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的美学价值长期来便客观存在着,只是随经济、文化、 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渐见其显,日趋完善,逐步达到一个比较 完美的境地。对于美的标准和含义,尽管美学家们还争论不休,但是比较通俗 的理解,正如高尔基所说:是人所创造的一种形式,“对感官和理智 发生影响,如同一种力量,使人在他的创造能力面前发生惊奇、自豪 和高兴显然,武术套路是人们精心创造的,演练时呈现的功夫和技术, 确能使人惊奇、自豪和高兴。不但具有形式美、意境美、本色美等美 学因素,而且独具特色。首先,从形式美的角度出发,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 化中的统一”。现在武术套路中则为定势美、动态美、结构美。定势美。长拳讲究“五体称”,要求四肢、躯干和各部位相互间 要均衡匀称,处处撑拔,充满骨力。不仅规格严谨,在力度和身法上 亦有独到之美;定势大致可分上盘、中盘和下盘三种动作,在套路运 动中三者错落交替、相互衬托,在变化中达到和谐统一。动态美。套路中丰富的技击方法和劲力变化,使动势呈现千姿 百态,诸如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刚里含柔、柔中寓刚,与其他形体运 动的变化不同。在变化中又讲求协调和对比,如“八法”要求手眼身 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协调统一,做到“眼随手动、步随身转”;对比 中有开与合、挺与收、放与含、转与折、起与伏等,在变化中求协和 统一。结构美。武术套路的结构之美主要表现在完整性和动作连接的 有机性、布扃的均衡性。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曾引用了希尔德的 话:“美就是完善”,“完善就是符合目的,符合自然式艺术……所悬的 目的”。武术套路有起势、收势、间歇、高潮,整套几十个动作势势相 承,势断意连,完整一气。动作之间也不是任意地连结,既讲究攻守 进退、刚柔虚实的技击原则,又追求高低起伏、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 艺术性。在布局中则往返穿插、迂回转折,纵横阡陌,尤以近年发展 中的自选套路,在布局上更富有变化和均衡的统一,避免了单调往返 或偏颇一隅等艺术上的缺陷。其次,从意境美的角度来看,优秀的套路表演常常呈现出韵律 美、神采美和文学性格美。所谓意境美,通俗来讲是创造出一种“出 神入化”的境象,使审美者“忘情”,从“物我两忘”到“物我统一”。 通常在套路演练中表现为韵律美、神采美。韵律美。武术套路中显明多变的节奏韵律,常令人心往神驰,动 则快若疾风,静则纹丝不动,讲求“动迅静定”,干净脆快,而且动中有 静,静中蕴动,快收相间,长短有致。尤其是发展中的自选套路,节奏 明快,连续性强,短则顿挫抑扬气势雄壮,长则起伏跌宕一气呵成。 武术套路节奏中充满着意蕴,这种韵律的美常常使欣赏者情不自禁, 产生“内模仿”,从而获得快感和美的享受。神采美、性格美。无论单练还是对练,均要求演练者把自己置于 一个假设战斗的场合,通过动作的演练,做到“心动形随、意发神 传“,表现出无坚不摧的气势和坚忍不拔的斗志。那矫捷的身手、机 敏的目光,那间不容发、果敢机智的对打,所创造的神采和性格,都 会使观众意气飞扬,与演练者在心理上沟通,产生“移情作用”和“筋 肉感”,看得人神,甚至会伴同肌肉紧张而透不过气来。一场结束,方 觉难以言状之快感,颇有回味。最后,关于武术套路的本色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这样一个唯物的美学观。他 认为人们的艺术创造应当再现生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认识与 理解,从而感到事物的美。武术套路来源于军事格斗生活,它的本色美若用一个字来概括, 则是“击”。武术以踢、打、摔、拿为“四击”法则,由此繁衍出千变万化 的技击方法,可谓武术套路的真髓。作为武术的套路运动,要体现本 色美,万变不离其宗,不应脱离技击法,否则,片面地追求形式美,动 作再美观,也是非驴非马,不是武术的美;片面地追随意境美,尽得 “神韵”,却使人觉得矫揉造作,适得其反。这样的武术套路,没有不 遭到社会非议的,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若不是之异,则妄 而已。”所创造的套路之美脱离了本色,失去了真面目,只能是徒劳妄 为。舞蹈中有一些动作与武术相近,但是各自的宗旨不同,如果从技 击的尺度来分析辨别,是不难区分的。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套路中的“击”毕竟与军事实用技术、散 手技术不甚相同。军事技术中以最快速而强有力的杀伤或制胜敌之 要害为本,散手技术则在一定的规则下,不伤其要害而能决定胜负, 动作大都是无定型的应变动作,不仅规格与套路不同,方法也不像套 路技击那么丰富多变。套路动作通过增加幅度、丰富技巧、严谨规 格、连结贯串等,不仅提高了健身价值,也提高了美学价值。通过掌 握攻防自卫的技巧,更增加了人们的练习兴趣和观赏情趣。我们曾 分析了当今几位武术教授精心编制或拿手的套路技术,从步型到手 型相当规范严谨,与实用技术都有一定距离,在结构上也是很有艺术 性的。还是刘熙载所说:“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没有与实用产生 距离,很难有其美可言的。有的学者引用戚继光的《练兵纪实》中的“既得艺,必试敌”一句 话来证明武术套路应讲究实战,恐怕这里所指的“艺”是军事武艺,而 不是拳法,因戚氏的《纪效新书》中指出:“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 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可见,拳法与实战有密 切联系,却又不完全是一回事。简而言之,武术套路的本色美,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 可执著于击打运动的“实技击学与美学两者在套路中应当是辩 证的统一,用古典美学中的一句话,就是“离形得似”。武术与书法管窥武术与书法,都属华夏的传统民族文化,均以其独具的光彩闪耀 于世人面前。然一文一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两者有不 少息息相通处,尤其在技法上和理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通过 类比,可以触类旁通,迁想而妙得。我国古代有不少书法家十分重视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唐代书法 家张旭观武艺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旻练剑一助壮气,早已在武 术界、书法界传为美谈。当代的老书法家杨萱庭先生,精通武术,尤以剑术见长。《人民日报》曾在一篇关于他的报道中写道:“诸凡剑术中的云、撩、劈、刺、 闪让腾跃,他经过再创造,注入书法艺术”,“形成了那种气势豪放,刚 柔相济的风格”。武术家中擅长书法者更不乏其人。远的不说,近代 太极拳家孙禄堂的书法,运转自如,拳法包藏其中。当今的何福生老 师、海灯法师以及诸多名家,其书法亦有相当功力和造诣,富于特色, 可以说见其书方观其拳,观其拳更悟其书。以上所举,不难看出武术与书法相互渗透、相互参详之处。对 此。笔者冒昧说一说个人管见。技理丰富的中国书法包孕了精深的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武术 在技理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对两者的比较和通连,不啻为武术智能训 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迁想而妙得,触类可以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书法和武术虽一文一武,只要我们辩证地而不是机械地去进行 比较,开拓对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将是十分有益的。两者可以类 比和迁想的基本点有二:一是同形同构。中国汉文字,虽历尽沧桑,其基本形态是以象形 为本根,完全不同于用字母组成的西方文字;而武术中的许多拳种、 拳法都具有一定的象形特点,动作名称就更为普遍。就汉字的结构 上来说,由笔画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方形整体,甚 至有的书法家认为与人体具有同构的特点。汉朝书法家蔡邕在《笔 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 若起……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而武术正是以攻防为基本 内容,显现了人体自身各种运动形态,讲究“动圆定方”,应该说在构 架上大有通连之处。二是会意传神。文字原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交流思想的一种重 要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用,而书法则是一种艺术升华,除了表达 思想的功用之外,更具备了美学价值,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中 国武术源于人类的攻防格斗技能,具有防卫实用价值。当它发展为 套路,已不再是单纯地表现一些攻防的技巧,它的贯通的气势,飞扬 的神采,生动的韵律,也在创造一种气势不断的战斗意境,具有了美 学的价值,正如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提出的:“把自己置身于一个 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展开武术与书法两者之间的类比和联想, 启示我们对武术技法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套路演练的艺术修养。

浏览3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