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时代,由于党项羌族与汉文化有较多的接触,因 而西夏的许多方面受汉文化影响更多。西夏已是以农耕 为主,农业、衣蓑更好等均发展到较高水平。据现存西 夏松贵文西夏文字典《文海》反映:西夏社会生活,金属 制品有刀、剑、戟、矢、斧等,其兵械冶炼制作品种较多。据 史料载,西夏制造的弓弩很有名,曾进献北宋王朝。宋人 沈括《梦溪笔谈》载:“熙宁(公元1068-1077年)中,李定 献偏架弩,似弓而施干蹬,以蹬更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 洞重扎,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西夏所制甲胄亦精良坚 韧,一般弓矢不易穿透。但在武艺器械之中,西夏宝剑最 为有名,谓之“夏人剑”。夏人献剑给宋朝,宋帝王甚喜爱, 常佩带。《宋史•王伦传》:“汴京失守,钦宗御宣德门,都 人喧呼不已,伦乘势径道御前日:'臣能弹压之。,钦宗解 所佩夏国宝剑以赐。”可见宋钦宗佩带的是西夏所制宝 剑•宋人晁补之曾作诗咏“夏人剑”,有句云:“螺旋芒铐波 起脊,白蛟双挟三蛟龙。试人一缕立被魄,戏额三招森动容。”描写了夏人剑之精美及剑上之花纹特征。1975年西 夏墓帝王陵曾出土长达一米之铁剑,印证了西夏善制宝 剑的史实。
元代蒙族以武力横征亚欧,除凭极精锐有力之骑射 武功外,亦擅长多种兵械武艺,短兵以剑、刀、斧、锤为主, 长兵则以枪为主,间亦有使棍棒者。《元史》一四九卷载: “国宝,一名黑梓,少击剑学书。”《元史》一八八卷载,王 英:“膂力绝人,善用刀,号之日刀王。”从这些记载中可知 当时常用短兵仍以刀、剑为主。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所记,当时蒙古军队作战,除骑射外,近战肉搏多用刀、 剑、锤:“所有的箭皆放射以后”,“拿起他们的刀和锤、矛, 互相砍杀。用这些刀、锤,他们起始用重力打击,最凶恶、 最可怖的厮杀开始了。有的用尽全身气力去砍杀,有的受 到这重砍,把手和臂砍落了"。“当双方的箭都射完了,许 多人马死在地上。他们就拿起剑和锤、矛,冲向对方,开始 一个残酷而又凶猛的战斗”(《马可波罗游记》四卷)。周纬 《中国兵器史稿》引用印度史等典籍关于蒙古军在印度作 战的描述,亦表明蒙人近战常用剑、斧等:“蒙军一齐上 马,向敌冲出,笄、剑齐下,杀声震野”。“铁木耳等蒙王之 军队,除极少数有火枪外,多数均带弓箭及斧、剑,间亦有 带刀者”,“其下士称红把戏者,加服钢网衣(即连环锁子 甲),称黑把戏者,加持锤、棒;称明把戏者,则加带钢盔, 并持大棒”。应说明的是当时蒙军所用兵械与汉族传统兵 械多有不同,蒙皇兵械受欧洲、西亚影响,制作多精良锋 利。该书引文又谓:“大蒙古皇帝曾召集波斯及印度等地 之良工名手,制造并装饰其各种兵器,备极一代之盛,举 世无匹。巴白耳战士所用兵器之最堪注意者,厥为夏西帕 尔之瓜锤,手掷之长箭(形同标枪),小斧,宽体大斧等”; “蒙皇所用兵器,均各有名称,其所喜用之干将短剑,常有 三十具之多,其制每月易一剑送往宫闱中悬挂。又有柯迈 尔异形剑四十具”;“又有短宽剑四十柄,小宽剑四十柄”; “其余兵器如锤、斧、枪、刀之类,不计其数,均由随从武官 于蒙皇出征时抬之执之,以随往焉”。写蒙军作战是“两军 交绥,炮战开始,弓手继而发箭,终则双方白刃相向,斧、 剑、刀、枪从事,是以两军之最后胜负,仍以刀、剑短兵及 武术决其雌雄”。这里对蒙军作战情况的描述,与前引马 可波罗所述是一致的。可知蒙人更多使用的是刀、斧、剑 等短兵。因元代兵器为钢铁所制,易生锈不存。但清廷藏 有清代蒙古王公所献名贵兵品,有长剑、短剑等,精美绝 伦,可知其兵械之精良。蒙古所用之长枪较少,《中国兵器 史稿》记有三种:其一,名“期胡大”,其体甚长,向前之刃 作三角形,杆尾之刃作花瓣形,两头均可刺敌,亦可投掷 杀敌;其二,名“巴尔性”,体亦长,向前之刃近于斜方形, 杆尾之刃作圆头钉形,'两头可剌,亦可掷杀敌人;其三,名 “三尾掷枪”,杆尾有三尖刃,虽亦可在马上刺敌,但其作 用纯为抛掷杀敌之远剌器。可知蒙人使用之长枪与汉族 之枪,形制有较大的差异。而蒙人用枪,更多的是掷出,马 上枪术似用得不多。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蒙族战士还有一种利害的暗器名 叫“轮圈”,据《中国兵器史稿》所引文献载:“蒙古战士所 用之兵器甚多,其中一种,名为'轮圈',蒙人呼口 '恰加儿 拉力,(chacarari)或'恰克拉姆,(chakram)。此种'轮圈, 甚小,每一武士之左腕上,常套带七八具之多,而以右手 手指套圈摇而远掷敌,可以深入敌人之头颈等部”(当时 华语呼之为“阴阳刺轮”,后又称“乾坤圈”这种在民间 武术中带着几分传奇色彩的远掷武器,却是蒙古战士战 场所用,表明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古代武术中有“日 月乾坤圈”、“日月风火轮”、“日月雁翅轮”等,皆为铁圈上 加不同形制之利刃。此种颇具杀伤力的暗器,在宋、元时 期才有较多的使用,它源于蒙族或来自其他民族,有待研 究。
蒙族崇尚武艺,且武器精良、技艺高超。但元朝建立 之后,为加'强民族统治,采取严禁民间习武的政策。元初 即多次严禁民间私藏武器。因而元代民间武术的发展受 到较大影响。但元代文艺戏剧却有极大发展,在文艺戏剧 的表演中,民间武术得到了演习与传播,可武术的实战性 不免减弱。但通过舞台的表演、宣传,武术也得到一定的 普及。元杂剧中,有不少武戏。据《太和正音谱》对杂剧所 分十二类中,有“钱刀赶棒(即脱膊杂剧)”一类,即指武打 戏。元剧中如“关大王单刀会”、“单鞭夺槊”、“三战吕布” 等剧目,有不少武打的情节。当时的“蓝采和杂剧”述一流 动戏班,持着些枪、刀、剑、戟、锣板和鼓笛”,可见武术器 械是戏班演出常用道具。当时还有一类“绿林杂剧”,多演 绿林盗贼豪侠故事,其武术较技的场面当更多。总之,在 元代,武术在舞台艺术方面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客观上为 明、清舞台武术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嵇。
注 释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宋代兵器》(三联书店版)。
《金史•挞懒传》。
《金史•桓藏传》。
《金史•谋衍传》。
《金史•海里传》。
《金史•蒲察士杰传》。
第七章明代武术
(公元 1368-1644 年)
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于公元 1368年建立了明朝,并建都于南京。中国又进入了一个 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武术有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从而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朝建立后,蒙古瓦剌部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亦被俘虏。终明之世,北方 的军事威胁始终未能解除。这一时期,日本封建诸侯又支 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 国中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 御倭的问题,也一度成为明朝面临的重要军事问题。对军 事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对武艺的重视。唐顺之的《武编》、俞 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 事名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检 验总结而产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 等人,同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 术先行者。留传至今的武术及军事著作在当时的大量出 现,以及既是军队将领又为武术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人 物大批涌现,是明代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 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在明代已 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 的形成。
明代与日本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日本刀法深受中国 武术家关注,而中国武术又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日本 柔道和空手道的创立。
少林寺武术,亦在明代开始弘大并显名。
第一节武举与武学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七月,礼部奏请,拟遵 循前朝制度,立武学,用武举八太祖朱元璋否定了这个 建议。他认为「析文、武为二途,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之 上,土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 武异科,各求专习乎?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武学,甚 无谓也。”朱元璋否定了立武举、武学,但他并未否定武 备与武艺的重要,他只是不愿文、武分途,希望能培养文 武兼备的人才。所以,我们能看到,整个朱元璋在位时期,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便包含了文与武两方面的内容。
洪武二年,朱元璋“大建学校”,在校生员均“专治一 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洪 武三年五月,又“下诏国子生及郡县学生皆习射”。朱元璋 认为:“先王射礼文废,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土多所 未解,乃命礼部考定射仪,颁于官府学校,遇朔望则于公 廨或间地习焉同年八月“京师及各省有开乡试,初场 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第二场论一道;第三场 策一道;中试者后十日复以五事试之,日:'骑、射、书、算、 律。'骑观其驰驱便捷,射观其中之多寡”。朱元璋还考 虑到“武臣子弟,但习武事,鲜知问学,命大都督府选入国 学,嗣后,勋臣子弟多入监读书”。明代文人能武的事例 不少,如天启进土卢象升,暇即角射,箭脚花,五十步外 发必中”%这种现象,与朱元璋力倡文武兼学有一定关 系。
浏览3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