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镖局走镖促进形意拳拳种风格的形成一检验平台
技击性强是形意拳的拳种风格,在其拳种风格形成的过程中,镖局为形意拳师们提供了最好的发展空间——技术检验的平台。
当太极拳为适应受众的变化而大手笔拆改时,戴隆邦等也在为商业运营中的安全而努力地完善形意拳,镖局内各门派会集和交融的畅通为各拳种提供了理想的提升空间,其中在镖局占相对优势的形意拳师们有极大机遇,戴隆邦、车毅斋等一大批有镖局经历而有文武具备的武术名家们在这个机遇中对形意拳的实战风格进行了修改尝试。而镖局在走南闯北中和无数的盗匪间的生死实战检验了其技艺的实战效果,增加了拳师们的实战阅历,使形意拳技术动作在拳师的实战、思考和阅历中趋于完善。
4.镖行天下又为形意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传播媒介
在一个以“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为主的时代,突破地域束缚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但镖局这一职业的出现却为从事镖局的人提供了理想的传播媒介。
伴随着商业广泛发展,镖局也随之走向了全国,在众多的城市间运输着商业经 营中最宝贵的财物,各路镖师也在越来越多的危险争斗中声名显赫或悲壮倒下,形意拳师正是在这种严酷的社会生存环境中逐渐成长、壮大。戴二闾喊镖过沧州、戴奎力败‘流矢儿’等故事的传播不仅仅带来了拳师的声名,更为形意拳带来了无 数的显赫名气,使形意拳突破了地域束缚,在一次次的镖路中走向全国,镖局客观上承担了形意拳传播中的媒介。
(二)形意拳对镖局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镖局为形意拳带来发展契机时,形意拳也同时对镖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实际上也是形意拳实现了社会价值。
1.技术为镖局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技术支持
镖局之兴盛,是离不开武术技术支撑的,作为商业运营中的一环,镖局的目的就是保障异地间商业经营中财物的安全,“清嘉庆年间当时晋中平、祁、太等县的商人,在北京开干果店和做其他生意的人不少,每逢年终结帐,他们都要往山西老家捎些银两,一般是从镖局运现。”而要实现这一职能,最基本的技术支持就是高超的武术。带有巨大财物的镖局车队、囤有巨资的商业场所、富有的家宅住所,必然会有一些肖小之徒窥探,不免会出现偷、盗、抢、赖、仇人纵火等各种防不胜防的隐患。镖局中的拳师若无真正的武术技能,又怎能实现镖局之职能。形意拳师作为镖局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必然要承接这些危险隐患的洗礼。山西又作为形意拳主要的发展地区之一,更是清代经济最强的地区,号称“海内最富”的晋商正是“资本最雄厚、活跃时间最长”的清代商帮;而其经营特点又以“经营项目最多、活动区域最广”而闻名于世,这就决定了镖局对形意拳技术的更多的信任和依赖,是镖局发展的支撑力量。
2.传统武术文化(含形意拳文化)奠定了镖局的文化特色
镖局能够实现其价值的最根本原因是武术的技击技术,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原因是从事镖局经营的拳师们具有极高的社会认可。中国早已有的侠义文化为镖局奠定了文化内涵,镖局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清的社会实践,传承了侠文化,成为中国侠文化数千年传播与发展中的又一载体。“清代的侠义精神则被赋于了更多精神内涵,一是侠义和镖局等行业结合起来,二是侠义之风在清末再兴。镖局是将谋生和行侠有机结合起来,侠士第一次有了不必依附于某一集团,或者不必作精神上的强者、生存上的弱者。镖局中的镖师不仅继承了传统侠义文化中的重信守诺,而且通过走镖中杀匪除盗而为民除害”。查阅“清稗类钞”等文献:镖局中镖师的“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感;“赴士之厄困”、“不爱其躯”的牺牲精神;“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道义观念。比比皆是。这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了镖局能够维持运营的精神文化资本。
第四节清代山西武术传播对现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
镖局这一职业组织机构已经随着它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而消亡了,但传统武术却仍然存在着,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历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但现代社会中传统武术的发展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许多拳种都已经失传,存留下来的也多在艰难地挣扎。不仅未能发展、壮大,更有委缩之态。镖局作为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传播载体之一,其消亡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但其对武术在清代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形意拳等拳种流派的发展有较大作用。镖局与形意拳之间的良性的互动关系对当前传统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而镖局消亡的历史也对传统武术在现代的发展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社会的需求是传统武市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因
镖局之兴盛,始于商业之需求,而武术及形意拳正是迎合了商业的需求,借助镖局而实现了和社会的互动,达到了双赢。现代社会,早已经不再需要借助镖局长途运输财物的手段来实现武术与社会的对接,但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内在的需求实质却仍然是传统武术在现代发展的动因。
人类生存本能的需要促使武术产生、封建战争中统治阶级的需要促使武术实现 “居则教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的大发展、宗教传播的需要促使武术与宗教结合、反抗组织的需要促使武术与秘密结社结合等等。武术得以延续数千年,在每一个发展的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武术与社会之间需求关系。正是迎合了社会的需求才使武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没有被淘汰。社会对武术的需求决定了武术的生死存亡和发展规模,用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可以解释社会需求对武术发展的重要性。
供求原理告诉我们: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需求增加使得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反之,需求减少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增加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相反,供给减少使得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减少。首先看武术的供给,武术的供给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很高的成本,武术是技术项很强的一个项目,一个人练有一身好武艺,需要很高的成本, 这种成本有金钱成本,俗语说:“穷文富武”,即只富人才有能力支付习武的成本, 也有时间成本,俗语说:“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可见,要想成为一个武林高手,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武术的供给需要很高的成本。二是在长期内,武术的供给曲线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水平线。
在短期内,武术的需求和供给在修点平衡,确定均衡价格P1和均衡产量Q2, 如果需求增加,必然使得均衡价格提高,均衡产量增加,中需求曲线从以向右上方移动至D?,均衡价格提高到P2,均衡产量增加到Q?。长期内,由于价格的提高,使得习武者看到习武带来的收益大于习武所费的成本,于是习武者增加,从而使得供给曲线由S1向右下方移动,形成一个新的均衡价格。那么这个新的均衡价格为多大呢?习武者素质、能力有高有低,所付出的成本也有高有低,但就平均而言,不论在汉代、唐代或清代,要成为一个有相当技艺的习武者,付出的成本可以认为不变的,所以新的均衡价格必然等于马,新的均衡点在E3点。武术的长期均衡点,如跖和E3等描述出来的轨迹就是武术的长期供给曲线,它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水平线,它离得横轴较远,这是由武术供给的第一个特点武术供给需要较高的成本所决定的。武术在长期内,属于成本不变行业。
由于武术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所以武术的均衡数量,也即武术的规模就只与武术的需求有关,武术的规模完全由武术的需求所决定。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至D2,均衡数量由2增加至Qz,武术的规模扩大。
武术的需求包括个人偏好需求、政治军事需求和商业需求等诸多因素。每一因素都可以促使武术规模的扩大。对武术的不同需求形成武术的不同风格,如清代的形意拳和太极拳,形意拳迎合商业发展而从事镖局,使其技术风格偏重实战,技击性变强。而太极拳则迎合王公贵族的健身需求而开馆授徒,使其技术风格偏重健身养性。
作为传统武术在现代的发展,第一条思路就是要增加社会需求,首先应该找到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联接点,也就是现代社会需要什么?而传统武术能否实现这一需求?只有找到社会对武术的需求,才能尝试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当各级武馆、武校或民间武术组织在向民众传播传统武术而不懈努力但学者廖廖时,是否考虑过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目标,太极拳的兴盛表明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有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只是有些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尚未找到方向,或者死死抱住传统武术中的一些陈规陋习,缺乏杨露禅、戴隆邦等为适应各自需求而大胆 改革的勇气或魄力。解决社会需求,必须对武术重新定位,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可以健身、防卫、艺术表演、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等多种功能。但每一拳种流派并不 都可以同时实现上述所有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或注重技击(如形意拳)、或注重健身(如太极拳)、或注重养生(如一些功法练习),注重某一功能并不是否定 其他功能,只是这一功能表现最明显。传统武术要在现代社会发展,必须根据拳种 风格,重新定位功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二条思路,降低成本。如图4-4所示,在需求既定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供给曲线S1向下移动至S2,均衡数量由Q?增加至Q3。传统武术学习成本过高,使学者廖廖无几,降低成本势在必行,方法有简化套路繁度、降低动作难度等,使武术不神秘化,成为现代人喜闻乐见和可以支付的一个消费品。
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需求问题的讨论,是关系传统武术存亡的关键所在,或 如清经济需要之时,镖局利用武术(形意拳)的技击能力而实现双赢;或如不能 适应社会需求之时,镖局迅速消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浏览4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