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也肩负着弘 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任。散打运动具有极强的对抗性和观 赏性,是一项非常优秀的格斗类运动。我国的散打运动在发展过 程中也曾受到西方体育的冲击,其一度在宣传和普及等方面落后 于韩国的跆拳道以及日本的柔道。此外,散打运动的商业化运作 也刚刚起步,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种种原因使得散打越发被边缘 化,这也致使人们对其技术技能等内容的研究兴趣减退。鉴于 此,笔者特撰写《散打运动理论新探与技能培养研究》一书,旨在 进一步推广散打运动,探索更易于散打爱好者学习的技能培养 方法。散打运动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也肩负着弘 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任。散打运动具有极强的对抗性和观 赏性,是一项非常优秀的格斗类运动。我国的散打运动在发展过 程中也曾受到西方体育的冲击,其一度在宣传和普及等方面落后 于韩国的跆拳道以及日本的柔道。此外,散打运动的商业化运作 也刚刚起步,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种种原因使得散打越发被边缘 化,这也致使人们对其技术技能等内容的研究兴趣减退。鉴于 此,笔者特撰写《散打运动理论新探与技能培养研究》一书,旨在 进一步推广散打运动,探索更易于散打爱好者学习的技能培养 方法。本书以散打运动的基本理论为切入点,辅以技能培养的方式 方法。如此就能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分析散 打运动。本书在撰写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层次分明。(2)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3)知识性强、科学有效。全书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首先从散打的定义、起源与发 展以及特点与价值阐述了散打运动的基本情况;第二章探索了新 时期散打运动理论的发展,具体包括散打运动训练的新理念、散 打教育新观念、现代科学训练理论在散打训练中的应用以及散打 运动科学竞技体系的构建;第三章研究了散打运动的技法原理、 对抗理论以及系统控制理论;第四章阐述了散打运动技能的基础 训练方法,包括散打运动员所必备的体能、心能与智能等素质;第
五章研究了散打运动中步法与功法的技能培养方法;第六章和第 七章分别介绍了散打运动中的攻防技能与实用战术的培养方法; 第八章介绍了散打运动中的礼节与服装等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散 打运动的主要竞赛规则以及相关的裁判法。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 果。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散打运动是徒手格斗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运动与实用技击并不完全相同,散打是在 传统武技基础上的继承和提高,它从体育的观念出发,许多动作 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在不伤害对手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各 流派的技法。体育属性是散打运动得以发展的基础,基于此才能 发展壮大,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本章深入研究了散打运动的定 义,分析了其起源与发展的历程,探讨了散打运动的特点和价值, 为散打运动理论与技能培养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一节散打运动的定义
武术人体徒手对抗项目自开展以来,这个运动项目曾有过两 个名称,即“武术散手”和“武术散打”。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内形成了“武术散手”和“武术散打”两个名称混用的局面。一个 运动项目具有两个不同的名称,既不符合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惯 例,也容易让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产生混淆,不但影响武术运动在 国内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影响武术运动国际化发展。
武术本身源远流长,流派演变复杂,内容丰富多彩,分支盘根 错节,如果对武术不同项目的名称概念及其本质属性、表现形式、 服务对象、具体内容、行为轨迹、技术特点不能进行准确的界定, 肯定会将武术内部纵横交错的关系混为一体。因此,准确定义概 念,再根据各自的内涵和外延适当地选用概念,是散打运动理论 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武术散手的定义
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的中国传统武术, 其文化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其体育文化的内核是内敛 和不张扬,追求的目的是“保护和防卫性”,而不是“表现和征服”。 散打运动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始终受到中国社会和自然各种因素 的综合影响,具有原生态属性,形成了博大精深、风格独特的武术 运动,其肢体语言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所有这些 内容主要是通过套路的形式来进行传承。
武术套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从单个动作、组 合动作、分段动作、全套动作到散打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结构体 系。因此,武术散手是武术套路项目属性的一个专用概念,是武 术套路运动项目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武术套路技击的特殊本质和动作的技术特点,武术散手 练习应运而生,武术套路脱离了原始的格斗形态后,就具有防身、 健身和修身的三重功能,为了适应这些功能的需要,动作表达方 式向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为了防止编排和演练动作的过度变 化,保证武术套路动作不脱离技击之本,采用散手的练习方法“练 用结合”,既可以增加练习者的兴趣,又可以使动作规范化,还可 以加深对动作技击含义的理解。因此,散手运动形式的出现是为 了表现和规范武术套路动作的技击含义。
武术散手就是将套路中相连的动作分开,按照本流派的技术 风格师徒或徒弟间交手,达到理解动作技击含义和掌握演练技巧 的目的。武术散手中的“散”字是相对于套路而言,拆散连贯的套 路动作是为了在交手时使用技击方法特征明显的动作。这种交 手的对象只限于本拳种、本流派的师徒或徒弟之间,在默契配合 中,按照本拳种、本流派的技术要求进行假设性的对抗练习,气氛 谦让友好。交手的目的并不是区分胜负,重要的是体会动作的技 击含义和形似技击的演练技巧。
武术散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个人在进行对抗练习,但是 实质上并没有发挥个人全部的技击能力,不是实战比赛,它由两 个因素决定,使用动作方法的规定性和对抗不分胜负的假设性。
武术散手练习中,两个人“喂招”“接招”和“破招”,动作的幅 度、路线、速度、速率、发力技巧等,必须使用本拳种的动作,保持 本流派的
技术风格。对抗不分胜负的假设性就是以对方为使用 动作的对象,在互相使用动作的过程中领会动作的技巧。
武术散手和武术套路动作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表现动作,而不 是展示人的格斗能力,演练性质一脉相承,格斗方法脱离了实战 比赛的客观条件限制,动作的招法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但是, 人体徒手格斗是以击中、摔倒对方得分的多少来衡量胜负,而不 是以动作的演练水平为衡量标准,这就是武术散手和武术散打运 动的本质区别。使用动作的客观规律不以表现拳种、流派技术风 格特点的需要而转移,如果用人体格斗的客观规律来衡量武术散 手的技术要求,就会存在许多不相容的地方。
劈挂拳散手的大劈大挂,虽然关节伸展、幅度大,演练有气 势,但是动作的方向、轨迹、速度、速率等均不符合人体格斗运动 “快打慢”的要求,这种动作既容易被防守也容易被反击。又如, 形意拳散手有“半边崩拳打遍天下”之说,形意拳通过蓄劲发出来 的力量巨大,但是这一动作也不符合人体格斗运动“快打慢”的客 观规律。由于人体格斗不是本门师徒或徒弟之间的比赛,对方运 动员为了取胜不会给己方提供“蓄而后发”的机会,在蓄劲时对方 的快拳快腿就会多次击打在身上。
太极推手是典型的太极拳散手练习形式,双方推起手来拥捋 挤按、粘连黏随、轻重缓急、发力借力、出化柔顺就足以表现出太 极拳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如果只是衡量运动员动作的演练技巧, 两个人可以按照太极推手的拳理,集中意识、放松自然、走弧划 圈、我推你顺、互相随之。如果进行对抗性质的比赛,运动员按照 太极推手的拳理放松就很容易被对方推倒,不可能互相之间粘连 黏随,而且裁判也不能判断出谁离弃在先。这样就没办法完成太 极推手的动作过程,只要是进行不同拳种、不同流派运动员之间 的对抗比赛,运动员的“顶牛”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
武术散手虽然经受不了真打实摔的实践检验,但是更能 衬托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国人重感悟、轻实证的思维方式 造就了武术散手练习百花齐放、风格独特的局面,在创编武术套 路和表现散手动作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等都通过武 术的动作表达出来。武术套路动作的技击方法不用实战检验, 正因此才发展成为形态万千、丰富多样、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
浏览4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