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功的形成与作用
1.气功的形成
我们首先要知道的什么是气。气,现已确定认为它是一种自然界三体(固体、液体、气体)之一,是广泛散布流动的气体物质,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必备物质条件。
人类是高级动物,是有思维、有意识的,能发现、发明、创造。智能之人认识到了气的作用,并总结出了练气方法(气功),可使多人受益,气功并不神秘,特别是前古先人在刚发现自然空气对人的生命有直接关系的时候,可能是觉得稳静时呼吸平缓、均匀,劳作时呼吸加快,运动剧烈时呼吸急促,以及病痛的呻吟,忧伤时的哀叹,呼吸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然反应,又对人体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如缓解疲劳、减轻疼痛、舒畅懑闷),意识到了空气对调解人体功能所起 到的巨大作用。一些智能者就根据这些反应现象对呼吸加以有意识地调整,深长的呼吸能适应多种情况,所以就把这种呼吸方法作为基本 依据,进行专门练习,以适应各种客观情况,提高了人体的素质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情况不断变化,人们的智能认识也随之提高,需要适应的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武术运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贤达之士就把呼吸、导引之法与一些武术动作相互融合,这样一来,使得单调的呼吸方法也增添了新的内容与活力。动静相互结合,意识、气息和肢体姿态协调配合,这样的呼吸效果更为显著,经过了各时代的增益补充,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气功体系。由于人与人的差别,其智力、精力作用表现的不同,在实践和体会中也有了一些感受的不同,必然的也要突出各自的优点,所以就出现了多种功法和各自的练法,即所谓“道生万法皆同源,万法异途同归宗”。
2.气功的作用
人类经过漫长岁月的进化、沿袭、发展,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一人,地域和观念相应地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意识影响,进步和落后,也是对一个民族体能素质的健康程度而言的。近代(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曾被其他一些国家贬为“东亚病夫”,国民经济处于贫弱状态,说明了人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对社会的作用至关重要。“人是世界上第一可宝贵的”,人能在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还努力地改造自然,以使人能更好地生存。所谓的“人定胜天”,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就能够战胜自然,让自然服务于人类。
战胜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改变人类自身人基本的要求是生存,要生存就得有强健的体魄,现代人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但人的身体素质水平却日趋衰退,比起其他生物就显得比较脆弱,生命再生力比较差,生命的耐受力也不太强。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适应与锻炼,绝大多数人是生活在忍耐与无奈之中的。人的最大痛苦则为病,其次为受刑,再次则为穷。但是,穷是可以改变的,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守法度、讲礼仪则可避凶祸,只有病,不分职位高下、能力大小、知识多少、聪明愚笨,一旦疾病上身,苦不堪言,重则丧命,何谈智慧、能力、权势。因此,自古以来的文豪贤达之士,无有不练功习技者也。练功以强身除病,可免针刺之疼、服药之苦啊!
中国人民的祖先经过实践,总结出丰富的强身、健身、延年益寿的多种方法,以使人们做出更伟大的奇迹“气功”是保障和加强人体机能、延缓衰老的根本措施,“武术”是恢复与提高人体本能的一 种特殊有效手段。生活在当代的中华优秀子孙,皆应自勉,一是继承光荣的优良传统,二是增强身体素质,以便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伟大的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古代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为了身体的健康保养,以及生命的延长,通过探索实践,发明创造了强身、健身、护身的各种方法,详细揣度,这其中又是以气功为首。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被许多前人用作个人修养和武备技击的功夫。
古代的一些医书中有很多关于气功道理与练习方法的记载。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刺法论》中就有“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液令无数”的记载。汉末华佗的“五禽戏”更是一实际例证,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也记载了气功的作用与练习方法。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涉及气功的著作,不一一赘述。
在天地之间,也就是整个的自然界,一切生物能赖以生存、繁衍离不开的条件,即空气。原始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进化为具有高智能的人,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把一些事物现象甚或是对峙矛盾进行剖析、实践、解决,并且加以讨论、总结、记述、归纳整理成理论文献。
气功,受当代研究人类进化团体和医疗机构的倍加推崇,被誉为“开启人体生命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人类凭借智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认识了自身生命的价值,能以充沛的精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强健的身体才是根本的保障。那么怎样才能够克服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给人体带来的不利因素呢?人们的认识逐渐追溯到生命的根本源泉——气,如果能够掌握和运用气,就得有完整系统的功法。
气功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热爱、珍惜、继承、发扬它,能够正确、全面、细致地了解、认识它,是练好气功的首要问题。
少林武术是以少林寺为名的武术派名,因为一些少林寺僧人在未出家以前或为武将,或为武术名家,入寺后又经潜心研练,还通过其他的社会途径不断汲取、丰富,其中也包括有气功的功法。少林寺僧人尊崇达摩佛理,神化其人,遂把各种功法也附会为其所创,传闻达摩有易筋、洗髓二经,藏于五乳峰下,也即是少林寺了。易筋经和洗髓经也就是少林气功的功法理论了。长期地神化其人,功法自然也就神化了,易筋、洗髓二经实在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古代养生史话中有史料记载的易筋经是在明天启四年(1624年)才有手抄本出现于世]。由于气功趋于神秘化,只能是徒承师教,逐代相传,很有局限性,又加之少林寺几经灾祸,大火焚烧,文字资料已不多存在,散落于社会上的部分资料中,也仅是段段句句的记述。
古人研讨、练习气功,其宗旨所在是为祛病强身,舒志爽神,内练五脏六腑,外练筋骨、皮肉、经络、血脉、毛发。拳诀曰:“练到筋骨通灵处,周身龙虎随意行,掌心力从足心印,力达指尖使人惊。”这里所说的龙、虎即气功中说的气和血,气为龙,血为虎,气,质虚灵活,血,质实有力。气血融合贯通,也就具备了精神和劲力。又曰:“心动勇气生,肝动火焰冲,脾动大力攻,肺动沉雷声,肾动快如风。”
这些前人练功体验的总结,都说明了一身上下,内外都可以达到一种运动状态,只有运动才能有生机,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少林气功练到意动气至的程度,就可以“气运全身分前后,筋肉蠕动似水流,脏腑动时如雷响,毛发起伏随气走”,周身内外、上下,以至于毛发都在运动,如能持久练习,体魄何以不健壮,病魔何以能侵身。
本论气功为“少林浑元一气功”。相传为宋、元之时的太原人氏白玉峰,以授武为业,精气功,剃度皈依少林寺后,又经潜心研习,创五拳(龙拳、虎拳、蛇拳、豹拳、鹤拳)其中蛇拳有“蛇之 气节节通”的说法。这就是浑元一气功的开始练习与运用,此后世贤者又不断地有所增补。近些年来,人们对修身养性的淡漠,病痛又全赖医、药、补品等因素,此功法已无人练习。本人参阅资料又经多处访、闻,与汲取其他功法的优点做融补,历经多年的探求摸索,对证体验,对浑元一气功有了些真正的理解和领会,亦能恰当地掌握运用。浑元一气功具有时刚时柔,忽隐忽现,用时即有,不用则无,随心所欲,灵敏莫测,浑然一体的功力,既可强身祛病、益寿,又可用 于技击防身,是少林武术的功力根本,因而为武界志士所仰慕。它虽是古老传统的功法,但不逾越人体生理,质朴而不虚假,深邃而不玄乎,易懂,易学,易练。考究它的根本,实际是以气为基础,促使内在潜力发挥,自身机能调解的功效表现,至于其他所能,我辈实不敢奢求与妄论,仅述本门功法数言,望同道和读者予以品评指导,谨表谢忱。
另外,在此还要说明的就是,我们非常敬仰前人的智慧创造,崇尚他们的技术成果,遵循他们的理论阐述。但是毕竟由于年代的久远,社会环境的改变,生活和工作方式有了差异,观念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有选择地继承,正确、客观、科学地识别其观点论述。
社会的进步,促使了事物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我们的知识是在 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环境中,增加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体会,有了新的总结,有了新的论述,技术的升华、理论的突破,这就是进步。也还等待着后人更新的认识与提高,这就是学无止境呀!
此套功法的动作姿势来源于少林功夫,其中的呼吸法则、运气方法、行气途径是采纳了其他功法中的优越特点,至于外象表现(肌肉蠕动、毛发竖立、脏腑鸣响),则是本人多年来练习体验的形成,其功法有明显特色,故而称之为“嵩山两仪门浑元一气功”。
浏览3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