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根据考察结果,同意命名温县为 “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同年7 月.中国武术协会结合多年来专家研究结果,经过认真研究,命名温县 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同年9月,温县太极拳又被命名为“河 南省民俗经典” 。

第五节陈家沟景区

陈氏太极拳是闻名于世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是改革开放以来,被 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开发的两拳(太极拳和少林拳)品牌之一, 被焦作市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项目。近年来,焦作市相继投入数亿资 金,修缮和恢复了一大批文化遗迹、馆点,先后建成了太极拳祖祠、杨 露禅学拳处、陈照丕陵园、历代宗师名人纪念馆、陈氏祖林、陈家沟太 极拳学校、皂角树练拳处、东大沟练拳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等旅游景 点和习武演拳场地。

太极拳祖祠陈家沟村内祖祠大街东西两座牌楼之间为太极拳祖 祠,建于2000年,占地近2000平方米。太极拳祖祠主要由山门、东西碑 廊、拳谱堂、东西配殿、祖师堂和祭坛组成,是纪念太极拳始祖陈王廷 和历代太极拳名家的圣地。

祖祠山门建筑别致,两侧分别为河洛太极图和伏羲太极图,蕴含着 太极拳拳理植根于河洛文化之中。进山门的东西碑廊,竖立着历代太极 拳名家的纪念碑、功德碑。

正殿是拳谱堂。拳谱堂坐北朝南,拳谱堂前有太极拳始祖陈王廷 铜像。拳谱堂正门东西两侧分别矗立着“武”、“德”两通青石碑。

“武”碑碑阴镌刻着太极拳源流传承大系,展示着太极拳创始、发展、流传与衍变的历史进程;“德”碑碑阴镌刻着陈氏太极拳武德律文,包括《门尊十二严》、《规守廿备》、《戒章十二禁》等陈氏先辈门规戒律,规范了习武之人的行为准则。拳谱堂正中竖着八面体拳经幢,正面墙上是太极演武图,大殿左右陈列着太极拳械兵器,东西两侧山墙上是 太极拳套路壁画。经幢高3米,上有双虎托太极石刻°八个立面分别刻 录着太极拳始祖陈王廷的《拳经总歌》,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要论》 和《太极拳用武要言》,陈清平的《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陈鑫的 《太极拳缠丝精论》和《太极拳经谱》等太极拳秘籍。

拳谱堂东侧山墙上是陈氏太极拳大架一路套路动作壁画,共75势。

拳谱堂西侧山墙上为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套路动作壁画,共72势。

太极拳祖祠的后院,正殿为祖师堂,东西两侧配殿内是太极拳人 物、故事壁画。

东配殿壁画内容为陈卜“定居常阳村”,陈王廷创编“太极拳”, 陈恂如、陈申如“双英破敌”以及陈敬柏、陈继夏、陈长兴、陈有本、 杨露禅、陈耕耘、陈秉壬、陈秉旺、陈秉奇、陈仲魁、陈季魁等历代太 极拳名家的武林故事。

西配殿壁画为历代太极拳名家陈清平、陈春、陈鑫、陈照丕、陈兰 如、陈鸿烈的武林故事和杨式、武式、和式、吴式、孙式五大太极拳流 派招势简图以及“陈发科授徒”和“陈家沟舞虎”等内容:

祖师堂前竖立着杨、武、和、吴、孙五大太极拳流派的纪念碑。

祖师堂是太极拳祖祠的主要建筑。殿内供奉着太极拳始祖陈王廷

小 大殿正厅端坐着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金身塑像,东西两侧站立着太极拳中 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汝信,塑像后面为春、夏、秋、冬四季习武仿古国 雕屏,图中隐藏着“太极神功”四字。

祖师堂内东西两侧分别供奉着为太极拳发展、衍变作出卓越贡献的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的塑像。计,坐北向南,高30米。整座建筑耸立在直径70米、高3米的台基上。 坛基围栏及扶手采用青石、花岗石、汉白玉为原料精雕细琢。博物馆分 五层,下边四层分别以两仪堂、四象堂、文修堂、三省堂命名。中国太 极拳博物馆以太极拳的孕育、产生、衍变、发展为主线,展示着太极拳 演变历史阶段的各种资料和文物器具。2009年8月21日,中国太极拳博 物院正式开馆。

太极拳祖林 太极拳祖祠外东北角原为陈氏祖林,现为太极拳祖 林,主甬道正前方是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的墓地,陈卜墓前是太极拳始 祖陈王廷的墓、碑,两侧是历代太极拳名师的墓寝。整个祖林,碑石 林立,苍松翠柏,是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寻根问祖、祭祀拜谒的重要 场所。

杨露禅学拳处位于陈家沟村太极路南段,是台湾杨式太极武艺总 会师承长、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邓时海为纪念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 露禅,于1991年出资修建的。,

杨露禅学拳处原为清朝翰林院待诏陈德瑚故居,面积2.94亩,为两 进院,是当年陈长兴授拳的场所。因年久失修,只剩下北厢房三间,后 院小瓦房两间。现有按照清代风格修复的门楼、正殿、二进院南北厢 房、习拳处、杨露禅住的小屋以及供游人观拳、休息凉亭。

正殿中央供奉的是陈长兴半身塑像,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 上,由博归约,创编太极拳大架,传艺杨露禅,后衍生出杨式太极拳。 正殿内北边的塑像展现的是陈长兴传《拳经》于杨露禅,南边的塑像展 现的是杨露禅与师兄陈耕耘在切磋拳技。两边山墙上的壁画介绍的是杨 露禅学拳的经历。学拳处后院北侧是当年杨露禅栖身的土屋,南边有杨 露禅窥拳的断壁和陈长兴教拳的场地,中间是邓时海为杨露禅竖立的纪念碑。

陈照丕陵园 位于陈家沟村南,旅游路东侧,占地0.3亩,建于1988年。四周青砖围墙,塔松苍翠,碑石林立。墓的正前方竖立着子女所立 纪念碑,碑额由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张含英题写,两侧是机关、团体和 海内外太极拳组织以及弟子竖立的纪念碑。

东大沟练拳处 东大沟位于陈家沟村东,长约L5公里,南宽北窄, 深约六七米。沟内林木茂密、绿树成荫、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建有两 个练拳台,是历代拳师传拳练武的好地方。

西沟古皂角树 西沟又名寺沟,在陈家沟村西部西沟中段东沿上, 有一棵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皂角树,盘根错节、树围近丈、枝叶茂盛、 树冠近亩,四周滋生出10余棵皂角树,形成独树成林的景观,是历代村 民练拳的场所。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搭横采也难改。 钩搠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虽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桩根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太极词, 论阴阳, 天地人, 办万事,

太极拳, 讲无极, 清朝初, 习武术, 阴阳理, 太极拳, 太极源, 发祥地, 拳圣地, 太极拳, 源周易, 太极理, 精神气, 掌契机。

原多名, 论太极。 明朝亡, 学拳经; 作拳纲, 拳王创, 古常阳, 武艺强, 人兴旺。 渊源长, 易传中, 变对立, 有规律, 辩证法,

王宗岳, 善若水, 陈王廷, 练气功, 养生中, 神功强, 今陈沟, 强身体, 众豪杰, 代代传, 有太极。 图统一。 循轨迹。 创伟绩。

后确定。 前无敌。 正年壮。 读庭经。 练攻防。 美名扬。 太极保家乡。 浪推浪, 永流芳。

◎上图:怀抱太极

阴阳学说是太极拳之理的总根源°打拳先明理,理在拳先。用心练 拳,意领身随。

◎上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

太极之光,是生命之光。太极文化,万代弘扬。

◎陈长兴(上图左)(1771〜1853)和陈清平(上图右)( 1795〜1868), 他们是中国太极拳的重要传承人,是太极拳改革的中兴人物,他们 使太极拳彰行于世,为太极拳的普及和传播奠定了基础,他们功勋 昭著.

第一节陈氏太极拳的发展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 地流传的谚语说:“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 “会不会,金刚大捣 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练拳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 久不衰,历代名手辈出。因受战乱、灾荒、政治因素等影响,太极拳发 展总趋势呈波浪形,但由于太极拳传人的不断努力,太极拳在极其困难 的情况下始终没有中断发展。

浏览4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