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套(27势)懒扎衣、单鞭、护心拳、前堂拗步、操手单鞭、拗 步、斜行拗步、倒卷肱、拗步、通背、炮拳、单鞭插脚、压脚、炮拳、 单鞭、二起根予、掩手肱拳、右插脚、披身指裆、七星、五子转运、左 右拗步、搅手拗步、单鞭、左插脚、倒卷肱。
三套(25势,又名大四套捶) 懒扎衣立势高强、拉下单鞭鬼也忙、出门先使翻身炮、望门簪去逞英豪、反堂桩后带着掩手肱拳、骑马 势下连着窝弓射虎、左拗步十面埋伏、右拗步谁敢争锋、庇身捶势如压
卵、指裆势高挑低、金鸡独立且留情、护心拳八面玲珑、六封四闭势难 容、转身劈打纵横、上一步二换跟打、倒回来左右七星、翻花炮打一个 孤雁出群、下插势谁敢来攻、翻花舞袖如长虹、分门桩去丧残生、转身 一锤打倒、两脚穿压难停、舞袖一推往前攻、回头当炮冲。
四套(23势,又名红拳) 太祖立势真高强、丢下斜行鬼也忙、 上十堂打金鸡独立、刀对枪死在当场、懒扎衣往里就踩、护心拳盖世无 双、喝一声小擒休走、一条鞭打进不忙、滚替脚跟前遮过、抓面脚死在 胸膛、上三路黄莺拿嗦、下三路抓神沙使在脸上、即便提脚转随腰还、二龙戏珠赛过神枪、跟子就起、忙把头藏、雀地龙按下、急三捶打进看 忙、上一步打蛟龙出水、下一步打正应情庄、骑马势转步吊打、虎招头 去时难防、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
五套(29势) 懒扎衣、单鞭、护心拳、前堂拗步、回头披身、 指裆、七星大捉炮、抽身打一炮、雁窝、拗拦肘、大红拳、左山右山、 前冲后冲、掩手肱拳、拗步单插脚、摆脚一堂蛇、金鸡独立、朝天蹬、 倒卷肱、拗步、闪通背、云手、高探马、十字脚、猿猴看果、单鞭、七 星、跨虎、当头炮。
第三节 太极拳产生于温县的必然性
太极拳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明末清初是中华武术集大成时期, 流传至今的武术拳种,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不同风格流派的拳 术和技击精华,主要是通过套路表现出来的。当时的武术家虽各有“师 承”,但在传授过程中又互相吸收、借鉴,由此又派生出新的流派,技 术流派之多是过去历代所没有的。尤其在明末,出现了 “内家拳”、 “外家拳”之别,这实际上是武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内容和形式高 度统一后的大的武术门类。有关武术著作,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 也是过去历代所未有的,如戚继光(1528〜1587 )的《纪效新书》、唐 顺之的《武编》等理论促进了武艺在技术、技击与健身方面的发展。这 一切,为进一步将各流派武术辩证统一而创立新的拳种奠定了坚实的实 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早先的太极长拳谱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 篇》中所收录的势名歌诀有许多地方十分相近。所以,陈王廷创拳时 吸收了戚继光的32势拳式,并与《黄庭经》的导引、吐纳方法相融合而成,这也即后来武林中所推崇的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 中国 有刚有柔,对内讲究意气运动,对外体现为螺旋缠绕。陈家沟的太极拳功 传至陈氏第14世陈长兴时,始传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后将原来陈氏太极拳中的发劲和跳跃等动作进行改革,成为另一种舒展大方、 动作灵柔的太极拳种,世称杨式太极拳,其后又逐步发展出了武(禹襄)式、吴(鉴泉)式、孙(禄堂)式等多种太极拳派。各派太极拳尽 管在动作风格以及套路组合上各有所长,各成一派,但无论在技击旨向还是总体特点上,都体现出某些基本共同点,即理根太极,体现阴阳虚 实变化。比如,在技击特点上都明显反映出“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 绕我皆依"(陈氏太极拳《拳经总歌》句)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 训练中都讲究沉肩垂肘、虚实分明、上下相随等技术要求。
中华传统易文化、养生术和医学在明末清初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有 博采众长的特点。北宋周敦颐(1017〜1073 )将儒、释、道思想巧妙地 融合在一起,奠定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明末清初,宋明理学集中国 传统哲学之大成,以否定的完善化形态表现出的易理为指导,去审视当 时各领域的各种理论并以玄妙之图说易,此时,《周易》理论发生了质 的飞跃。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晋魏华存(252〜334)《黄庭 经》是养生理论的经典。经宋元以来南北二宗、东西两派养生学说的相 互交融,到明末清初,《黄庭经》理论已蕴含了人体内元气运行规律 的深层哲理,将天道运行的太极之理与人道完善的天道之德辩证统一 起来,结合中医经络学,影响广泛而又深远,为太极拳奠定了养生学 的基础。
经络学说发展到明末清初,不仅在中医中发挥了神奇的威力,而且 在理论发展方面以子午流注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广泛应用为特点,使天人 感应理论发生了又一次质变。历史使丰富的中华武术与成熟完善的《周 易》哲理、养生理论、经络学说在明末清初相互交融,太极拳产生的客 观条件已经具备,太极拳的产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太极拳产生的地域文化环境 温县处于中原腹地,向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民风尚武。中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河洛文化的发 源地,而河洛文化所孕育的太极文化正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太极拳诞 生于温县陈家沟,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与陈家沟所处 的地理位置、陈王廷所处的历史环境都密切相关。
陈王廷所居住的陈家沟位于河洛文化发源地的中心地带。陈家沟与汴(开封)、洛(洛阳)两大古都隔黄河相望,这一带被称为中华民族 文明的摇篮。与该村隔黄河相望的邙山上的洛口村有个“伏羲台”,相 传是伏羲观伊洛河入黄河所形成的清浊相交的旋涡而构思孕育太极图的 地方;距陈家沟西去不远的黄河支流——图河与洛河是出现“河图”、“洛书”的地方。相传伏羲受“河图”、“洛书”的启发,在太极图的 基础上,画出了八卦。这些都是《周易》文化产生的源头,从而形成了 太极文化的核心内容。
太极文化在这里的产生与传播,对以后逐渐诞生的儒教、道教等许 多教派的教义均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温县的卜子夏,曾和其尊师孔子一 起释演《周易》,将太极文化的许多哲理注入了儒家学说,极大地丰 富了儒家学说。道教则崇拜和吸纳太极文化的营养,将太极图作为本 教的象征。
太极文化在黄河流域这一带流传得极为广泛。为弘扬太极文化与儒、释、道文化,这一带建起了许多纪念、祭祀场所,如:孟津市境内黄河与图河交汇处于东汉时建有龙马负图寺;在黄河洛水交汇的岸边, 隋文帝开皇年间建有羲圣祠;元代的曹铎又在羲圣祠侧建河洛书院; 明代,陈家沟村西还建有玉皇庙;与温县毗邻的沁阳市的神农山,有 着许多关于太极文化的古老传说,更有伏羲殿、太极殿等建筑;神农山下的二仙庙,魏晋时期,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魏华存编写《黄庭经》的地方。
中国陈王廷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经常去这些地方学习、交流、研究,受到了这里浓郁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他取“太极生两仪”之意,将本门以“两仪堂”命名,他在长短句中叹道“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足见道教养生理论对他的影响。因此说,他将深邃的地域文化融于太极拳之中是自然而然的。
陈王廷创编太极拳的家庭环境陈王廷出身武术世家和小官吏家庭。陈家沟陈姓的始祖陈卜,幼习家传108势通臂长拳,其后代代相 传,不乏名手。陈王廷祖父陈思贵曾任陕西省狄道县(今甘肃省境内)• 典史,父亲陈抚民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陈王廷由于出身官宦世家, 从小习文练武,武功纯厚,拳术练入化境。陈王廷为陈氏第九世孙,文 武兼备,是一位很有创见的武术家。《陈氏家乘》中记载:陈王廷,字 奏庭,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在任温县 乡兵守备期间,曾率兵剿匪、平贼,屡立战功。后在山东一带扫荡群 匪,享誉豫鲁两省。为此,人们将“常阳村”改为“陈家沟”。陈王 廷广交武师,如与登封农民起义将领李际遇、蒋发等常在一起,切磋武艺。
陈王廷在从武生涯中,潜心研究民间和军旅武术理论,收集了大量 的包括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在内的武术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实 战经验和习武感悟,为晚年创编太极拳奠定了武术基础。
浏览4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