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浑元一气功生理基础
1.气之真义
当人类进化到能够认识自然事物的时候,首先观察到的是大多数动物群体,因为当时是人、兽同居于野,说明了人和其他动物是生活在共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命存在的时候都是有呼吸功能的,当生命终止时,呼吸现象消失,也就不再呼吸了。饥饿虽然也是人类求生的 一种主要功能反应,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进食,还不至于马上死去,只有呼吸这种现象一刻不能停止。因此人们认为这种现象是生物界生命保障的一种根本性的功能,又因为这种功能物质不像固体和液体那样能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东西,所以概念中就用“气”来形容这种物质。气,也就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根本性物质。
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对气和呼吸的关系及功能的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危险时的惊呼、困苦时的哀叹、痛楚时的呻吟,这些人体的自然反应,改变了呼吸功能的方式,相应地又对人体起到了不同的感受效果——缓解了惊恐的紧张,忧愁得到了舒畅,疼痛得到了减轻等。人体的自然反应经过多次的验证就形成了意识,意和气结合起 来共同的作用效果就是精神饱满,力量充实,心情舒畅。后来人们把 这些总结起来,以求得人体达到一种理想境界的锻炼方法,这也就是所说的气功
人们加深了对身体生理构造和功能的认识,对气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人的一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筋、骨、皮肉及精、气、神,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身体,脏腑之外是骨骼肌肉的框架腹腔,外面有皮肤毛发庇护,其间有血脉循环。人体的上下、内外一切生理功能的运动,维持了生命的存在,这种运动的能力保障,就是气息运动的功能所起的促动作用。这也就说明了只有气才能保障生命的存在,没有气生命就不能存在。因此,练习武功技术的人,需要较强的体能发挥,就更要加强气功的锻炼,这就首先需要明了气是来于何处,去于何方,如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无从谈到练功了。
(1)中气论
中气,就是人体先天具有的元阳,中医学所说的元气,因为它处于人身的中间位置,练习武功的就把它称为“中气”,是先天就已经具有的真一之气。用文法练习的静养功,就称之为内丹;用武法锻炼的运使功,就称之为外丹。然而,无论是静养的内丹,还是运使的外丹,必须相辅相成,动中求静,静中寓动,动静变化,互为依据。练习的步骤还一定要合乎法理,遵循法理,只有这样才能修炼到超出常人功能的理想境界(境界就是人的自身情感、思想意识、心理状态、行为能力的统一体现)。一般学、练气功的人,没有真正地认识和了解中气为其根本,也不深入探索中气的道理,只求一些外象的表现,而没有内在的实际运动,没有认真寻求捷径,没有探索出正确门道, 一味地盲目练习,最终也不能掌握达玄入窍的方法,哪能有成功的可能呢!
人,自有生命开始时,就秉承父母之天性进行气血融化,和合,才得以发育。先天的天性则谓神,神以化气,积气化精,以成形骸, 精即是物质精华,就是人体中的血液。神和气为虚,精血为实,虚以化实,实以应虚,才为气血融合。当人在母体内初凝聚为胚胎时,神、气、精血凝聚于虚危穴,亦名神阙(肚脐),以受母体供养,其后为命门穴,两旁为肾,这个位置正处于人体的中间,真正的先天阴和阳,也就是在这里孕育、萌发。纯阴不能生发,纯阳也不能生成,阴阳合,乃可生,人体根本功能保障的物质——“气”,也就产生在 此处,所以就把它称为“中气”。此气灵动、明显,它的盛衰决定了人的先天素质,经过后天的修炼不但可以增强原有素质,更能弥补其不足,能使弱变为强,衰变为盛。改变了身体素质,增加了无限强盛的生命力,延长了寿命期限这些功力效果也是达到体能高度发挥的基础。
大自然以气为基本条件产生了生物界,气是各种生物发生和发育的保障,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气对人身五脏起着主导的作用,心、肝、脾、肺、肾通过对呼吸出人空气的气化转变物质的摄取,发挥着功能循环的作用,所以把这种物质和功能称为心之神、肝之魂、脾之意、肺之魄、肾之精。人的精神、意志实赖于息的调节,气息能循环周通于全身,经络、血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经络、血脉是连通脏腑,贯注全身气血的通路,也是供给和排泄物质的沟渠。气被吸入肺脏、经肺泡功能转化与血液融合,注入心、肝、脾、肾。自脏腑而出,则贯注于经脉,流通至全身,然后再由经脉回流入脏腑,循环呼出体外。
一吸一呼奠定了人体的生机,中医学观点认为,人体的形成是先由肾脏开始的,肾有二枚,左为阳,右为阴,肾生而长骨骼,肾又属五行之水,水能生木;肝脏属木,肝生而长筋,筋又是附着于骨骼, 木能生火;心脏属火,心生而长血,血又流注于筋脉,火能生土;脾脏属土,脾生而长肌肉,肉又汲取于血脉,土能生金;肺脏属金,肺生而长皮毛,皮毛又连于肌肉。五脏六腑是人体内不能分离的功能系统,五脏六腑依次序而生长,成为人体形状,既是真一之气与其他气机的巧妙合成,又是气和血液凝聚的必然结果。
(2 )五脏
人身胸腹腔内的心、肝、脾、肺、肾五种主要功能器官,称为五脏,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是生养气血和储存气血的地方,也是宣泄贯通的机关。了解五脏器官的功能作用,对于学习气功,练好气功也是很有必要的。
1)心脏:
心脏的形状如未开之莲花,中有七孔、三毛(分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主动脉、静脉等分别出入)各脏腑都与心脏有密切联系,依靠其输送血液营养物质。
心脏在五行中属火,旺于四、五月间,色主赤,味主苦,外通窍于舌,泌汁液为汗,七情主喜乐,在身主血与脉;所藏者,神,所恶者,热。面色赤者,是血热也,好食苦味,是心神不足的症状。惊 悸、昏晕、善忘,是心虚弱的表现;心脏如果有了病,舌感焦苦,味觉减弱或失去,无故烦躁,口舌易生疮,口臭,手心、足心发热等。
2)肝脏:
肝脏其形如悬匏,有七叶(左三右四),位居背脊第五椎。
肝脏在五行中属木,旺于春二、三月,色主青,味主酸,外通窍于目,泌汁液为泪,七情主怒,在身主筋与爪甲;所藏者,魂,所恶者,风。肝有病,则生蒙翳于两眼角,流眼泪,昏睡,惊恐,面色发青。好食酸味者,肝气为之不足,惊恐多怯者,为肝脏之虚弱症状。
3)脾脏:
脾脏其形状犹如镰刀,附于胃,运化胃内之水、谷食物。
脾在五行中属土,旺于一年四季,色主黄,味主甘。外通窍于口唇,出汁液为涎,在七情主思虑,在身主肌肉;所藏者,意,所恶者,湿。面色泛黄的人为脾弱。好食甜味者,为脾之不足,脾脏若有病者,口淡,食欲缺乏,多涎水,肌肉消瘦。
4)肺脏:
肺脏其形状如悬盘,上有气管通至喉咙,位居胸腔极上,附于背脊第三椎,为五脏之华盖。
肺在五行属金,旺于秋季七、八月间,色主白,味主辛。外通窍于鼻,出汁液为涕,在七情主忧,在身主皮毛,所通者,气,所藏者,魄,所恶者,寒。面色淡白无血色者,为肺枯,两颊赤者为肺热,呼吸短促为肺弱,胸背畏寒者为肺有邪侵之症;肺有病灶就咳嗽,气逆鼻塞,多流清涕,皮肤发痒等。
肺为气在人体中出入、交换、转化的功能器官,又是其他脏腑得到气化物质的必经之处,故而有“肺为气之府,气为力之君,肺强之
人力则强,肺弱之人力则弱”的说法。也就是说,肺脏功能好的人,肺的扩张幅度(肺活量)大,被纳入的空气多,交换的营养物质就多,对人体健康所需的基本物质供应也就有了保障,由此也就决定了人的生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强弱。
5)肾脏:
肾脏其形如蚕豆,二枚,一左一右,中间为命门穴,位居背脊第十四椎前对肚脐后附于腰。前人认为此处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的位置,现代医学以客观、科学的方法给予了正确的论断:肾为泌尿 系统,是人体液的重要排泄器官。
肾脏在五行中属水,旺于冬天的十、十一月间,色主黑,味主咸。外通窍于耳,出汁液为津,七情主欲,在身主骨;所藏者,志, 所恶者,燥。面色黑悴者,是肾亏,阳不举者,为肾弱;肾若有病,腰中疼痛,膝足发冷,骨骼酸软无力。
五脏对人体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生化和贮藏精、气,与六腑有不可分离的统一关系,但又有相互区别。《素问•五藏别论》中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的功能物质供应来源于血液,血液又是经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这些脏腑器官功能把实际物质进行转化、吸收而成的,所以说五脏六腑关系十分密切。五脏又与人体面部 诸窍也是相连通为一个整体的,也就是五脏的外候表现,如心通窍于 舌,肝通窍于目,脾通窍于上唇人中穴,肺通窍于鼻,肾通窍于耳。 歌曰:
怒动肝来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
口唇上下理脾气,拎耳目突肾中寻。
修炼武功技术,须知人体形成的生理结构,练形体为了合其外,练气息为了实其内,以致达到形体、气血、内外合一,健康强壮,坚硬如铁,这就又涉及了人体的四个末梢部位。
浏览3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