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0年至1868年,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破陈家“独得之秘”, 开太极拳向外传播的先河,太极拳套路开始外扬发展。这一时期的主 要代表人物有陈长兴(1771 ~ 1853 )、陈有本(1780〜1858 )、陈清平 ( 1795〜1868 ),均是当时陈氏顶尖拳师。陈长兴自幼师承其父陈秉旺 习练陈氏家传太极拳、械,深悟其中奥秘,颇得理论精髓,功夫炉火纯 青。陈长兴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 性地发展成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 26

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中国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二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整个套功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冈叭跃的特点。陈长兴将所创编拳、械始传于外姓河北省永年县杨 露禅。太极拳的发展普及正是从杨露禅开始的,而此前,太极拳还只是 在陈姓内部传学,所以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诗曰:“谁料豫北陈家 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与陈长兴同辈分的陈有本,也在原来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 些高难动作和发劲动作,变发劲思想为蓄而待发,逐渐发展形成太极拳 的小架套路。当时精于太极者,多出其门,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继往开 来的一代宗师。

陈清平幼年师承族叔陈有本,青年时已名扬乡里。由于家庭经商 迁于温县赵堡村后,利用闲暇开办武馆,正式授徒,当地皆有所传。他 结合个人体会,有所创新,形成与陈有本所创编小架不同的小架套路。 所授徒弟多有所成,并在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衍化出了新的套路 和流派,当今最有名的就是武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赵堡 架、陈氏太极拳忽雷架和陈氏太极拳腾挪架等。

在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打破戒规,向外传拳的影响下,陈子 明、陈金鳌、陈照丕、陈发科等,先后在甘肃、河北、北京、陕西、南 京及本埠授拳,学有所成者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 尼、冯志强、李剑华、李经梧、肖庆林、许禹生等。陈氏太极拳以惊人 的速度向外发展开来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结合教学实践,于陈氏老架低拳架(陈氏家传 太极拳本有高、中、低三种架,此架为低架,陈立清言为陈有本与陈耕 耘所创编,陈发科仅教其子照奎)招式中,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 缩短了练功周期。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太极拳套路,现被称为新 架太极拳,在北京等地传播° 20世纪70年代后,太极拳受到了党和政府 的高度重视,被提到了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国家体 委为普及太极拳.先后整理创编了太极拳24势、48势等。

20世纪90年代后,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还分别创编出了陈氏太极拳38势和陈氏太极拳精要18势、综合太极拳等套路,对太极拳发展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陈家沟陈氏的主力用于分田、营造家 园上,拳乡陈家沟太极拳风气甚微,只有陈克忠、王雁等个别拳师在练 拳。1958年,陈照丕从黄河水利委员会退休回到陈家沟。他对毛泽东主 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有所认识,认为太极拳是民 族文化精髓,开始在家中传授太极拳。当年,河南省举行武术比赛,新 乡地区指定陈家沟组成代表队,代表地区参加太极拳比赛,运动员获两 个第一名,陈照丕获太极拳第一名。1962年,国家举行太极拳比赛,陈 照丕又带队参加,运动员又获两个第一名,陈照丕被国家武协命名为太 极拳名家。1964年,陈照丕当选为全国武协委员。

同时,陈家沟村请陈照奎回村传授太极拳。陈照奎辞去北京的工 作,在10年中三次回陈家沟教拳,终于将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 天才等一大批人才培养成熟。

1981年,陈照奎不幸病故,陈家沟村又请来陈发科的著名弟子冯志 强,到陈家沟继续传授太极拳技术。从此,陈家沟新一代太极拳人才开 始走向社会,活跃在海内外各地。

1981年,河南省体委投资在陈家沟建立河南省第一个太极拳武校, 1983年学校开始对海内外招生。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成立后,掀起了办学 的热潮,前三年共举办长短期培训班37期(长期班一至二年,短期班一 28至两个月),开设课程有太极拳套路、器械、推手、理论、政治等, 中冒 技术和理论讲义教材都是学校自编。共培训国内10余省学员11600余人功 次,海外10余个国家学员560余人次。

太极拳大架 太极拳大架由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所创。他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性地衍变出流传至今的太极拳一路和二路 (又名炮捶)。他所创编的太极拳在画圆走圈的基础上,由松入柔,由 简到繁,按照“大圈、中圈、小圈”和“有圈意无圈形”的不同功夫层次,采取“以形导气”(炼劲还神的功夫架),利用三种架子的不同训练 步骤,驱使体内劲路传递越来越细腻的运动方法,以求达到天行开展后紧 凑的效果。大架的特点表现在手臂较为开展,步法大而轻灵,架子舒展大 方,手法灵活多变,阴阳转换虚实分明,胸腰运化、折叠蛹动自然,松 柔圆活,外柔内刚,气势磅礴,爆发力强,秉承传统而又见特色。世称 “陈氏太极拳大架” o他传授的著名弟子有陈耕耘和杨露禅等。

太极拳小架 太极拳小架由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所创。他在原有家 传套路基础上,精益求精,创编了一套以走立圆、走小圈为主的套路, 世称“陈氏太极拳小架”或“略架”。陈有本秉承家学,拳艺精湛,造 诣极深。他创编的这套以身圈劲路变化为主体、手法从略的太极拳, 演练时要求以身圈为主,其五层功夫的升华程度是先把圈走圆,而后走 大圈,再由大圈变中圈,中圈变小圈,最后达到“有圈意无圈形”的功 夫。小架的特点是较陈长兴所传的太极拳套路动作更为简练紧凑,步法 灵活,古朴典雅,劲顺气厚,并以松柔入手,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秉 承传统而又独具风格。

陈氏太极拳新架 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创编。陈发科幼承家学大架, 功夫深厚精湛,是近代最杰出的陈氏太极拳代表人物。1928年至1957年 在北京教拳授徒,把陈氏世代秘不外传的提高架和功夫架公之于世。这 两路拳架起点高,难度大,气势磅礴,威武俊秀,架子较低,身法较 大,动作舒展大方,见功夫快。此种拳架以松柔和筋骨对拉拔长为前 提,以胸腰运化和折叠蛹动的加圈运动为基础,驱使拳势动作转关过节 (气)规范而准确,以“松活弹抖”、“快慢相间”为功夫升华手段。

拳套中手法灵活多变,技击性明确,动作严谨规整,劲路清晰细腻,在 快慢相间的功夫中发劲完整而频繁,以求尽快达于身、挨何处有反击的 反应,世人称之为“新架”。

第二节 陈氏太极拳重要传人

陈所乐 陈氏第十世,生卒年月不详。师承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 谛,和其师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他生性豪 爽,爱打抱不平,深得乡亲们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其故宅遗址与“杨 露禅学拳处”相对。他因家境富裕,虽有时应朋友之邀跑趟镖事,但并 不以此为生。平日在村中设帐授徒,陈氏子弟从其学武者甚多,其中佼 佼者有侄儿光印、正如和季生子恂如、申如等°

陈汝信 陈氏第十世,生卒年月不详。学拳于太极拳创编人陈王 廷。他勤学苦练,功夫日臻炉火纯青,和师兄陈所乐一样,深得陈王廷 喜爱并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第二代太极拳宗师。其子大鹃、大鹏皆得其 真传而名满江湖。

陈正如陈氏十一世,生卒年月不详。师承陈所乐而精于108势太 极长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一授徒郭永福(一说郭即陈氏十四世之陈 有孚,因杀人而隐姓埋名,逃往他乡。有孚、永福字音相近,陈之外祖 30

家又姓郭,此事待考)・郭技艺精湛,传山西洪洞之长怀德、贺怀璧,中 声震一方,被誉为“神手郭永福” 。而陈家从此有“传内不传外”的规功 矩,也不再传108势太极长拳,夫 陈恂如、陈申如 陈氏第十一世,生卒年月不详。陈所乐之挛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幼年因见义勇为,以高超拳术斗群匪解邻 村北平皋王家之围而被誉为“大天神、二天神”。王家为感二人德,特 将此事编为戏剧,名曰“双英破敌”,在陈家沟唱了三天三夜,成为太极拳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敬柏 字长青,乾隆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二世,太极 拳第四代传人。年轻时,曾从巡抚于鲁,匪徒闻之丧胆,有“盖山东” 之称。至今仍流传着“打死山东客(即卖艺人),使死陈敬柏”(使 死:温县方言,意为“累死”)的故事。

浏览4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