拳无坚不摧的“极坚刚”,是通过 “极柔软”训练而出;太极拳的灵活是客观上“舍己从人”式的灵 活,而非自己主观想当然式的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语出孟子。太极拳要求“上下相随”,所以 很注重我们平常所忽略的下半身的锻炼。因此感觉气息“一口气吸到 脚底”是存在的,现在练唱歌的练气息的对此有相同的体会。“劲以 曲蓄而有余”则是在对应前一句,我们的古人喜欢写对子,对文化素 养的要求非常高。这个话可以深入理解到我们的“劲”其实就像 “意气” 一样曲蓄的,是藏在意识中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可以爆发出 来,是在各种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这样才能映证“牌位先生”所说 的: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武老本文结尾告诉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渐 渐地“物来顺应”,也就是《授秘歌》所说:应物自然了。“是亦知止能得矣”,也就是说知道停止才能够有所得到啊!这个话怎么理解? 现代营销学所谓的“空杯心态“就是指这个,不能空就不能得!最后 的这两句话其实又回到了 “无形无象”、“应物自然”的道理上!
追寻太极的细腻与文雅
——北京・大学校园里王红江的太极拳观认识王红江,最初是在网上,聊了数月未见过面。看了他数篇关 于“太极推手”的文章,许多见解很精辟。今年5月,正好有事去北京,住在北京大学校园里,我告诉他, 我已到了北京。之前在网上就曾约定,如有机会见面,就要推推手,试试我们各 自在网上所谈的体会。王红江供职的北京工业大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在城市的东南 面,而北大在北面,相隔数十公里,坐车要两小时。那天北京正好下雨,早晨如黑夜。我在校园里打完一遍拳就接到吴氏太极拳传人王红他电话,他到了。我很感动,他很早就起床,带着一把伞,一个水壶,赶来会我这 个不相识的拳友。校园的一个角落,我们开始搭手切磋。和他相比,我的身体要健壮得多,他则是瘦弱的身躯。不过他的手更轻灵,不丢不顶,听劲敏感。无奈我只有靠丹田和 跟劲与他对抗。因为听劲很灵,我稍有发劲,他便跳出去,啪啪啪啪退出好几 步。这让我很不适应。网上有说,吴氏太极拳像在表演,以前对此我也有同感。这次, 碰到个现实中的版本,我也坦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王红江的回答是,太极拳讲求用意不用力,对来力不能化,则可通过跳起来,稳定自己的重心,不至于被摔出去。如果这时他不顺势退,用他们的话来说,就叫不“识趣”。我的理解是,他反对用劲蛮顶,认为这失去了太极推手的趣味。结缘吴氏太极拳
38岁的王红江从小身体比较瘦弱。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对太极拳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学校跟老师学太极拳。但他发现,学了架势用不出来。后来有位同学介绍王红江去团结 湖,那里他遇到了马长勋先生①。
浏览4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