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兆 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年不详,陈 氏十三世,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学术纯正,拳艺精湛,品德优良,武德 高尚,持己端方,事不徇私。为人乐善好施,遇灾荒之年,常设粥场施 饭,每遇寒冬,买衣济贫,晚年有“村叟斗病牛”的传说。
陈善、陈毓锦 乾隆六十年( 1795 ) , 85岁的乾隆借归政大典之 机,邀集各方老人进京共享最后一次“千叟盛宴”。嘉庆元年(1796) 正月初四日,在宁寿宫的皇极殿开宴,列名参席者3056A,列名邀赏者 5000人,“其仪率多由旧,而盛事实视前有加”(见《国朝宫史续编》 卷四十二)。皇子、皇孙、皇曾孙、元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敬酒,侍卫 等给众叟依次行酒,并承旨分赐食物,90岁以上者授七品顶戴。千位老 人中,陈家沟便去了两名,即陈氏第十二世的陈善(字嘉谟)和第十三 世的陈毓锦(字尚谟),二人返乡时巡抚、知府特地为二人举行挂匾仪 式,观者摩肩接踵。
陈长兴(1771〜1853 ) 字云亭,陈家沟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 六代传人。被称为“牌位大王”。陈长兴将陈王廷所创之五路拳由博 归约,精炼归纳,保留陈王廷所创太极拳中头套13势的精髓,不足者补 之,重复者裁之,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即太极拳大架一、二路(又名炮 拳或炮捶)。他总结了太极拳的理论,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 极拳用式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陈长兴太极拳总歌》等。由 于他打破门规族约,将陈氏家传的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旧称广平府)的杨福魁(字露禅),使太极拳得以广泛地传播开来。
陈耕耘 字霞村,生卒年月不详,陈氏第十五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长兴之子。从小习练家传太极拳,热心向学,虚心好问,青年时已成名手,在同辈中出类拔萃。因承父业保镖山东,以惊人技艺威震四 方。袁世凯遂聘其子延熙到袁府教拳。
陈有本(1780〜1858 ) 字道生,陈家沟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 代传人。他将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归纳后,在原有架势的基础上,逐渐舍 弃了某些高难度动作和发劲动作,变发劲为蓄而待发,架势与老架一样 宽大,创编了一套以劲走立圆、手走小圈的套路,即太极拳小架。
陈仲姓(1809-1871 ) 字志瞟,又字宜麓,号石厂,陈氏十五 世,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有恒之子,兄弟三人(伯姓、仲姓、季姓)O 与弟季姓为率生兄弟,貌酷似,乡邻难辨。精太极拳艺,熟经文,通兵法,文武皆备,韬略技艺无不精通。能运使30斤左右铁枪,尤称武 勇,然循循儒雅,从不与人争,义声著于世,入武庠,封“武节将军 骁骑尉”。
陈季姓( 1809 ~ 1865 ) 字仿随。幼受父辈有恒、有本熏陶,立 志涉经史,读兵书,钻研武学,小年即与兄仲姓同入武庠。平日重礼 仪,守孝道,广交友,与兄仲牲齐名。以功皆晋五品,后封“武节将军骁骑尉”。
陈清平( 1795 ~ 1868 ) 陈家沟陈氏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自幼随陈有本习练太极拳小架,后移居赵堡镇。他将小架套路进行改进,又加圈缠丝,形成了一套以侧立掌、走立圆身法为主要特征的小架套路。后人为区别之,称师传小架为“略”架,清平小架为“圈”架 (也有人以村名而称之为赵堡太极拳)。他的弟子武禹襄、和兆元、李 景延、李作智,分别创衍出了武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忽雷架和腾挪架。
李作智(1844 ~ 1914) 字镜心,温县南长羌村人。拜陈清平为 师,在师传拳艺基础上,遍访名手,结合自己多年习武对阵心得体会, 在19世纪末,创编了一种强调双手并重、极重下盘功夫、步法更加灵 活、身形起落幅度较大的太极拳套路,被称作“太极拳腾挪架”,又称 矮桩架(矮架)、衩拖架(衩架)。李作智著有《太极拳讲述》等。腾 挪架目前传播地域主要有温县、博爱县、武陟县、沁阳市、济源市、郑 州市以及陕西、四川、山东、安徽等省市。
陈泮岭(1891 ~ 1967 ) 字峻峰。河南西平县人,少年时代起就喜 爱武术,曾从吴鉴泉、杨少侯以及拳术名家纪子修、许禹生诸先生学 拳习武。他一生从事武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1928年河南省国术馆成立 时,他多方联络组织并出任馆长。陈泮岭任馆长期间,聘请各地名家任 教,共举办国术人员训练班五期和国术省考多次,为培养武术人才,推 动河南武术活动的普及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曾在陈家沟学习考查, 后任民国中央国术馆副馆长,著书立说提出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陈王 廷是太极拳创始人等论断。
唐豪( 1897〜1959 ) 字范生,江苏省吴县人,出生在一个穷缝纫 工的家庭,十多岁就失学。在自学苦读之暇,喜习武术,到上海谋生 后,从刘震南学六合拳术。后在南京国术馆从事武术史研究。为了弄清 太极拳的来源和演变,唐豪三下陈家沟进行实地调查。他查阅陈氏族谱 墓碑,走访遗老,掌握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过反复考证,确认陈家沟 是太极拳发源地,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
陈鑫(1849〜1929 ) 陈家沟陈氏十六世人,自幼随父学拳,博学多识,深得太极拳精髓。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悉心收集陈氏太极拳的传世著述,遍访太极拳名师,用12年时间写成了《陈氏太极拳图说》、《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为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发展作出 了重大贡献。
陈发科( 1887〜1957 ) 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 人。近代陈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对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杰 出贡献。他将陈氏太极拳套路进一步总结提高,创陈氏太极拳新架一 路、二路。其著名弟子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季臣、雷慕 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和其子陈照奎、陈照旭等。
陈子明(?〜1951) 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从小跟随 父、叔学习太极拳,曾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成立国术团体传授太极 拳。后经人推荐,又到上海、南京、西安教练拳术,出版了《陈氏世传 太极拳术》,将自己习武的心得,师承教诲,太极拳大要、架势,详加 解释,深受武术界同仁欢迎。在南京授拳期间,引导唐豪三下陈家沟考 察太极拳发源与衍变。
陈照丕(1893〜1972 ) 字绩甫,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 Ao他从小习拳,勤学苦练,拳艺高超,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播工 作,民国时期曾任温县国术馆教练、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全国运动会 国术裁判和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致力于传 拳。1964年当选全国武协委员。晚年在陈家沟潜心传拳,为太极拳的传 34
承培养了一代新人,当今享誉中外的陈氏太极拳名家,多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他的主要著作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功 《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
陈照奎(1928 ~ 1981 ) 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发科 幼子。自幼随父学拳,精通陈氏太极拳理论和各种技击方法,先后在上 海、北京、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等地从事职业教拳20余年。1973 年至1980年,他应邀多次返乡,在陈家沟教授太极拳。如今活跃于中华武坛的陈家沟拳师,其理论和拳术的提高,均和他的直接传授分不开。
顾留馨1908年生,上海市人,1925年在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毕业, 考入文治大学。1926年从刘震南学六合拳,1927年入陈微明致柔拳社, 然后参加汇川太极拳社学杨式太极拳,后跟随陈发科学习陈氏太极拳, 曾教越南胡志明太极拳。1950年任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又主持上海 市体育宫工作。主要著作有《陈氏太极拳》(与沈家桢合著)、《太极 拳研究》(与唐豪合著)、《怎样学习太极拳》、《太极拳术》、《炮 拳》等。
第三节太极拳流派
300多年来,太极拳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大胆创新,逐步丰富。
浏览6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