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归要以实践检验为准绳来观察 体验判断,结果并没有发现有孙德善老师的那种风格的功夫。高师父 自己踏踏实实,潜心磨炼,逐渐练出了一些上乘的功夫,并得到了见 识过这些功夫的某些圈内人士,特别是一些过去不服他的师兄弟的最 终认可。袁兴说,令他终身感恩的高友臣师父,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拳学之 路,虽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对于他这个当初犹如一张白纸的年轻 后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未参加过比赛爱“以武会友”对于从事外企工作的袁兴来说,尽管他对太极拳很痴迷,但从未 参加过任何正规比赛,没拿过任何形式的奖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自娱自乐,自得其乐”。但袁兴却极度反对没有交流的闭门造车式的练拳。袁兴说:“在舍己从人的原则下,既要研究练己,也要研究依人, 两者兼而有之,不可偏颇,否则难以有所成就。”袁兴说,练己依人,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孤阴不生,孤阳不 长,孤立发展是为不道,如此则虽下苦功,亦无所得。尤其对依人研 究的不足,反过来使其内功内劲的水平也会流于泛泛。与人交流除了能够提高技艺,更重要的是结交到志趣相投的好朋 友。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结识过一位好朋友,就是通过一次太极推 手。这位朋友187厘米高,体重240多斤,曾经是全国无差别级的推 手冠军。1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经过朋友介绍,袁兴和这位冠军朋 友在天坛公园推手。“那时候虽然我的体重只有11。斤(身高170厘米),比他差了一 半还多,但我每天练十余个小时,状态处于正佳的阶段。”袁兴笑称 自己当时很勇敢。与冠军朋友一搭手,他就切实感受到对方劲力之浑厚,动作之猛 烈是之前从未遇到过的(从那以后也再未遇到过第二个),于是加倍 小心,拿出浑身解数与其周旋。然而冠军的身体十分松活,袁兴连续变力发力,他能连续顺势化 解。推了一会儿,由于很激烈,双方都有些累了,周围人让停下来休 息一会。经过这次推手,双方成为很好的朋友。冠军年龄比袁兴大些,与很多名家摸手多,众多名家的情况他都 向袁兴作了介绍。袁兴很高兴地说,去年,又与冠军朋友小聚,推杯换盏之间,又 谈起太极方面的逸闻趣事。这位朋友后来在其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袁兴说,“十几年 前比试领略了他功夫中的智慧,十几年来领略了他为人的品德,这又 力口强了那次比试给我的深刻印象人生有这些经历和朋友就是享用不 尽的财富呀!”一句话说内家拳袁兴:武术说到底其本质是真实的对抗搏击,•传统武术应该发展 出一套高效的由浅入深的培养人才的方法,以适应受众多元化的学习需要。

 

太极体用解

(清•杨式传妙老谱)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意思大致就是说:一个人是否通晓了道理,会通过其精、气、神 等反映出来。因为身体的状况是在有意或无意的思想支配下运动的, 我们的力气是在肢体肌肉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身心一定要 有一个精神寄托,这个就是道家所说的“道理”——可通俗理解为: 道,理论基础也。而一个人的精、气、神也是有一个寄托的,那就是 必须清理思想中的杂念,做到专心致志和格物致知。前人认为,专心 致志、诚心正意的做法会导致我们的思想境界接近于“天道”,现代 话解释就是客观事物本来的存在和规律。“诚者”的目的,就是去发 现“天道”,是“几近于道”。按专心致志和格物致知的要求去做的 人一“诚之者”,不过是正常人应该去做的那些事情,即“人道”。 这些全部都是一个人主观上愿不愿意下大工夫去做所决定的这段话告诫我们明白道理的重要性以及持之以恒的必要性。下面 继续讲——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 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於心身,用之於劲力,仍归於 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明白了 “天人合一”的道理之后,我们甚至就可以得到日月运 行的气势。“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意思就是 大道理明白、细节处都做好了,就可以“人能、处处能” 了——这里 讲的是“大道相通”的原则。如果用这些“大道理”专门从小处讲 技击(武事)的原理,拿来锻炼身体,用来训练科学地用力方法,仍 然是属于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范围,不是傻练、盲目练的做法,所以我 们也不可以说“武事”就是“末技”。因为与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是相 通的,强调的仍然是用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接着 举例论证了一劲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前人的科学常识认为:灵活的爆发力是从人的筋上发出来的,蛮 力气是从人的骨头上撑出来的。如果说用拿东西比力气来看,力气特 别大的,可以拿得起几百斤重的东西,这种人基本上都是皮粗肉厚、 骨骼大,是从肌肉发达上硬练出来的。如果用全身的协调性来看一些 人的力量,比如有些人,平常文弱时表现得仿佛不能拿几斤重的东 西,但他是属于“内壮”的人。虽然这两种人力气大小不同,但真正 交起手来,胜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学习好陈长兴老爷子在实践中悟 出、总结的技击要言,就会发现技击、格斗原来是一门学问!养生是根技击是枝叶成都•石化工作者蒋德伟的太极生活27岁的蒋德伟,石化公司职员,四川石化系统两万职工中的一 员。平时的工作是天然气输安全管理。在业余时间,他是一位痴迷的太极拳修炼者,手里不离他所热爱 的那本《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面对笔者的采访,他的话像出自一位资深的太极拳修炼者:太极 拳养生是根本,技击是枝叶。多病童年催生武术梦蒋德伟告诉笔者,他自幼体弱多病,童年上医院几成家常便饭, 以致几岁就敢独自去村卫生院打针了。1997年,蒋德伟在重庆合川 凉亭中学上初中,参加校运会,跑完400米后,肚子疼痛,肺部呼吸 困难,两眼发黑,大白天都不能视物了,如同黑夜,休息约个把小时 才缓过神来。“身体太差了,我不能不锻炼身体”,蒋德伟这样想。长期多病,加上一些武侠片的感染,蒋德伟最后决定选择武术作 为自己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这时正好班上转来一位热爱武术、带了少林拳谱的同学。蒋德伟

 

石化工作者——蒋德伟拳照

很快和他成为最要好的朋友,抽学习的空隙借来学习几招。后来转学 来了一位自学八卦以及太极等功夫的同学,身边带有一本《李雅轩杨 氏太极拳法精解》(为太极拳大师李雅轩女婿、徒弟陈龙骥老师所 著),蒋德伟借来一观,便爱不释手。蒋德伟没想到,这本书成为他拜访太极拳明师的线索。看见蒋德 伟着迷的样子,同学把这本书送给了他。蒋德伟欣喜若狂,一到假期 的空闲,就认真地研读学习,略有所得,上高中后继续钻研,经过长 年练习,体质竟有好转。同学们知道蒋德伟练太极拳,课间闲暇总爱找他疯打,而他依靠 自己的一点理解,往往占上风,将同学摔倒在地,有时颇有些得意。 但蒋德伟也知道,自己的太极拳没有名师指点,还属于花架子,根本 不可能有所成就。寻找一位好的太极拳师父,成为他的一个梦。大学毕业以后,蒋德伟到了成都附近工作,他时时不忘寻访明 师,周末有空就独自一人到成都各处拜访,一见有太极拳练习者就驻 足观看,然后上前请教,但是有的练习者要么没有太极功夫,有的练 习者有功夫,但是却以大力制人,或两手出劲,与雅轩先生所言大松 大软、轻灵虚无、变化莫测、神鬼不知、发人无形的功夫相距甚远。 这让蒋德伟心中疑惑,也不服气。一段时间,他甚至认为,自己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好的太极拳老师了。第一次见到“太极如水”

浏览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