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点】这一动作要求做到沉肩,右肘臂悬弓,右胯松、右 膝提,肩、胯、肘、膝、手、脚上下相合,重心由右变左,同时完成。充 分体现出右重则右虚的拳理。两臂交叉时,注意两手都要顺逆缠丝 走弧线,体现“非圆即弧”「手足之运绝无直来直去”的拳理。
动作四:身向左转螺旋略下沉,重心渐沉偏右。眼看右肩、肘外 侧,耳听左后,同时右膝里合,右脚尖上翘里转,脚里侧逐渐着地, 右手以小指领劲,左弓I •大指合,掌心空,同时左掌腕粘住右前臂近 肘弯处,手继续逆缠。交叉点在胸前,左掌心向右前,指尖斜向右 上,高度与鼻尖同,右掌以小指为主,大指合,掌心空、掌心向上,指 尖向左前,高度与眼同。
【要点】这一动作要求运劲要稳,身不上晃。右臂上引进, 臂悬糊劲不丢,左肩放松,左臂肘外棚劲不失。身勿后仰。
动作五:身向右转螺旋下沉,重心随身旋转再右移。眼看右肘 外侧。同时右掌逆缠翻转向前上外挪掌心向右前指尖向左略偏后,
左手变顺缠,左腕粘连右肘里侧上与右臂同时翻转外相略下沉(左 时向左外下沉与左膝相合)。
陈式太极拳是祖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具有中国特色 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明末清初,陈王庭创编太极拳时,其拳理、拳 法的形成有三个来源:一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 的依据;二是以道家的养身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拳术 内功的依据;三是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典籍为创编套路外功 的借鉴。这样就使这套拳术形成为一个完整而科学、内外兼练、既 有健身性又有技击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武术项目。所以我们说太极 拳是一门身心修养之学,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陈式太极拳的科学实践价值,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的重 视。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在陈 家沟,太极拳一向秘不外传。直到陈氏6世号称“牌位先生”的太极 拳大师陈长兴把拳传给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演化成杨式、 武式、吴式和孙式,太极拳才缓缓地流传到全国各地。但是,长期以 来,比较广泛流传的是偏于柔缓的太极拳。而把保持太极拳之轻沉 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顺逆螺旋等固有特点的陈式太极拳(即 陈长兴所传老架),自其发源地河南陈家沟一隅之地而传播到北 京、南京等地的,是著名太极拳大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在套路 的整理和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方面,陈发科贡献最大。
科逝世之后,其后近30年,把陈式太极拳从北京普及到上海、南 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的,主要是陈发科之子陈照奎老师。特 别是陈发科的学生顾留馨、沈家祯依据发科公及照奎老师的拳架、 拳照所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问世之后,陈式太极拳才在国内 外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庐山真面目”方为世人所识。
陈发科是陈长兴的曾孙,是陈氏第9世代表人物,为陈式太极 拳一代宗师,也是20世纪上半叶陈家拳的掌门人。1928年许禹生 把他请到北京教拳,并不多作宣扬,所传的面并不广。陈照奎老师 是陈发科幼子,父亲比较宠爱,一直留在身边,把自己年轻时练的 家传低式拳架教给他。此架动作编排细腻,难度较高。陈发科规定 其子日练20遍,陈照奎老师尽得家传,可以说他所传的拳架是和 陈长兴一脉相承的。
解放以后,陈发科虽60多岁了,仍在北京教拳、教推手。适时 拳架放高,趋于平稳自如,更显得舒展大方。但对自己的儿子,仍要 求练吃功夫的家传低架。
陈照奎老师自幼秉承家传,深得太极拳术奥秘。1957年陈发 科公去世后,陈照奎老师还不到而立之年,已经拳艺精湛,卓越超 群,堪称当代陈长兴老架的真正传人(有人将陈发科所传之拳架称 为“新架”,陈老师认为这是不对的).陈老师虽常自称其功夫远不 如其父,但他有文化,有知识,僮拳理,肯钻研,善于把唯物主义辩 证法和现代人体力学、生理学等科学知识运用于拳术的分解,加上 数十年的苦功,因而他在继承和发展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等方面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0年代初,顾留馨先生邀请陈照奎老师到上海教拳。1961〜 1966年他先后在上海体育宫和南京体委公开教拳,陈式太极拳才 在江南群众中生根。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被迫从上海返回北 京,在京以授拳为生。1973年至1981年他先后到郑州、石家庄、焦 作等地教拳。
陈照奎老师所传的陈长兴老架太极拳,不仅具有刚柔相济、开 合相寓、快慢相间,顺逆缠丝、动作螺旋、虚实互换、节节贯穿等陈 式太极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在上身中正安舒的基础上, 肌体各个部位的劲力要对称平衡,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前发后塌, 八面支撑;强调走低架子,重视胸腰折叠和丹田内转功夫;发劲松 活弹抖,轻沉兼备,倒换虚实强调档走下弧;运劲注重呼气;大小动 作都讲求技击含义,体用兼备,保持鲜明的武术风格,以及那寓技 击含义于其中的艺术造型等等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拳架演练之 中,不论是对演练者本人,还是对赏拳的观众来说,都会给人以生 .命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陈照奎老师的拳架,是他父亲陈发科家传的年轻人练的低架 子,当时在北京是很少传外人的。陈发科公逝世之后,特别是“文 革”之后,陈照奎老师才在少数门生之中将这套拳架逐步传开。陈 老师少年时期在其父严格教导下,刻苦练拳的情景及其功底,其姐 陈豫侠老师最清楚(见陈豫侠《纪念照奎弟逝世三周年》一文,载于 1984年《陈式太极拳研究》第2期),最了解陈老师的冯志强、陈立 清、顾留馨老师等都对陈照奎老师的拳艺有很高的评价。
有些跟陈照奎老师学拳的人反映:陈老师传授的拳架势子低, 动作分解细腻,身法、步法、眼法、手法、用法要求严谨,发劲强调丹 田带动和松活弹抖,因而感到难度大、强度大,认为难学难练。其实 老师早就讲过:“武术本身就是吃苦流汗的事儿”「学习必须付出
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有一定的艰苦性”,“这在意志锻炼方面也有相 当的效果”。又说“功夫功夫,就是要下苦功夫,没有苦功夫,拳也是 空的。另外,他强调练拳必须从实战出发,一招一式都明白它的技 击含义。实践证明,当你一旦掌握了拳理、拳法及动作要领和技击 含义,严格按老师要求坚持不懈地刻苦锻炼,一两年之后,就会感 到每练完一遍拳,汗流茯背,浑身舒松,精力旺盛,思路敏捷,整天 感到有精神,有使不完的劲儿,使你享受到一般人难以得到的生命 健康的幸福之感。
陈老师那纯正的功架,精湛的拳理,以及严肃认真的治学精 神,深刻地印在我心中。经过近30年来个人练拳、教拳的实践,在 健身健脑以及提高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个人受益匪浅,体会甚多。 陈照奎老师逝世转瞬已经16载,现在谨将自己跟老师学拳的一些 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向世人介绍陈式世传的太极拳的一些精义和 独特风格,以表对先师的缅怀之情。
陈长兴(6世)——陈发科(9世)——陈照奎(10世)所递传的 太极拳拳架的精义及其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法端正,拳走低势
本来,陈式太极拳架可以因人而异,分为高、中、低三种。陈照 奎老师所传拳架是其父家传年轻人练的拳架。强调在上身端正和 放松的前提下,走低架子。这是陈长兴的真传,所以陈长兴当时被 人称为“牌位陈”。陈照奎老师说,其父当年每天早上在家练拳和教 子学拳都是走低盘,在外面教拳则多走中、高架。当然,低也有一定 限度,除了仆步之外,不论马步还是弓蹬步,大腿平行不得低过膝, 大小腿之间夹角不得小于90度,不然则成为“荡裆”,即为病。正如 陈发科公讲的,打起拳来要“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样,稳稳当当的”。 这要有持久的桩功才行,所以老师称此种拳架为“活桩”。不仅如 此,更难的地方是变换虚实、倒换重心时裆部一定要走下弧,陈老 师喻作“走锅底型”,“不许把重心扛过去”(即不能走上弧,或平移 之意)。本来拳架就低,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
浏览3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