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是我国武坛的优秀运动员。对于其人,笔者不算熟悉,而她的演练技术风格,对我们这些裁判员来说,却是谙熟的。有人说,她 的巅峰时代似乎已过。其实,尽管她今天已没有坐在冠军的宝座上, 然而她的技术风格仍是熠熠闪光,十分可取的。一日:工。看李霞练自选拳,每一招式功架,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体势工整,动作干净。每一姿势中手型、眼态、身型、武步都 处理得十分严谨,落落大方,一丝不苟,犹同书法家的一帧秀丽的楷 书,令人悦目怡神。目前,我们有些运动员在动作的基本姿势上不甚 注意,似乎只要能蹦得高,有“风卷霹雳上九天”之概,或有几个难新 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就可以不拘“小节”了。如做虚步时臀部向一侧歪扭,练剑时以巴掌代替剑指,甚至仆步中仆腿竟任其弯曲,若美 人断其一肱,看去令人索然。拳谚中说:“先看一伸手,再看一步 走”、“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传统的武术练功对一个动作架势向 来是要求极严格的,教练员也大都十分强调,但有些运动员却听不 大进去。“学而令其似本”,对于任何一个基本动作都疏忽不得,才不会顾此失彼。二曰:清。看李霞练剑,方法清晰、力点明确、身械协调,如一泓 清澈见底的泉水,无论是撩、挂、劈、点,还是穿、云、抹、带,每一剑法 的动作过程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从不含糊,完成动作也十分到位。近 年来,我们的有些套路在演练中,常有方法含糊混淆的情况出现,如 劈与点不分,崩与挑不分;撩剑、腕花时腕上功夫不够,若挥舞一根短棒一般显得生硬了些,力点也不够清楚;更有甚者拿剑当刀练,以刀 法“充实”剑法,以棍法代枪法,难免芥韭不分。三日:韵。看李霞练的长穗单剑,其动作变幻而连贯,流畅而 豁达,富于韵律之美。如在开始有一大段弧行步是很见功力的,平稳而不呆板,快速而有节律,接一个“仙人指路”,动作怡然而止,风采不凡,充满动作节奏的气韵;她在成串动作的连接上也是多变而 不乱,有条不紊,如有一趟连续的左右正反穿挂剑,环环相扣,步走剑行,身转穗飞,最后接一个“坐盘回身下刺”,整串动作舒徐有致、 急缓自如,像有一支无声的古琴曲伴着一样,抑扬顿挫,起伏婉转, 毫无生涩呆滞之感。笔者认为,对于套路节奏的认识和处理,是很 值得探讨的。目前,有些运动员练的动作迅疾,速度很快。诚然武 术也是很讲究快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速度快也是一种功力 表现,但是我们不能追求不讲节奏的快,不去认识动作连接的内 在技法规律而一味求快,那样就会缺少韵味,像一杯白开水,难 解观众慕思之渴。如若是以快来遮掩动作不“工”和方法不“清” 就更增毛糙之感。李霞的“韵”也正是在动作“工”和方法“清”的 基础上才会有的。惊险合理巧妙——浅评北京队三人对打拳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充满了整个银川市体育馆。北京男子 三人对打拳充分展现了功夫和技艺的巧妙结合,既有热闹,也见门 道,雅俗共偿,不落俗套。首先,从构思上来说,这套三人对练整体结构贯穿一气,高潮迭 起。一开始,李志洲先发制人使个小绊,将对方一人勾倒,此起彼伏 的对打中,李寡不敌众,但他伺机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掣翅”,又将 其中一人打翻在地,顿脱险境,出现了一次小高潮,使观众不禁嘘唏哗然。接下来,对方一个错误判断,李机警地使其两人误打,妙趣横 生;在李遭到对方背后一掌的同时,又逢另一人侧踹腿凌空而来,李 迅疾俯身来一个前滚翻,骤然化险为夷,反使这一巧妙的配合,惊险 绝伦,使对练又一次引向高潮。此后,由于误打使对方两人“怒火”骤 升,奋起夹攻,致使李只有招架之功。此时他使用了一个险招一腾 空双踹大背摔,使场上又起新波。直至终了,观众一直沉浸在振奋激 动之中。一场分把钟的对练,主动被动的迅速转化,全在对方矛盾点 的巧妙利用,思来大有哲理。据设计者介绍说,他们注意了观众的心理,用层层动作假设把观 众的思路与整个套路连接起来,有序幕、高潮、低谷、再高潮,犹同一 出精彩的独幕剧,令人心潮激荡。我们有些对练尽管也有惊险巧妙 的动作,往往由于缺乏整体感而使观众情绪松散下来。其次,在动作的结构上,他们注意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 外,使对练更加扣人心弦。如:当李将一人摔倒在地举手欲砍,却遭 到另一人旋风脚袭来,李旋即一搂,搂倒了一人,引起了一个小闹剧。 虽然是虚构,但时机上合乎逻辑,盎然生趣。近年来,对练动作受功夫片影响不小,掺进了不少误打的闹剧, 由于设计粗糙,时机上不合理,大有虚假做作之感,不能打动观众的 心。对练中时机是极关键的。如前面说的腾空误踹一组动作,李若 不早滚地便失真,太晚则遭击,真乃千钧一发,差之毫厘,则失之“千 里”,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其三,在选取动作时,力求避免雷同,另辟新意。记得清代文人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听古曲而思归卧,听新曲而忘倦”,陈陈相 因是艺术上的败笔。有一组动作中,原可采前“马失前蹄”——招来 闪躲,然而用此招者已多,他们另编新招。在迎面踹腹时,通常是采 用搂抄后空翻,他们设计了一个“顺竿上墙”,令人叫绝。整个套路摒弃了尾随功夫片那种死打硬踢的动作,多用巧妙的技法,如:开始用 “别翅”擒拿;最后一段中采用“下把”快摔,而不用求险的“倒口袋”, 使动作迅敏严谨,不误战机,皆起扭转乾坤之效。对练是一种假设性的攻防套路,允许有夸张,但要适度、合理、逼 真,又不是实地硬打,一切全在于闪展游击之妙。合理为宗,旨在巧妙,正是这套三人对练法的成功之处。在四次 夺魁之后,理所当然,冠军的桂冠再次戴在他们的头上。武术的心意训练武术运动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心神意气的训练是指对 运动员内在心志的训练,通过训练达到与外形技术的高度协调。即 所谓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运动表现。概括地说,心神意气的训练是要求运动员心力要坚强,精神要饱 满;意识要集中,气势要贯通。心力要坚强是对运动员在演练中的总 的心态要求,要自信坚强,犹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内与外 的根基,否则将形无劲健,神采不扬,动无韵味,意不流畅。要把自己 假设在一个战斗的场合,一招一式要有坚忍不拔的气概,从起势到收 势,始终要有勇往直前的斗志。精神要饱满是要求运动员精神要抖擞,富有神采,志勇恃神。古 人云:“神乃形之君,现其形必传其神。”萎靡不振,动作则会散乱、懈怠。精神要集中、凝聚,与动作意识紧密配合。“神藏于心、外候于目”。对眼神的训练要求一丝不苟,做到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左顾右 盼,目光跟随动作。定势则要目光炯炯,眼中有物。意识要集中是培 养运动员对技术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对动作会意,才能传神,对攻防明晰,才能在身手眼中表现。不理解技击内含,意识不能表达,意识 不能集中,即使理解了动作也表达不好。要通过训练做到“心中有, 眼中有,手上也要有”。气势要贯通是运动员在演练中的气势表现, 要做到“外示安逸,内宜鼓荡”,气盈则力生,力生则神满,神满才能气 势如虹。动作与动作要做到气脉不断,从头至尾,一气贯注。要求 “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套路才能练就一首完好的“运动诗篇”。 “运动诗篇”还在于有韵律,要使动作在起伏跌宕中形神兼备,得心应 手,达到气韵生动。诸多方面的技术要求看似抽象,实则是技术与心理两者俱存的训练。它的训练通常不是孤立单独的,大多贯穿于技术训练之中,尤其在教练员的严格要求之中,同时也存在于训练之外,可谓无所不 在,教练员也不应该放弃这一时间对运动员的熏陶和引导。
浏览3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