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师父推手,感受丹田劲师父明天回河南,今天中午几个徒弟和师父一起在币姐家吃饭。吃完饭,大家一起推手。
师姐家的沙发很厚实,正好用作摔人的背景。和师父推手,感觉 他的丹田劲摔人。被摔了 10多次,有了些感受。
太极拳就这样,有的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必须自己亲自被摔, 才能体会到。这也是太极拳难学的原因之一。
其中有几次被摔,可结合郝少如讲推手的一段话来体会:“你真 正的实力在下面,丹田部位好比是膛,是胸中运化又比如是来复线, 来复线比方是步枪管内壁的螺旋槽,子弹是顺转出口的。枪头指着目 标,我把他的人,当着子弹登上我的膛,此时发劲,如扣扳机,把子 弹顺丝螺爆发出枪口(但不可反丝螺转)。手指又像瞄准标,把枪口 对准之后,便一直盯到底直到靶心为止。切不可时而这样转,时而那 样动,犹豫不决,或者半途停止,这便事倍功半。甚至无效。”
有几次被摔,师父说劲是心意六合的东西。这个待以后慢慢体 会。
在行拳时,亲自把手放在师父的丹田感受他打“懒扎衣“时,其 中的运化,半月前在江北也把手放在一个高手身上,感受其身上运 化。这些直观感觉对练拳的帮助可能是不可替代的。
练拳有宁教十手,不摸一手之说,可见内家拳口传心授,手把手 的重要性。还是丹田:开合更求质量的丹田,前段时间,总感觉很匆忙。所以静得不够。拳还是坚持着的,最近可能体会最深的两个词是丹田、松。松是前不久去成都推手交流后,认识到的差距。丹田是前段时间看张源侠的关于心意拳的文章加深了巩固丹田的 方向。下午和广西北海的拳友通话,专门聊到这个问题。师父说的练丹田如打铁,与张大侠鼓吹的练丹田的方式有些相近。
张大侠是这样说的:话说回来,劲收丹田那么重要,那么究竟如 何做呢?守孚老师用了一个彳艮形象的比喻“揉面粉团”。面粉在不加 水的时候是很散的,加水以后,经过不停地搓揉,便会变得很有劲, 可以拉出银丝般的面线来。所谓心意拳24把劲,就是通过24种身体 的运动形态,在那些形态下把身体的内劲练出来。而练出来的内劲都 集中在丹田,最后这24把劲在丹田融会在一起。这种融会就像揉面 粉团一样,是混在一起的。等这个面粉团在丹田内揉成了,这个面粉 团就可以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来。
所谓每把功架的意劲其实就是揉那个丹田面粉团的揉法。龙调膀 练的是双手前后抄抱这个下坠的丹田面粉团;而刃劲练的是双手插进 丹田面粉团将丹田分开;而摇闪把练的是把双手绞进丹田面粉团,像 轮子一样搓揉丹田。一头碎碑是把丹田面粉团先顺上抛,再逆下卷。
如果明白了这个心法,以后大家练心意拳就知道自己在练什么 了。一切都是为了练丹田那个“面粉团”。等那个“面粉团”丹田练 成了,你就知道什么叫数劲合一,也就知道了如何数劲齐发,也就知 道了寸劲。
六合劲
(清•牛连元转授杨氏秘诀)
拧裹,钻翻,螺旋,崩祚,惊弹,抖搜。
本篇仅作收集了解用,其中所谈到的六种劲非亲身体会难能明白
其中的奥妙!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合”字,这六种劲道内在都需要
“合”的基础。所以一般都把它统称为“六合劲” 了!
此“六合劲”首闻于浙江杭州严国兴先生.
全力法
(清-牛连元转授杨氏秘诀)
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
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
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
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功。
本篇在形意拳论述中屡屡可见。因为太极是讲变通、阴阳哲学 的,所以练太极的前辈们大概是兼收并蓄、收集整理了别家的许多精 华,更何况三大内家拳实质一致:都是在培养“中和之气”(前辈孙 禄堂先生精习三大内家拳后总结出来的心得)o原本是大道相通啊!
直线、曲线是一对阴阳体,所以太极拳也有“发劲如放箭”的 直线打法,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是“画圆圈”,而是周身“五行主力 攻”的!
这里我们看到“全力法”的步法要求就是:前足夺后足,后足站 前踪。身法要求则是:手到身要拥,打人如亲嘴。
“左右一面站”是不全然“占煞”,有虚实的转换蕴藏其中。
只要“发落点”精准,不仅仅“单臂克双功”,就是一个指头 (单点)也能把人“飞”出去。
十三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要解”,意思就是精要解释或简明扼要的解说。
“以心行气”,通过前面的学习可作如下理解:下意识地去放松, 务必要沉着冷静地去做,这样就如同“行气” 一样可以收敛到骨子 里去,这就是王宗岳老先生所说的“命意源头在腰隙” 了。武举人在 这里并没有明说是什么东西收敛到骨子里去了。按照他的解说,我们 推断应该是属于“命意源头”的东西,现在的流行说法就是“拳意” 了。“意气”都收敛到骨子里去了,那就自然“命意源头在腰隙”无 疑!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武举人接着解说:练拳的意识(练)与放松的意气(养)必须 交叉运用、转换得要灵活,这样才有“圆活”的妙趣。这个就是所谓 的“变转虚实须留意” 了。为什么他老人家要这样强调呢?我们可以 回到王老的“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 未悟尔”语句找到相同的教导!杨澄甫先生也曾反复强调过,“太极 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我个人的理解是:若想练到极致,必须养到十分。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站立的身躯要摆得中正、安逸、舒服,有支撑八面的气势,放松 “行气”又如同珠子在“九曲盘”上的滚动。这里暗示“八面支撑” 的同时还应当“八面玲珑”,没有微小的地方“意气”是不照顾周全 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气遍身躯不稍滞”的意思了。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
浏览4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